2024年3月30日 星期六
國立臺灣美術館「日月頌-顏水龍與臺灣」展覽
工藝中心「尋找顏水龍」特展 探究顏水龍對臺灣工藝的理想與實踐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723 15:41:03) 延續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簡稱工藝中心)和國立臺灣美術館合作辦理「日月頌—顏水龍與臺灣」展覽(2024.3.30-6.30)的精彩火花,工藝中心即日起推出「尋找顏水龍」特展,續邀民眾來到顏水龍七十年前推動成立至今的工藝中心,了解他一生熱愛臺灣、擁抱生活,推廣工藝的堅持與熱情。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表示,顏水龍致力於推廣及實踐「工藝生活化,生活工藝化」,回溯顏水龍1954年推動成立的「南投縣工藝研究班」(工藝中心前身),則是他畢生提倡臺灣工藝發展及教育所留下最豐厚的工藝資產,對整體國家的文化、美學、經濟等各方面都有重大影響。適逢工藝中心成立七十周年,為紀念顏水龍的成就與貢獻,除透過「日月頌—顏水龍與臺灣」展覽展出顏水龍的臺灣工藝實踐典範、珍貴的手工藝設計與寬闊宏觀的現代視野,同時配合工藝中心「工藝七十系列活動」,特別再策劃「尋找顏水龍」特展,邀請民眾循跡踏訪顏水龍將藝術寓於生活、讓藝術融入空間及推廣臺灣手工藝、致力培育現代工藝人才的遠見,讓觀者可更完整地認識顏水龍的全貌。
「尋找顏水龍」特展以整個「臺灣工藝文化園區」為策展視角出發,跳脫以往固定場館空間的展出形式,串聯園區內以顏水龍為關鍵元素或主題內涵的特展、書展、家屋模型、3D影像、園區地景及馬賽克展示空間,透過「顏水龍 × 臺灣工藝」、「顏水龍 × 工藝中心」、「顏水龍 × 馬賽克鑲嵌藝術」三大軸線,展示顏水龍對臺灣工藝的影響、與工藝中心的關係及提倡馬賽克鑲嵌藝術的理念等脈絡內容。「顏水龍 × 臺灣工藝」主要揭示顏水龍對臺灣工藝的影響,以顏水龍的工藝活動對應至百年尺度下的臺灣工藝史(臺灣工藝百年進行式展),交織工藝發展歷程的脈絡(2024-2025年工藝遶境展)、銜接竹藝歷史文化的演繹(「竹跡+」2024竹博覽會暨世界竹論壇南投展區),也特別重現曾在「日月頌—顏水龍與臺灣」展覽中展出的顏水龍臺中家屋模型、3D影像與設計稿(顏水龍臺中家屋巡禮),同時藉由相關文本圖書展示(顏水龍與臺灣工藝主題書展)等,期待觀者能從不同面向理解顏水龍「生活就是藝術」的理念與實踐,傳揚他奉獻鄉土的胸襟、推動生活工藝的堅持與熱愛,以及對於臺灣當代工藝發展的重要意義。
而「顏水龍 × 工藝中心」聚焦於顏水龍與工藝中心的關係,以「南投縣工藝研究班」的歷史場景再現、「小實孔雀豆樹」及「手工業品陳列館」等園區地景與顏水龍的連結,帶領觀者進入時光隧道,從南投縣工藝研究班至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迄今七十年來的變革歲月,在歷經多次組織再造、面臨臺灣工藝產業環境轉型及產業升級創新等挑戰中,逐步實踐顏水龍創立工藝中心的期許與初衷。此外,「顏水龍 × 馬賽克鑲嵌藝術」則為實踐顏水龍透過馬賽克鑲嵌藝術的公共領域,以藝術創作提升民眾生活美學的理念,園區內相關的馬賽克藝術,包括1973年顏水龍接受委託製作的《熱帶魚鑲嵌壁畫》,以燈箱形式再現的《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與《向日葵》等多幅作品,還有馬賽克嵌畫藝術家簡源忠帶領地方社區學員於2008年完成的《馬賽克鑲嵌工藝牆》,以及簡源忠受邀展出的個人創作 (簡源忠馬賽克鑲嵌藝術展)。此外,園區內的兒童共融工藝空間(龍龍好!共融玩聚列車特展),亦規劃有顏水龍馬賽克互動體驗區,讓親子共創美好工藝回憶。
顏水龍曾在《臺灣工藝》自序闡述「將美和生活結合的工藝品創作以至生產,乃是文化和經濟的一道源泉。」生活品質的提昇來自生活工藝精神的實踐,亦是工藝文化的基礎與工藝從業者的經濟來源。歡迎想更了解臺灣工藝之父顏水龍的民眾,一起到工藝中心「尋找顏水龍」!詳細展覽資訊及介紹,請至工藝中心官方網站查詢(https://www.ntcri.gov.tw/) 。
「尋找顏水龍」特展
展覽期間|即日起至2024年11月3日
展覽地點|臺灣工藝文化園區(南投縣草屯鎮中正路573號)
訊息來源:文化部(廣告)





國美館與工藝中心攜手推出「日月頌—顏水龍與臺灣」重磅特展 文化部長史哲:重建臺灣藝術史就是建立臺灣文化自信
去年喜逢臺灣前輩藝術家顏水龍120年誕辰,今年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與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兩大國家級場館開啟首次合作推出「日月頌—顏水龍與臺灣」展覽,紀念藝術家顏水龍的卓越成就與豐富多彩的創作生涯。今(30)日開幕式,文化部長史哲、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文化部主任秘書陳登欽、國立臺灣美術館長陳貺怡、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陳殿禮、顏水龍家屬顏千峰、藝術史學者顏娟英、參展藝術家李榮烈皆到場共襄盛舉。
文化部長史哲表示,〈旭日東昇〉在國美館且選擇於戶外進行首展,是一個相當艱難的決定,「為的是讓所有臺灣人看見、理解顏水龍的重要性」。史哲指出,顏水龍是臺灣第一把的廣告人,專長更跨足美術、工藝、設計、建築、家居等,他有著西方美術訓練的背景,卻執著於土地上,在還沒有公共藝術的年代,顏水龍就創作了〈旭日東昇〉這樣的公共藝術。在展示這個擁有巨大能量的〈旭日東昇〉過程中,除了將此巨大作品運送到現場的過程艱難,整個展覽包含從藏家、北美館等單位的借展,以及漫長的研究、策展,國美館、工藝中心及家屬、策展人、參展藝術家等透過重建藝術史,一點一滴拼接出顏水龍的生命及創作歷程,為的就是讓臺灣人更理解生活的這塊土地上曾經發生的脈絡,進而珍惜我們的所有,「重建臺灣藝術史就是建立臺灣文化自信,也是建立臺灣主體性最重要的工作」。
國立臺灣美術館長陳貺怡提到,本展是國美館與我們的好朋友工藝中心首次的合作成果,這次展覽很榮幸邀請到由顏娟英老師領軍的重量級研究策展團隊,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視角來理解以美術與工藝為職志而奉獻一生的顏水龍。展名「日月頌—顏水龍與臺灣」點出顏水龍對臺灣的情感,在風土、文化、友情與親情上,就如同太陽與月亮不可分割般地交融並凝縮在他的作品之中,呈現顏水龍對臺灣的熱愛。本次展覽仰賴許多人的協助,除了共同主辦單位工藝中心,與多方奔走做田野研究的策展研究團隊之外,也特別感謝顏水龍公子顏千峰先生,感謝他慷慨出借展品。本次另一亮點作品,首度重現顏水龍與建築師楊貽炳攜手打造的顏家自宅模型,進一步認識顏水龍對於空間與建築造形的追求與實踐,也重現了顏家當時的生活場景。值得一提的是,策展研究團隊也將目光觸及顏水龍所合作與培育的工藝藝術家們,邀請了國寶級工藝大師王清霜與李榮烈,以及簡玲亮與馮瓊珠老師,共同展出其漆器、竹工藝、織品與草編提袋等作品,回應顏水龍畢其一生所投入的,對於藝術與工藝的傳承志業。「感謝各方的努力,讓我們一起領略顏水龍老師的多元魅力。」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陳殿禮表示,工藝中心與顏水龍的關係非常密切,今年是工藝中心成立70週年,工藝中心的前身「南投縣工藝研究班」是顏水龍1954年創設。「本人代表工藝中心感謝文化部長史哲促成中心與國美館的合作,政務次長李靜慧與主任秘書陳登欽對本展的協助支持,顏水龍家人的信任,策展團隊與國美館展示規劃的協力,以及工藝中心的同仁,藉由大家的努力,讓大眾看見顏水龍在美術、設計、工藝的成就,以及〈旭日東昇〉馬賽克壁畫這件作品在國美館前展出,以多面向的藝術形式展現臺灣多元的文化與對在地人文的關懷。」
策展團隊顏娟英教授表示,半年前接下這個任務時,展覽標題原本是「旭日東昇」,是因為原本的想法是這巨大作品在2021年卸下之後的去向與保存狀況不明而感到憂心,應該設法早點找出來展出給觀眾。「這是一艱巨無比的工程,結合很多技術專家合作數月的成果,這是一件奇蹟。感謝文化部長、各方單位與熱心的美術館館員、研究團隊夥伴們支持與努力。我趁此機會要許大願,許願容易但實現願望需要善知識與賢達人士的支持,希望在場與不在場收藏家、藝術家及其藝術家家屬可以慎重考慮,將收藏的重要作品捐給國家來收藏。」今天〈旭日東昇〉能從黑暗重見太陽,代表希望的誕生。臺灣美術史的重建不是只有依靠美術史學者跟美術館館員,這是國家工程,除了文化部的努力以外,喜歡美術史的創作型藝術家,都要深刻體會重建臺灣美術史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要靠大家一起共同努力才能夠重見光明。
顏水龍次子顏千峰表示,本展的重要概念是顏水龍對於臺灣美術工藝發展與貢獻。1941年,父親在太平洋戰爭最危急的時候,放棄在日本穩定的生活與工作,回到臺灣定居,就是為了要傳承臺灣文化的使命感。當他留學日本、歐洲時,就已決定要為提升臺灣人民藝術文化的水準做貢獻。看到當時臺灣人民的生活條件,父親領悟出以藝術結合傳統工藝來發展臺灣文化之路的起始概念。這是一個艱苦的臺灣藝術工藝發展之路,他傾盡一生的奉獻,不改初衷,我們盼望這次展覽能讓社會大眾了解他在臺灣美術與工藝一步一腳印的貢獻。〈旭日東昇〉這件作品是描述臺灣每日的第一道曙光,2021年配合戲院拆除,經由松陽公司完整保存,2024年藉此特展機會,透過工藝中心、文化部與國美館三方,重新迎來〈旭日東昇〉,在星光草坪升起,邀請社會大眾來觀賞顏水龍心中燦爛的臺灣海洋。再次感謝〈旭日東昇〉幕後英雄、各方收藏機構與收藏家能慷慨借作品,讓展覽順利展出。
國美館表示,展覽以全新的視角呈現顏水龍心懷臺灣風土自然,關心原住民族文化,在藝術上強調太陽做為臺灣形象;同時為提高臺灣人的生活美感素質,顏水龍更深入臺灣各地發掘民間手工藝傳統,積極投入工藝推廣教育,而大臺中包括南投草屯等地就是他在戰後初期的工藝教育實驗場所,工藝中心至今仍視顏水龍為其重要的創立人之一。
顏水龍作為臺灣第一代藝術家與知識份子,他的藝術生涯跨足多國與多領域,曾入選巴黎秋季沙龍(1931),參與東京上杜會展覽,並任職日本壽毛加牙粉公司(SMOCA),負責廣告設計(1932-1940),被譽為「臺灣第一廣告人」,同時他也在臺灣新民報長期發表連載小說插畫。1942年返回臺灣積極推動手工藝的傳承與現代造形;1961年,因緣際會主持臺中體專體育館外牆的巨型馬賽克壁畫,成為臺灣最早的公共藝術指標。顏水龍一生熱愛臺灣,他深信「生活就是藝術」,公共場域的馬賽克正是開放予民眾共同欣賞、塑造臺灣形象的利器。本次展覽一大亮點為原設置於臺北日新戲院、長達18公尺的〈旭日東昇〉(1966),2021年被拆除下架,經過種種艱難的準備工作,終於在國美館前重見日出、迎接觀眾。
本次策展團隊由知名藝術史學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顏娟英帶領,與臺灣美術史研究者林育淳、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助理教授楊育睿,與青年研究者林以珞、何冠緯共同組成,以6大子題組構、策劃本次的展覽。6子題分別為「臺灣的太陽─風土誌」、「愛與尊重─臺灣人物誌」、「建築與造形─現代與傳統」、「自由工藝─傳統、現代與創造」、「造形文化─寓於日常生活的美感」,以及「美的傳承─工藝是民眾的藝術學校」;搭配藝術、工藝雙軸線觀賞動線,重新詮釋顏水龍的藝術成就,以臺灣風土與人物為主題重新詮釋他的經典油畫作品、手稿等。本次展覽特地自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千千岩助太郎教授家屬及SMOCA商借極少曝光的作品。工藝展品則從工藝中心商借鎮館之寶,展出設計手稿與竹工藝作品,以及顏水龍於瓷揚窯工作室創作的陶瓷作品。
工藝中心的前身「南投縣工藝研究班」成立於1954年7月,顏水龍擔任首任班主任,為其孜孜不倦的創作生涯中,相當重要的成就之一。展覽特別邀請到2007年「國家工藝成就獎」首位得主,並曾與顏水龍在工藝研究班共事的漆工藝「人間國寶」王清霜參展,他與顏水龍於研究班初創時期分別擔任教務主任及班主任,一同見證臺灣工藝從手工藝發展至工藝文化產業的歷史。同時,在「美的傳承」子題中,邀請工藝研究班首屆畢業生、國寶級竹藝大師李榮烈一同展出,他是研究班竹工科第一期的學生,受到班主任顏水龍等人指導,也是2013年「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織品方面則有顏水龍實踐家專的助教簡玲亮、馮瓊珠奉獻一生創作的染織作品,藉此傳揚顏水龍對臺灣文化和工藝傳承的重要意義。本展將首次展出顏水龍與建築師楊貽炳合作的臺中市忠孝路「顏宅」設計圖(1955)、由蘇睿弼教授領導的中城文化再生協會製作模型與3D影像再現,搭配由臺中文史復興組合製作的中部足跡地圖,並規劃多項互動展示區,從不同面向重現顏水龍的生活情境。
「日月頌—顏水龍與臺灣」展覽不僅紀念顏水龍,更是對臺灣美術與工藝史的一次重要探索,國美館與工藝中心共同邀請有興趣的民眾,千萬別錯過這一場難得的跨域盛宴,一起見證臺灣藝術與工藝的璀璨輝煌。相關展覽及推廣活動訊息請參考國美館官網:http://www.ntmofa.gov.tw。
「日月頌—顏水龍與臺灣」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103~106展覽室、美術街(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時間:即日起至6月30日,週二至週五09:00-17:00、週六及週日09:00-18:00(每週一休館)
馬賽克壁畫〈旭日東昇〉顏水龍 1966
迎接顏水龍〈旭日東昇〉 「日月頌─顏水龍與臺灣」即將於國立臺灣美術館盛大開展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329 16:19:54)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與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首次合作推出「日月頌—顏水龍與臺灣」展覽,將於3/30盛大開展,由藝術史學者顏娟英帶領研究團隊策展,以全新的視角呈現藝術家顏水龍的卓越成就與豐富多彩的創作生涯。本展從藝術與工藝角度,重新詮釋顏水龍的藝術成就,展出包含商借自日本極少曝光的作品、工藝中心的鎮館之寶,以及設計手稿、竹工藝作品、油畫作品,最大的亮點作品為長達18公尺的〈旭日東昇〉。
〈旭日東昇〉馬賽克壁畫是臺灣工藝之父顏水龍1966年的作品,原設置於臺北日新戲院大廳。這幅壁畫是由大樓建築師蔡柏鋒邀請顏水龍創作,被視為戲院的鎮院之寶。因2021年戲院停業,作品先被拆除下架置放在他處,今年在文化部長史哲的大力支持下,歷經種種艱難的準備工作,終於在國美館前重見日出、迎接觀眾。
這件作品自今年2月起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開始進行搬遷運輸前的相關評估作業,因馬賽克壁畫作品長達18公尺,搬遷作業艱鉅且複雜,全部作業流程耗時約2個月完成,如前期評估相關作業,包含作品鋼筋掃瞄、混凝土強度檢測及支撐骨架強度等。
馬賽克壁畫整體作品的安全檢測及結構補強作業於3月15日順利完成後,於3月21日凌晨起進行壁畫拖吊遷移;全程由專業包裝及運輸公司進行安全運送作業,3月24日夜間順利抵達國立臺灣美術館星光草坪,隔日起進行作品鋼構拆卸及相關輔具製作等流程,預計3月29日前全數完成〈旭日東昇〉相關展示作業。
顏水龍(1903-1997)出生於臺南下營,1920年前往日本留學,就讀於東京美術學校西畫科研究所,並於1930年前往法國深造。他在夜間加強素描與人物速寫,白天則在羅浮宮臨摹16世紀至19世紀的經典人物畫,立志將西洋古典藝術帶回臺灣。他對殖民地統治下漢人與原住民的生活狀況深表關切,在巴黎參觀世界殖民地博覽會後更加思考臺灣文化的根源。
顏水龍長期以來對原住民族面臨的生態和文化危機感到擔憂。戰後,他持續研究原住民族與漢人的傳統工藝,並將其創新設計、現代化,以擴展臺灣文化的國際視野,提升臺灣民眾的生活品味。他以利他的精神為基礎,致力於創造臺灣的美好形象。臺灣的陽光與多彩色彩成為他不斷追求和歌頌的主題。他一生致力於美術創作和工藝實踐,並以服務眾人的藝術形式將美感帶入現代生活中。
顏水龍的貢獻涵蓋了許多領域,包括工藝、設計、廣告、建築、公共藝術以及個人繪畫表現,成為臺灣實踐的典範。本展不將美術與工藝視為對立,反而引領觀眾進入「美術中有工藝,工藝中有美術」的藝術世界。顏水龍的藝術軌跡與日本、歐洲、美國等國際場域緊密相連,以臺灣文化為中心,塑造出全新的跨文化世界觀,重塑我們對藝術史的理解。(廣告)



LOCALCULTURETW:【臺南市】顏水龍紀念公園
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六堆生態博物館
客家委員會
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
從歷史个六堆認同出發 共下深化在地个文化認同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329 17:35:45)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為了深入了解「六堆認同」的議題,今(29)日於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辦理「六堆文化資產論壇」,從保鄉衛土而凝聚的「六堆認同」轉而挖掘在地文化底蘊以共同形塑出文化認同。本場論壇邀請高屏文資委員吳煬和委員、徐雨村委員、高雄師範大學洪馨蘭教授、臺灣大學李文良教授、高雄科技大學王御風教授、臺北藝術大學王嵩山教授、高屏客家事務及文資單位、六堆12鄉區的代表,規劃以「六堆認同」為討論核心,希冀透過了解歷史上六堆認同的形成背景,到今日透過六堆文化的盤整、體驗及實踐等面向,共同挖掘、關注及展現六堆文化的豐富與多元的樣貌。從臺灣的歷史發展來看,六堆在地先民在拓墾時期面臨生存的威脅及數次的民變,因而深刻體認團結、合作及凝聚的重要性而成為六堆認同的開端。時序更迭到1948年六堆運動會,更發展成以運動會來連結在地情感及凝聚六堆的認同與共識。「六堆」這個名詞流傳迄今,意味著「六堆認同」凝聚了在地客家人的共同思維和認可,展現了重要的意義。
本場論壇安排4場主題分享及綜合座談,分別由洪馨蘭教授分享從文資的角度來看「六堆(文化)認同」作為臺灣客家無形文資的可行性思考,李文良教授分享從歷史發展看六堆認同的形成,王御風教授則是從文化展演的可能性來看六堆的認同做分享,以及王嵩山教授分享「making 六堆:engaging imagined community」。四位學者分別對六堆認同的倡議、目標等梳理脈絡,提出對六堆文化共同的實踐和願景。
客發中心何金樑主任表示,六堆園區為推動六堆生態博物館,持續運用「共伴共作」的方式,與地方共同記錄在地的文化知識。作為推動六堆生態博物館的平臺,更要主動與在地共同肩負保存客家文化的任務,鏈結地方/聚落並攜手共下打拚;同時,更運用博物館的研究、收藏、保存、闡釋與展示等工作方法,結合在地機關及地方社群共同以六堆文化認同為實踐的目標。特別感謝這些年來與高屏公私部門的合作及共同展現實作的力量。像六堆文化資產論壇當天由臺南藝術大學副校長黃翠梅帶領學校通識教育中心、教育資源中心等單位主管來源區交流參訪合作,期望學生除了在學校學習外,可以走出校園多與臺灣的博物館串連交流;黃翠梅副校長身兼文化部及縣市政府的文化資產委員期望未來共同對台灣所有文化資產貢獻力量。客發中心也繼續與各單位合作,辦理更多的實地記錄及工作坊,讓六堆生態博物館的推動展現更多的面貌。




2024年3月28日 星期四
臺灣記得你—本土典範人物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328 17:25:59)「臺灣記得你—本土典範人物」走讀活動於113年3月28日正式啟動,該活動由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主辦,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品牌共感研究中心執行。
「臺灣記得你—本土典範人物」走讀活動首站於鄭南榕基金會‧紀念館揭幕。本次活動旨在透過帶領學生親身探訪典範人物的紀念地,結合美學培養、深入人物故事與強化在地認同,提供學生一次身臨其境的深刻體驗,學生們將有機會深度了解本土典範人物的生平事蹟及其對地方貢獻的過往紀錄,體驗歷史知識理解與文化美感學習的融合,開啟一場充滿啟發與樂趣的學習之旅。
本活動內容為了使文化傳承更加生動有趣,將美感素養教材透過精心安排的走讀路線,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活力,讓臺灣的重要人物與其事蹟得以生動傳達,為學生打開獨特的視角來理解和體驗臺灣的文化和歷史,以一幅幅美好的畫面記住這些為臺灣帶來光榮的人物。此外,該活動開放全國教師報名參加,鼓勵與師生共同設計校外參訪活動,一起探索這些典範人物的紀念館或故居,加深對本土人文歷史的理解,並沉浸在歷史氛圍中學習。該活動也鼓勵家長陪同參與,促進親子共同探索人文歷史知識與美感的契機,進一步推廣活動精神和美學教學。
「臺灣記得你—本土典範人物」走讀活動共分為四大場次,活動覆蓋社會、藝術、科學和文學領域,分別舉辦於鄭南榕紀念館、梅嶺美術館、翁清江古厝和賴和紀念館。首場活動由桃園市中壢區中原國小的王哲偉老師帶領學生參與,透過社會發展的貢獻與美感互動的方式,讓學生逐步發掘典範人物的精神。
雲科大品牌共感研究中心張岑瑤主任表示:「臺灣記得你—本土典範人物」走讀活動的設計,不僅是開啟一次穿梭於臺灣歷史的探險,也是一場美學教育的探索。期待所有與會者皆能深刻體驗臺灣的時光穿梭之旅。本次活動另一亮點,每位參與學生將獲得精心設計的走讀探測包,鼓勵學生帶著探測包遊歷這一走讀過程,能夠更深刻學習本土歷史,讓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故事轉化為個人體會,從而親身感受到那些典範人物的感人事蹟與深遠影響。




漁港台灣
漁港台灣
走出白恐看見台灣 陳武鎮、陳玉珠聯手畫漁港 | 文化 | 中央社 CNA
2024/3/28(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台北28日電)每一座漁港都有它獨特的故事及風景,白色恐怖受難者、畫家陳武鎮和另一半陳玉珠,長年攜手探訪台灣漁港,畫下在地風情,新書「漁港台灣」記錄台灣71處漁港之美。
2024年3月26日 星期二
文化園區 完全索引
文化園區 持續整理中
〔臺北市〕
〔新北市〕
LOCALCULTURETW:【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桃園市〕
〔臺中市〕
LOCALCULTURETW:【臺中市】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
LOCALCULTURETW:【臺中市】東勢客家文化園區
〔臺南市〕
〔高雄市〕
〔基隆市〕
〔宜蘭縣〕
〔新竹市〕
〔新竹縣〕
〔苗栗縣〕
〔彰化縣〕
〔南投縣〕
〔雲林縣〕
〔嘉義市〕
〔嘉義縣〕
〔屏東縣〕
LOCALCULTURETW:六堆客家文化園區
〔臺東縣〕
〔花蓮縣〕
〔澎湖縣〕
〔金門縣〕
LOCALCULTURETW:金門縣文化園區
〔連江縣〕
考古
LOCALCULTURETW:【臺中市】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
原住民
客家
LOCALCULTURETW:【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LOCALCULTURETW:【臺中市】東勢客家文化園區
LOCALCULTURETW:六堆客家文化園區
眷村
新創
青年
兒少
2024年3月24日 星期日
台灣好廟網
台灣好廟網 https://temples.tw/
平台維護:晴天蕃茄資訊
台灣好廟網希望將台灣廟宇的故事、發展、廟宇特色、信仰中心、廟慶活動...資訊提供及分享...等數位匯流成一個廟宇專屬的入口平台。
提供的服務內容:
同步廟宇最新動態
查詢廟宇Google評論資訊
慶典 :: 發佈、分享及查詢全台各地廟宇慶典資訊
籤詩 :: 提供籤詩相關資訊及查詢,線上求籤及解籤服務
廟宇APP平台
最即時的資訊,最佳的互動體驗,便利的線上加值服務
籤卦結緣讚
好事刻不宜遲,愛情決不容緩 ! 提供線上查詢、解籤、卜卦、測字服務
籤詩通 - LINE機器人
加入LINE好友,最即時的互動查詢、解籤...服務
未來我們將會提供更多的服務。
台灣好廟網將會進行《台灣宮廟數位應用推展計畫》,協助全台個大小廟宇在數位應用方便的提升及照護。
歡迎給我們支持與愛護,也請各方大德不吝賜教及建議。
2024 嘉義縣瑞里紫藤花季
嘉義瑞里紫藤花裝置藝術現身 「浪漫紫藤星球」今夜點燈啟用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312 13:51:31) 嘉義縣梅山鄉瑞里社區3月進入紫藤花季,為迎接3月14日白色情人節,嘉義縣文化觀光局在瑞里源興宮廣場設置巨型裝置藝術「浪漫紫藤星球」,今晚正式點燈亮相,夢幻燈光與獨特星球外型十分吸睛,縣長翁章梁、縣議員陳信文及許多瑞里社區業者皆一同到場點燈。今年紫藤花季以「浪漫來嘉」為主軸,文觀局與瑞里社區業者合作推出「紫色野餐派對」、「紫色穿搭日」、「浪漫紫藤星球」裝置藝術、「住宿享觀音瀑布門票優惠」等豐富活動,也舉辦「情話募集」、「紫藤彩繪」線上活動,透過線上及實體活動吸引民眾參與。
今夜點燈儀式中,由瑞里國小學生們裝扮成紫藤仙子熱鬧開場,與縣長翁章梁等人一同點亮「浪漫紫藤星球」,為整座山城增添溫馨浪漫氣氛。
翁章梁說,公部門協助業者發展觀光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業者與社區居民的永續經營,透過眾人團結才能凝聚出特色,包含栽種與照顧紫藤花,以及提供優質的餐點及住宿空間,讓每一位遊客打從心底愛上這個地方,接著口耳相傳介紹更多人來。
翁縣長進一步指出,今年為文觀局編列4200萬預算,讓文觀局專門協助觀光聚落發展,期望用「錦上添花」的精神,讓本身環境條件優異的觀光地區,由公部門協助發展,將觀光市場繼續擴大。
文觀局建議,民眾可以站在「浪漫紫藤星球」的花園中,配合遠方山景拍攝美照;在瑞里紫藤公園入口也設置情話打卡牆,公布網友投稿的創意情話。3月17日上午10點在紫藤公園將舉辦「紫色野餐派對」,邀請民眾一起穿著紫色服飾,規劃一趟瑞里的兩天一夜輕旅行。
文觀局提醒,花況易受天氣影響,建議遊客出發賞花前,加入「慢遊嘉義」官方LINE@ ( https://page.line.me/chiayitravel ) ( 或搜尋 ID:chiayitravel ),可獲得最新花況資訊、賞花路線、餐飲及住宿等資訊,更多旅遊訊息可至慢遊嘉義粉絲專頁或Instagram查詢。
嘉義縣警察局也到場宣講反詐資訊,提醒民眾留意網路上「虛擬貨幣投資」資訊,若網路上的「投資老師」聲稱保證獲利、穩賺不賠,這些都是常見詐騙手段,透過置入吸睛投資廣告,吸引民眾點擊加Line,進入投資群組後將會以高報酬誘導民眾投資,民眾想領回獲利時會發現領不到錢也找不到人,務必謹記「穩賺不賠都是騙,陌生人不會教你賺錢」。





2024年3月22日 星期五
宜蘭傳藝園區
經營團隊:全聯善美的文化藝術基金會
宜蘭傳藝園區提供藝術家及傳統技藝人才一個展現空間及舞台,以傳薪創藝立地紮根,串聯這塊土地的善美精神及傳統價值。
多元友善空間 接軌國際永續觀光 宜蘭傳藝園區榮獲GTS綠色旅行標章二星認證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322 18:22:21)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宜蘭傳藝園區於2017年由全聯善美的文化藝術基金會接手營運,致力打造藝術推廣與文化複合體驗空間,透過古色古香的街區建築、傳統戲曲演出、工藝展示,以及百項手作課程和跨域共好合作,每年都留下熱門景點與評比肯定的好成績;為了接軌國際永續觀光,向國外遊客推廣臺灣傳統藝術之美,宜蘭傳藝園區持續優化各項軟硬體設施,首度申請國際「GTS綠色旅遊標章」(Green Travel Seal),即脫穎而出榮獲二星認證,更進一步讓臺灣傳統建築與工藝文化,被國內外關注永續旅遊的旅人們再度看見!
保存文化資產 實踐綠色轉型
「GTS綠色旅遊標章」(Green Travel Seal)是由荷蘭「Green Destinations B.V.公司」創立的標章制度,屬第二方認證系統,強調在地與友善採購、在地回饋,以及業者是否對遊客宣導在地自然與文化的保護與推廣行動,同時更鼓勵區域串聯;申請單位需逐年設定目標與實踐行動,透過標章的稽核審查機制,檢視自我營運的永續性與創造綠色實踐的策略,確保營運符合綠色永續概念。
全聯善美的文化藝術基金會表示,自去年10月起,園區陸續獲得Halal穆斯林友善環境認證、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頒發的創意生活事業認證、經濟部商業發展署低碳綠色示範園區等數個認證及成果,而此次的GTS綠色旅行標章,是以「永續管理」、「社會與經濟利益」、「文化資產保存」及「環境永續旅行準則」四大面向為評比,其中於「文化資產保存」項目,宜蘭傳藝園區獲得滿分,其他如在地採購投入等面向評分則亦獲肯定,顯示基金會於園區文昌祠、廣孝堂、黃舉人宅所進行傳統建築整修之計畫獲得國際系統認同,為臺灣文化資產保存盡最大心力。而在低碳旅遊的推動,則與客運業者合作落實低碳交通,除了串聯宜蘭在地景點,使用票根購買傳藝門票還可享8折優惠,未來還將推出水陸版低碳之旅、SDGs推動,積極發展綠色永續旅遊。
保存與傳承傳統價值 創造國際永續亮點
前幾年雖歷經疫情影響,但宜蘭傳藝園區不減各面向的深度耕耘推廣與投入,建築修護計畫仍持續進行中,今年度的廣孝堂木作彩繪修護計畫,特別與燦景古建築研究工作室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合作,以嚴謹且符合國際環境保存之概念進行彩繪修護,透過大學課程授課到實地案場實作,讓學生實際累積修護經驗,落實傳統工法、延續承傳工藝技藝及傳統藝術之教育推廣,也藉此傳承及保留文化資產獨一無二的珍貴價值。
此外,為了讓傳統文化藝術走入生活親近日常,打破民眾刻板印象,宜蘭傳藝園區年年推陳出新各式活動展演與大型街景裝置,吸引遊客一訪再訪,園區參觀人次在收費景點中幾乎都排名居冠,在GOOGLE五星評論亦獲4.4顆星,許多民眾表示150元的門票能享受到國家級的展演體驗,十分值回票價!
此次榮獲GTS二星認證,為了感謝民眾參與「傳藝三建築」的體驗,3月26日起至宜蘭傳藝園區FB粉專指定貼文留言,就有機會獲得整年度免費入園的優惠,給予文化永續支持者更多鼓勵;善美的基金會也強調,接下來將持續升級服務設施並與各界攜手共創,期盼能將宜蘭傳藝推向國際,塑造成國際觀光旅客必訪景點,成為臺灣重要的旅遊亮點!更多資訊詳見宜蘭傳藝園區官網 https://www.px-sunmake.org.tw/ 及FB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sunmakecultures 查詢。



臺北無圍牆博物館
臺北市無圍牆環境教育博物館 https://eemuseum.gov.taipei/
臺北市目前有22個經認證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遍佈山稜、河濱與城區之中,構成了臺北市無圍牆的環境教育博物館。我們發揮沒有邊界的想像,超越領域和行政的框架,以博物館的視角,讓臺北市民與來自各地的人們,看見臺北自然的美麗,體驗臺北醇厚的文化,見證臺北市這宜居城市的永續願景。
臺北.無圍牆博物館
Taipei Ecomuseum
台北探索館 特展回顧 - 110/08/31~110/12/15 台北無圍牆博物館特展-波力玩台北
110-08-31。《台北無圍牆博物館特展─波力玩台北》開幕 8/31起跟著救援小英雄波力探索你所未見的台北
你有聽過或看過沒有圍牆的博物館嗎?台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特別與知名IP-「救援小英雄波力」攜手策劃「台北無圍牆博物館特展─波力玩台北」,讓救援小英雄們帶著大家一起暢遊台北無圍牆博物館,即日起在台北探索館展出至12月15日,邀請大家呼朋引伴走進展場,開啟台北無圍牆博物館,探索你所未見的台北。
地點:晶華酒店3樓宴會廳
主題:新經濟 新發展
臺北市政府蔡炳坤副市長「演講題目:故事在你身邊流動-臺北無圍牆博物館5+3+2+1」
LOCALCULTURETW:【臺北市】無圍牆博物館:北投溫泉
LOCALCULTURETW:【臺北市】無圍牆博物館:大稻埕
LOCALCULTURETW:【臺北市】無圍牆博物館:城北廊帶
LOCALCULTURETW:【臺北市】無圍牆博物館:萬華艋舺
LOCALCULTURETW:【臺北市】無圍牆博物館:城南臺大
LOCALCULTURETW:【臺北市】無圍牆博物館:信義松菸
LOCALCULTURETW:【臺北市】無圍牆博物館:士林北藝
https://www.cna.com.tw/news/aloc/202311090179.aspx
LOCALCULTURETW:【臺北市】無圍牆博物館:南港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