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原住民族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原住民族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4月17日 星期三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 簡稱原文會 )    https://www.ipcf.org.tw/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 Facebook



「原住民族攝影展複眼觀:部落顯影」培力計畫 顯影當代部落的生活面面觀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417 09:49:01) 由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以下簡稱原文會)主辦,大蕙藝術工作室及好地下藝術空間共同承辦「原住民族攝影展複眼觀:部落顯影」培力講座,匯集學員及花蓮在地民眾,共同參與這場令人收穫良多且難以忘懷的精彩課程,同時為接下來的培力計畫與展覽拉開序幕。

講座日前於4月12至14日為期3天,假花蓮縣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第24棟美感基地舉辦,並邀請長期關注原住民族群議題攝影師與學者參與,包括王有邦攝影師、田名璋老師、黃錦城藝術家、金成財攝影師、余欣蘭導演及關曉榮攝影師等各界知名人士共襄盛舉,藉由本次講座,引導學員們可以與自己的培力導師充分溝通,激發影像創作靈感。

策展人劉曉蕙表示:「隨著『原住民族攝影展複眼觀』邁入第二屆,計畫目標逐步從傑出創作者的影像展演,轉向創作新人的攝影培力。」本屆主題「部落顯影」旨在鼓勵部落原民主動拿起攝影工具,「有意識」地拍攝部落中的百工百事,並藉由「部落之眼」的培力,去顯影當代部落的生活面面觀。

本次培力計畫自3月1日起開放報名,入選12位來自不同族群、地區及背景的學員參與為期3個月的攝影培力計畫,除了將與培力導師進行每月的討論外,也將帶領計畫團隊進入各自拍攝創作的部落進行踏查,讓拍攝的故事能夠更加貼切地被訴說。培力階段後,計畫團隊於7月份舉辦評圖選件工作坊,最終挑選6位學員攝影創作,成為「原住民族攝影展複眼觀:部落顯影」展覽作品。此外,適逢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15週年活動,將在9月於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第24棟美感基地舉辦盛大慶祝活動,屆時敬邀各界人士參與,欣賞原住民攝影藝術之美。

『原住民族攝影展複眼觀:部落顯影』展覽資訊
展期:2024年9月14日(開幕)至12月8日止
地點:花蓮縣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第24棟美感基地1樓 (花蓮縣花蓮市中華路144號第24棟)

圖1-王有邦老師「舊好茶記事:生命的靈魂回家的路」講座
圖1-王有邦老師「舊好茶記事:生命的靈魂回家的路」講座

圖2-田名璋老師(中間一)「觀看的力量」講座
圖2-田名璋老師(中間一)「觀看的力量」講座

圖3-余欣蘭導演「IYAH!來吧!我與獵人媽媽共織的影像世界」講座
圖3-余欣蘭導演「IYAH!來吧!我與獵人媽媽共織的影像世界」講座

圖4-黃錦城老師(右上)與學員實作討論,激發創作能量。
圖4-黃錦城老師(右上)與學員實作討論,激發創作能量。

圖5-「原住民族攝影展複眼觀:部落顯影」培力學員與導師合影
圖5-「原住民族攝影展複眼觀:部落顯影」培力學員與導師合影









2023年11月18日 星期六

《東邊的西魯凱》

 

《東邊的西魯凱》繪本新書發表,見證族人移居發展史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31115 14:44:32) 11月14日晚間於臺東縣金峰鄉嘉蘭村,由曦麗古工坊、財團法人東台灣研究會文化藝術基金會、臺東縣立大王國民中學以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共同舉辦的「走讀發表會‧《東邊的西魯凱》魯凱排灣族語雙語繪本新書發表會」,現場聚集關心此書發表的族人與各界夥伴60餘人,也難能聚集了平時分散各地的西魯凱社群,其中好幾位是70、80歲的魯凱族長輩,嘉蘭村不分排灣、魯凱的村民也熱切到場支持。當天以魯凱語及排灣語來主持及敘事的現場,實現在地發聲的美好主體性。不少與會者深深被現場氛圍激勵,未來希望也能發展出家鄉的故事繪本。

《東邊的西魯凱》這本繪本的背景源於屏東霧台鄉魯凱族人的東遷史。戰後開放性資本的進入以及國家山林土地政策的關係,使得原住民在山上的謀生條件日漸嚴峻。當時大批原住民被迫離鄉從事勞動工作,舉凡工地建設、林班、遠洋漁工都看得到原住民的身影。當時不少霧台鄉族人也移居各地發展。東遷的歷史雖然不過五、六十年,然而現在已在臺東成長來到第五、六代的小孩子甚至年紀更大一點的青年,幾乎不知道過去第一代長輩的奮鬥史與出生地,因而希望透過製作繪本,讓臺東的西魯凱後裔也能認識這一段東遷記憶的歷史。

介達國小退休教師Sasare Palribulungu陳叁祥老師的父親,便是當年其中一位從好茶部落翻山越嶺來到金峰鄉的族人。陳老師長年來在排灣族領域學習,雙語擅長精通古謠,同時非常在意魯凱語的傳承,家族秉持父親遺志重建東臺灣難得一見的石板家屋。為了讓小孩子知道這段歷史,過去這四年來經由曦麗古工坊的田野調查與故事採集,與財團法人東台灣研究會文化藝術基金會、臺東縣立大王國民中學魯凱語班合作,透過回歸採集地的部落,從田野整理、內容發想、討論繪製、文字錄音到出版發表,將老人家在乎的生命經驗與群體發展的歷程,以繪本留下文本紀錄,從中也可以看到整個族群乃至原住民整體面對環境劇變下的調適與適應。

民國四○到六○年代,是屏東霧台魯凱族人開始大量移居各地的年代,範圍包括屏東三地門鄉三地村與青葉村、瑪家鄉三和村美園、滿洲鄉;高雄六龜鄉荖濃;臺東卑南鄉東興村以及金峰鄉正興、嘉蘭、歷坵這三村,其中金峰鄉是霧台鄉各部落最多魯凱族人移居發展的落腳地,來自霧台、佳暮、阿禮、好茶舊部落原鄉。

這是因為當時山林資源被政府掌控,加上好幾年乾旱、作物無法生長,而族人也面臨孩子念完小學必須離開父母親到山下就學、要繳學費就必須賺取貨幣,為了兼顧孩子的未來同時一家人又要能繼續生活在一起,就必須尋求新的出路。當時青壯年族人在採藤過程中來到了金峰鄉一帶,發現此地農作物碩大、適宜生產而覺得是個好地方,為了下一代的未來東移發展。魯凱族人在周邊排灣族人協助與接納下,例如提供地方耕種、協助定居,而逐漸在此安身立命,並建立起特殊的移住及族群交流經驗,形成東邊的西魯凱社群,而不同於一般人所熟知的東魯凱。

這段故事透過《東邊的西魯凱》繪本的成形,企圖涵蓋金峰鄉正興、嘉蘭、歷坵三村魯凱族人共同的集體記憶同時也希望讓大家知道,這些地方同時有著排灣族與魯凱族文化的村落是多麼獨特美麗。這本繪本於內頁以魯凱語、排灣語雙語並列,文末亦有閩南、客家、華語的文字,並錄製五個語言的音檔。就臺灣多族群及多語言的背景來說,這本繪本的出現,不僅記錄了一個從西魯凱各部落打散東遷後又重新集合起來的社群共同體,同時也是全臺第一本原住民族語繪本同時收錄客家語及閩南語,具有多重的重要意義。特別感謝財團法人根滿文教基金會讓這份在乎成為可以分享的實體,希望這本繪本,能夠成為眾人認識移居東部西魯凱人的起點之一。

編輯團隊鄭易旻表示,當初並非無來由將閩客語放進書中,而是魯凱族在遷移過程中本身就會遇見不同群體,下山過程第一個遇到的是排灣族,接著到水門、內埔轉運站時,遇見最多的就是客家人;一路遷徙過來,包括附近太麻里一帶也有閩客語群體,大家日常在採買、互動、拍照都在生活圈的街上,因此繪本也希望將地方周邊連動的人們所使用的語言都含納進來。他表示:「地方連動、人就會連動。希望不同族群都可以互相來認識,漢人可以聽原住民語,原住民的孩子也可以去聽聽看沒聽過的語言,互相去知道彼此語言的美麗。」而在文學表現上,這本書的序言採用耆老將自己遷移的生命故事如同融入傳說故事般講述的形式,非常值得一讀。

新書發表會當天,繪者莊詠婷與主編林慧珍分享無數修改的過程,在諸多考證、親自前往舊部落之下完成繪本創作與田野採集,才完成了讓老人家一看到圖畫就能辨識出自己老家的模樣、是兒時生活的記憶。大王國中魯凱語班的學生以母語朗讀繪本,也提到這本多語繪本讓他們可以學習各種語言,並且從這本繪本講到很多自己沒有聽過的故事,更了解以前長輩如何搬移過來的歷程。耆老則娓娓道來各部落各家族的移住故事,Lavakaw drakedrake拉娃告‧拉歌拉格提起國小四年級那時,如何從佳暮部落跟著家人東遷的記憶,包括現在的嘉蘭村新富社區整地的過程,魯凱族人如何在此處落腳。來自阿禮部落的Malracemace呂國雄提及他民國52年來到此地,當時黃藤需求極高而能靠採藤揹藤吃飯。好茶部落Ringucu陳添祥表示當時乾旱導致舊好茶部落的生活變得很困難,因而感謝遷居過來時嘉蘭村傳統領袖跟鄰居的幫助。來自神山部落的Valrialane歐幸治則感謝當年親戚婚入金峰鄉,讓他因為有機會拜訪親戚認識當地,後來也成了這裡的一分子。

發表會之後,緊接著是11月22日下午於大王國中辦理教師研習「走讀Café‧東邊的西魯凱─文化與歷史工作坊」。透過講述繪本創作與田野採集的歷程、西魯凱東遷史與移住生命故事分享,深入了解移住後族人的認同與文化適應狀況,更進一步探討移住後的文化與語言傳承課題。亦呼應當代原住民在移動過程中所面臨到認同與文化傳承議題,提升對當代原住民處境與議題的理解,有助於強化南迴線各級學校教師職能,也希望促進有心民眾更認識臺東的西魯凱社群。而陳叁祥老師曾經服務過的介達國小學童,也將以Sinapayan正興兒童古謠傳唱團隊的身分,前來共襄盛舉演唱魯凱、排灣歌謠組曲,祝賀出版美事。大王國中學生以族語配合書中故事場景朗讀。

大王國中學生以族語配合書中故事場景朗讀。族人與友人皆到場見證分享繪本出版的喜悅。
族人與友人皆到場見證分享繪本出版的喜悅。嘉蘭村族人到場支持此一盛事。
嘉蘭村族人到場支持此一盛事。編輯團隊不分原漢單位共同促成繪本出版。
編輯團隊不分原漢單位共同促成繪本出版。繪本得以出版讓陳叁祥老師非常高興並感謝各界參與。
繪本得以出版讓陳叁祥老師非常高興並感謝各界參與。

訊息來源:文化部(廣告)



2023年11月8日 星期三

當代轉.生-北區原文館聯合策展行動

 

原文館聯展登場 細說八尺門前世今生 | 文化 | 中央社 CNA


「當代轉‧生」北區六所原文館聯展於臺博館南門館展出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31108 16:42:16)

桃園市原住民族文化會館用頭飾、串珠等創作作品重新展演當代的「桃原文化」。
桃園市原住民族文化會館用頭飾、串珠等創作作品重新展演當代的「桃原文化」。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博物館自即日起至11月22日止於南門館小白宮展出「當代轉‧生–北區原文館聯合策展行動」聯展,該展免票參觀,由臺博館聯合北部的6間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展出6座「微型創意展櫃」,主題包括:「八尺門的野菜人」(基隆市原住民文化會館)、「火山・撤離・遺留-凱達格蘭族的北投敘事」(臺北市凱達格蘭文化館)、「Ulay・織男」(新北市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Tuying・都市原住民的樣貌」(桃園市原住民族文化會館)、「大同小米 Trakis Datong」(宜蘭縣大同鄉泰雅生活館)、及「獵人逐跡rapan c’oli mluyak」(宜蘭縣南澳鄉泰雅文化館),反映出6間原文館推動文化轉生的六種行動,每座展櫃並貼有各館QR Code連結,民眾可連線上網了解更多北區原文館的故事。

該展係由北區6間原文館新生代的族群文化專員及策展員全程主導,在臺博館與專業師資團隊長期密集的工作坊訓練中,由各館互助合作,從主題概念發想、架構文案發展、空間表現、文物選件、互動開發、觀眾溝通、文宣設計等逐步完成策展,於小白宮聯合展出結束後,各館的「微型創意展櫃」將移回各原文館內持續展出。

聯展開幕典禮首先由桃園市原住民族文化會館演出太魯閣族傳統樂器獵首笛(pgagu)及木琴(tatuk),臺博館館長洪世佑並與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主任曾智勇於開幕典禮中簽署合作備忘錄,未來將持續藉由雙方平等分享、共作對話與學習的過程進行文化資產的保存、記錄與推廣,展現另一種文化平權,讓博物館與原鄉建立更深厚的關係,公平落實文化公民權。新北市議員馬見、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王長華、臺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巴干.巴萬、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主任林威城等貴賓均到場觀禮。

文化部文化資源司司長林宏義於致詞時表示,6個教育箱代表6間原文館採集的在地故事,在人力有限的情形下完成詳盡的田調與策展,「下足了工夫做出非常好的展覽」。文化部110年起支持四個國立博物館從事29個地方原民館的輔導工作,都共同提升了對於在地的認識及對典藏品的詮釋,精進專業知識,未來文化部也會持續支持各館聯合協作,提升在地連結。

臺博館館長洪世佑表示,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除了強調典藏有形文物外,更強調保存、紀錄與推廣無形文化資產,這已是世界對於現代博物館的全新定義,這項策展行動納入部落與原住民族的歷史觀與詮釋,也符合世界博物館鼓勵參與式典藏或策展的新趨勢。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主任曾智勇也表示,原住民文化的精髓其實不在博物館、而是在部落,因此更需要與部落持續溝通。

宜蘭縣大同鄉泰雅生活館展出泰雅人對生活中的主食「小米」(trakis)的禮讚,林宏義司長特別親身體驗如何使用趕鳥器發出巨大的聲響;新北市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則從二位勇於突破泰雅族女性織布傳統的「織男」身上出發,因為原本泰雅族人是「男狩獵、女耕織」,織布有許多禁忌,也都僅由母傳女,但今日烏來地區已逐漸接受兼容並蓄的多元文化,因此開始接受男人學習織布;而位於臺灣原住民人口第二大的城市的桃園市原住民族文化會館,被在地的阿美族與泰雅族稱為「Tuying」,也用頭飾、串珠等創作作品重新展演當代的「桃原文化」;臺北市北投區的凱達格蘭文化館從在地原生族群凱達格蘭族的觀點,重新演繹一個不一樣的北投與大屯山的文史敘事;宜蘭縣南澳鄉泰雅文化館以「獵人逐跡」為軸,勾勒出南澳泰雅族獵人文化的今昔,呈現坐落於山海間的泰雅族南澳群(Klesan)獵人如何藉由對獵物的追逐實踐與追隨祖訓(Gaga);基隆市原住民文化會館以如位於近來因影集「八尺門的辯護人」而爆紅的八尺門為主題,展出真實生活中八尺門社區野菜園種植的阿美族野菜物種。

臺博館南門館位於臺北市南昌路一段1號,展示館開放時間為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30分至下午5時,展覽詳細內容及相關推廣活動可查詢臺博館官網https://www.ntm.gov.tw、或電洽(02)2397-3666。宜蘭縣南澳鄉泰雅文化館以「獵人逐跡」為軸,勾勒出南澳泰雅族獵人文化的今昔。

宜蘭縣南澳鄉泰雅文化館以「獵人逐跡」為軸,勾勒出南澳泰雅族獵人文化的今昔。

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講述當代烏來地區兼容並蓄的「織男」多元文化。
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講述當代烏來地區兼容並蓄的「織男」多元文化。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洪世佑(左)與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主任曾智勇(右)簽署合作備忘錄。
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洪世佑(左)與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主任曾智勇(右)簽署合作備忘錄。基隆市原住民文化會館微型創意展櫃「八尺門的野菜人」。
基隆市原住民文化會館微型創意展櫃「八尺門的野菜人」。

訊息來源:文化部(廣告)


基隆市原住民文化會館

臺北市凱達格蘭文化館

新北市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

桃園市原住民族文化會館

宜蘭縣大同鄉泰雅生活館

宜蘭縣南澳鄉泰雅文化館



2023年9月15日 星期五

【桃園市】原住民族主題公園

 

2023-08-12桃園首座「原住民族主題公園」啟用打造族群共融與環保永續場域

桃園市長張善政今(12)日上午前往大溪區,出席「桃園原住民族主題公園落成啟用典禮」。張市長表示,桃園市第一座原住民主題公園正式啟用,公園入口意象特別邀請屏東國寶級原住民藝術家拉夫拉斯.馬帝規劃設計,凸顯原住民族文化特色,提供原住民朋友及大溪在地鄉親更多休閒空間,未來公園也將作為原住民族藝術創作展示空間,期待未來在更多地方,打造族群共融、休憩活化、環保永續的場域。
 
張市長指出,本案透過多位議員積極向市府協調爭取,活化國道三號埔頂隧道上方土地,並開闢為原住民主題公園。這塊土地下方為隧道,不能進行深挖,也不能設置太重的設施,施工難度相當高,感謝大溪區公所用心執行,並善用環保永續及節能減碳的材料,本工程獲得市府金品獎優等肯定,後續由工務局推薦進一步爭取行政院工程會公共工程獎項。
 
原住民藝術家拉夫拉斯.馬帝表示,他將作品名稱取為「族群融合、匯聚大溪、連結原鄉」,並以匯聚大溪作為主要設計理念。「山形」代表原住民族「家」的位置,每個族人來到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在城市之中,我們可以用河川來代表自己,也可以用森林、海洋亦或是山上的每一個顏色,在山與山之間、海浪與海浪之間,山形紋構成一個波浪形的眼睛圖像,就像外面的人看見我們,我們也看見自己,象徵族群大融合。
 
大溪區長徐景揚說明,「桃園原住民主題公園」入口意象以山川及原民精神作為創作主題,園區人行步道使用具原住民意象圖騰的窯燒陶板地磚,園內的燈具也參考原住民圖騰發想設計;園內種植原民特色植物山梔子和臺灣百合,另種植減碳冠軍樹種相思樹,增加碳吸收;公園的創意圍籬則邀請仁和國小、仁善國小、僑愛國小等3所學校的原住民族小朋友,共同參與石頭彩繪,後續安裝於鋼筋製作的「菖蒲」造型圍籬,代表原民族群抵禦外來侵害、保護家人。
 
今日包括市議員王仙蓮、楊進福、簡志偉、市府工務局長汪在宙、原民局長林姿伶、大溪區長徐景揚、桃園市總族群領袖林健昌、原住民藝術家拉夫拉斯.馬帝等皆一同出席。



2023年5月2日 星期二

【臺南市】西拉雅族文化

 

2023-04-24正名後首次「西拉雅族跨地部落聯盟會議」召開 黃偉哲盼傳承西拉雅族文化

台南市長黃偉哲今(24)日出席「西拉雅族跨地部落聯盟會議」並向與會族親致意,黃偉哲表示,在憲法法庭對西拉雅族正名做出判決後,這次召開的部落聯盟會議可說意義非凡,期盼憲法法庭正名判決後促進族群團結,讓國人更認識西拉雅的文化與歷史。

 

黃偉哲說,隨著憲法法庭正名判決後,未來也應該要落實到族群日常生活的權益,感謝部落聯盟會議同意,今年度即將舉辦的全國運動會也融入西拉雅族的文化元素,未來南市府也會持續協助西拉雅族,推動族群文化、符號及藝術創作的復興。

 

目前西拉雅族四大社現在遍佈於台南、高雄等地,長期推動西拉雅族文化的部落聯盟召集人段洪坤老師表示,「西拉雅族跨地部落聯盟」是由各部落籌組跨縣市的團體,期盼透過集體共識的方式處理族群事務,也藉此來團結族人、凝聚向心力。

 

段洪坤老師介紹,過去荷蘭時期西拉雅族即有平等制的議會,「西拉雅族跨地部落聯盟」由台南、高雄13個部落組成,具有「準民族議會」的形式,一方面讓族人懂得堅持族群主體性與尊嚴,另一方面也讓外界認識並尊重族群的傳統智慧財產權,避免文化的誤植與拼貼,而錯誤解讀了西拉雅族的文化,也感謝黃偉哲市長今日特別前來見證部落聯盟會議,期盼未來有助於讓國人更了解西拉雅族的歷史與文化。

 

南市府長期致力於協助西拉雅族推動正名運動,同時透過認定市定原住民族身分、公車到站提示音樂融入西拉雅族文化元素、文化局推動臺灣文化大學「認識西拉雅族」系列課程等方式推廣西拉雅族群文化,去(111)年10月西拉雅族獲憲法法庭正名判決,讓多年的正名運動獲得肯定,南市府未來也將持續推動西拉雅文化及語言的保存復興工作,讓西拉雅族被全世界看見。



2023-02-25。走讀西拉雅族部落,2023臺灣文化大學春季學校招生中!


2022-10-28。南市府與西拉雅族人多年共同努力 感謝憲法有利判決


西拉雅族 - 維基百科



2023年4月23日 星期日

【高雄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Indigenous Affairs Commission of Kaohsiung City Government

 

高雄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https://coia.kcg.gov.tw/

 

媒體報導    影音專區


高雄市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 Kaohsiung | Facebook


高雄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產業觀光


高雄原駁館 KHI IDEAS

原駁館官方網站:http://khiideas.brightideas.com.tw/ 

原駁館Facebook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KHIIDEAS/


高雄市原住民故事館

112-04-23原住民故事館重新啟用 陳其邁:盼讓都市原住民有更好聚會活動場所 提供最好照顧

【高雄訊】高雄市原民會今(23)日在高雄市原住民故事館舉辦「高雄市部落大學開學典禮暨TAKAO部落之心開館啟用典禮」,中央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及市長陳其邁都到場參與。陳其邁感謝夷將主委、民意代表支持高雄原住民建設與預算,照顧原住民朋友。

陳其邁在會中先以族語向在座的貴賓自我介紹以及打招呼,並不斷道感謝。陳其邁感謝多位立法委員及市議會議員攜手合作支持高雄原住民預算,並表示原住民故事館總經費約6,300萬元,其中中央原民會補助4,400萬元,感謝夷將主委大力協助,未來故事館除提供部落大學教室,也將整合長照、族語教育、數位文化學習中心、就業服務據點,與文創商品及原區農特產展售訂購等服務。

高雄市原住民故事館: https://www.facebook.com/kish078417087

高雄市原住民部落工場: https://www.facebook.com/lobroieyep

高雄市原民市集: https://www.facebook.com/ksinmarket

高雄原味輕旅行: https://www.facebook.com/kscit


2023年2月14日 星期二

⊙【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主題網頁【建築攝取網】文化網>文化發展


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https://www.tacp.gov.tw/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2)日前往屏東縣出席「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35週年展開幕記者會」時表示,35年前該園區開幕時,他以省議員身分應邀出席,但當時該園區並非以維護保存原住民族文化為設立宗旨,因而引發原住民族青年抗議,其後歷經35年漫長的路程,臺灣終於從過去錯誤的威權統治,導正為現在對原住民族的尊重。2016年蔡英文總統上任後,更大幅提高原住民族委員會相關預算,由2016年的87億元,增至2022年的124億元,並透過相關法律修正等方式,具體落實對原住民族語言、文化、土地等各方面權益的保障;此外,他也親自擔任「國家語言推動會報」召集人,以實際行動和預算編列,積極促進語言的傳承、復振及發展。今日他再度重返此座園區,除了期許善加保存原住民族文物外,更盼能將原民文化推廣至原住民族家庭、社區及各個層面中,並請大家一同讓原住民族優美的語言及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蘇院長致詞時表示,35年前該園區開幕時,他以省議員身分應邀出席,當時原住民族委員會夷將‧拔路兒Icyang‧Parod主委則以臺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青年的身分在場外抗議。歷經35年漫長的路程,臺灣終於從過去錯誤的威權統治,導正為現在對原住民族的尊重,實在很不簡單,而國家領導人蔡英文總統2016年上任後,更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
 

蘇院長指出,過去憲法條文以「山胞」一詞稱呼原住民族,其後透過修憲更名為「原住民」,1994年李登輝前總統在此座園區致詞時,也首度以國家元首身分使用「原住民」一詞。院長提到,「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原名為「臺灣山地文化園區管理處」,起初並非以維護保存原住民族文化為設立宗旨,而是以觀光經營模式來展示原住民族文化,這是錯誤的做法,因此當年夷將主委不畏犧牲、坐牢,與有志之士一同站出來抗議,如今其也從當年那位在場外抗議的人士,搖身一變成為今日活動的主辦部會首長。
 

蘇院長表示,夷將主委當年在臺灣大學政治系求學時,成績優異,但其選擇走上街頭,不畏強權,積極爭取原住民族權益,並要求政府「還我土地、還我語言、還我名字」,令人欽佩。而夷將主委現在除積極推動原住民族母語家庭化、社區化等工作外,也代表臺灣出國造訪南島語系國家進行文化交流,積極推廣我國原住民族文化,殊值肯定。
 

蘇院長也提到,今日活動開場的歌舞表演,表演者皆身穿華麗的原住民族服飾,而他的女婿是阿美族人,孫女除了有阿美族姓名外,家中也有4套阿美族服飾,每年他的女兒和孫女都會穿著這套服飾,隨同女婿返回臺東參加原住民祭典活動,他也因此會講阿美族語Nga'ay ho(你好)。
 

蘇院長強調,國家應以人民為優先,大家應共同努力將原住民族優美的語言、文化傳承下去,讓國人可以真正瞭解一代一代原住民族是如何在這塊土地上打拚,而非僅是將原住民族文化的推廣淪於觀光化。院長表示,蔡總統以國家領導人身分,在2016年就職演說時,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同時也真正運用國家的力量,大幅提高原住民族委員會相關預算,由2016年的87億元,增至2022年的124億元,並透過相關法律修正等方式,具體落實對原住民族語言、文化、土地等各方面權益的保障。
 

蘇院長進一步指出,他擔任屏東縣長時,即十分重視推廣原住民族文化,為了編寫排灣族語及魯凱族語等母語教材和錄音帶,當時他特別向當地原住民族部落長老及族人請益,也因此他到現在仍會講排灣族語maljimalji(謝謝)和maljimalji aravac(非常謝謝),以及魯凱族語sabaw(你好);而此次他再任行政院長後,也積極推動國家語言和原住民族語的發展,並親自擔任「國家語言推動會報」召集人,指示各部會從基礎做起,並以實際行動和預算編列,積極促進語言的傳承、復振及發展。院長也感謝許多立法委員共同支持,使相關預算能夠逐步通過。
 

最後,蘇院長指出,他今日重返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希望所有原住民族族人及其後代皆能參觀該園區所保存的文物,同時也期盼原民文化的推廣不僅侷限於此座園區內,更能深入到原住民族的家庭、社區,甚至各個層面中,他會全力支持夷將主委所推動的各項工作,並再次感謝立法委員的支持,請大家一起讓原住民族優美的語言及文化繼續傳承下去,讓部落族人皆能以身為原住民族為榮。
 

今日活動在娜麓灣樂舞劇團演唱阿美族馬蘭部落Falangaw傳統歌謠熱鬧開場,院長於致詞結束後與現場貴賓手持金剪,完成剪綵儀式,宣布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35週年展正式開幕,並與現場貴賓合影留念。隨後,院長在原發中心祖祖樂專員解說下,參觀35週年特展「Kemasi Maza」(「從這裡開始」),瞭解園區重要歷史節點及文化保存與維護具體成果,並於參觀結束後和原發中心同仁合影留念。接續在原發中心曾志勇主任解說下,院長搭乘遊園電動車進行園區導覽,並前往民族劇場工地進行視察,實地進入劇場內部查看工程進度。


2022-09-02蘇貞昌院長親臨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開園35周年特展開幕

原住民族委員會所屬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自1987年7月18日開園至今已35年,今年推出「Kemasi Maza從這裡開始」─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開園35周年紀念特展,今(2)日上午11時於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盛大開幕,行政院蘇貞昌院長親臨會場祝賀與鼓勵。 

  原住民族委員會夷將·拔路兒Icyang·Parod主任委員致詞全文如下: 

  今年是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開園35周年,76年7月18日開園時,我當時對園區所揭示的設立理念持著反對意見,當天我與另一位族人來到園區,反對原住民族文化樣板化及商業化,尤其當年的政策是禁止說族語的,卻設了一個園區說要保存原住民族文化,我本人更不希望原住民族文化的保存與發展只僅侷限在園區內,失去部落主體性,原住民族文化應該是要從部落扎根,然後才能發展,才能國際化。 

  謝謝蔡英文總統在105年8月1日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後,隔年106年6月24日就通過了「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蘇院長今年1月成立了「國家語言推動會報」並擔任召集人,核定「國家語言發展方案」5年投入3百多億元,謝謝院長支持原民會推動語言發展的預算,從今年的五億多元,明年增加到十三億元。 

  園區這6年有一項非常重要的計畫,「綠珠雕琢再造6年計畫」,目的就是全面提升園區內的軟硬體設施設備,總經費12.114億元,謝謝院長在今年4月核定追加3.471億元,是園區創園營運以來投入最多經費的計畫。目前已完成園區道路及停車場鋪面改善、添購電動及環保節能遊園車8台,復建原住民族傳統建築住家展示屋25棟及附屬設施60間,很重要的,等一下也要邀請院長視察即將完工的民族劇場新建工程。 

  今天開幕的35周年特展,展覽內容包含創立歷程、保存與維護原住民族文化的具體成果。值得一提的是,文化園區也是影響原住民族發展很重要的歷史場域,故李前總統登輝先生就是在1994年,在這個園區以國家元首的身分第一次使用「原住民」取代「山胞」的稱呼,當然這樣重大的改變與許多在原運這條路上堅持不懈的原住民族有關,是族人共同團結完成原住民族入憲的成果。 

  最後,我要對同仁相互勉勵,我們要一起更加努力,讓原住民族文化園區成為國際間接觸認識臺灣原住民族文化最好的場域,讓臺灣原住民族的樂舞、藝術還有工藝文化不只在臺灣,也要在國際發光發亮,誠摯的祝福園區35周年生日快樂,也祝福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Aray!


原住民族委員會> https://www.apc.gov.tw/



原展群博-全國原住民族地方館家族> https://lcm.tacp.gov.tw/



台灣原住民族數位典藏知識入口網> https://portal.tacp.gov.tw/




【屏東縣】三地門鄉原住民文化館

 

三地門鄉原住民文化館


 

屏東縣三地門鄉原住民文化館 | Facebook







【屏東縣】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

 

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


屏東縣來義鄉公所

 

屏東縣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 | Facebook





【屏東縣】霧臺魯凱族文物館

 

霧臺魯凱族文物館

 

霧臺鄉公所 - 魯凱文物館

 

霧臺魯凱族文物館 | Facebook



部落e樂園    https://www.e-tribe.org.tw/

 

霧台 | 部落e樂園    https://www.e-tribe.org.tw/wutai/

 



2022年12月24日 星期六

【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Hualien Indigenous Peoples Department

 

 

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    https://ab.hl.gov.tw/

 

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 | Facebook


 

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 – YouTube


國土計畫專區













【花蓮縣】原住民族地景裝置藝術

 

2022-11-15「原住民族地景裝置藝術創作徵件評選」自開放報名至截止日共計九組的藝術作品參選,最終由本縣豐濱鄉港口部落的【陳勇昌】藝術家獲獎

花蓮縣政府原民處於本月11日辦理「原住民族地景裝置藝術創作徵件評選」,邀集熟悉原住民文化與藝術的學者及行銷專家等組成評選委員會,分別針對作品的創意性、作品與環境融合度、創作者個人經歷及作品可行性四大部分進行評選,最終由來自豐濱鄉港口部落的藝術家陳勇昌的「Taloan 打魯岸 」脫穎而出。

  原民處陳建村處長表示,感謝大家踴躍參加徵件,自開放報名至截止日共計九組藝術作品參選,包括原住民或非原住民藝術家及藝術團隊都熱情參與,在各組參選的作品中,看見創作者對花蓮這片土地的用心與細膩,透過作品傳達原住民族精神與文化,展現藝術家及團隊在創作能量的爆發力與美學的生命力。

  評選委員由國立東華大學王昱心教授、蔡文慶老師、木雕藝術家陳建造、聯合報系數位文創行銷部副理劉明宏、欣傳媒總監黃秀卿以及縣府原民處藝文科徐采瑤科長組成,評選委員歷經五個小時的評選,由熟稔原住民傳統竹編的藝術家陳勇昌獲選,此作品以「Taloan 打魯岸 」傳達阿美族人的生活與文化,獲得評選委員高度的肯定,以作品的細緻度感受到創作者對文化與生命的熱情,以竹子的天然彈性與韌性呈現作品與環境的融合度,確切符合場域的條件與精神,竹編的交互脈動提升了視覺的震撼,也讓人感受到原住民族與土地的鏈結及温度,盼望大家能一起感受花蓮的細緻生活與美學能量。作品將於今年12月5日前設置於陽光電城原住民文創產業館外圍草皮。

  藝術家陳勇昌說,「Taloan 打魯岸 」對阿美族人是個重要的生活場域,是家屋以外另一個不可缺少的空間,具備一整個家庭的休憩與凝聚情感的功能,不論在部落的田野間、山坡地,只要有族人工作的地方,就會有一間打魯岸。陳勇昌以此作品傳達阿美族人的藝術與環境空間美學的張力,期待此次獲選作品的呈現,為即將在113年啓用的花蓮原創館開啟美好的篇章。更多原住民族地景裝置藝術創作相關訊息請上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官網或臉書「原住民族地景裝置藝術創作徵件」追蹤作品進度與各項活動。
 





原住民族地景裝置藝術創作徵件 | Facebook



哇!實在是太美了

搭配這藍天,簡直是……無敵的美! 歡迎民眾前往觀賞打卡喔!趕快





2022年12月22日 星期四

【花蓮縣】原住民族傳統文化數位典藏

 

花蓮縣原住民族傳統文化數位典藏    http://abda.hl.gov.tw/


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 | Facebook


計畫說明

文化多樣性是目前世界各國很重視的議題,並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而台灣是南島語族的發源地,因此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文化以及所創作的文學、音樂、舞蹈或工藝等文化藝術,更是人類文明重要的文化資產。面對這源自於台灣土地的重要文化資產,是需要從原住民族的觀點加以典藏、詮釋、推廣利用。期盼透過本專案執行,為國內外廣大民眾做最真確的呈現,也為許多原住民慢慢找回自己的面貌。

然而,如何保存與延續台灣原住民文化,已成為政府政策思考的重點,舉凡語言、祭儀、技藝、舞樂及自然知識等皆成為文化保存的焦點。主要可分為幾個領域:語言的領域(例如族語教育)、民族記憶的維繫領域(例如考古、舊部落探訪、古蹟維護、歷史教育、歷史著述與文獻出版等)、民族美學與成就的提倡(例如美食、建築、技藝、藝術、祭典、體育等)、社群維繫(例如社區總體營造、新部落運動等政策之推動),在原住民文化保存中逐漸成為重要的思維。

本計劃之典藏範圍包含:花蓮縣內六大族群(阿美族、布農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原住民族文化影音資料數位典藏、六大族群原住民族文學及藝術家資料數位典藏、六大族群原住民族傳統聚落(含古道)研究數位典藏、六大族群原住民族研究報告與文獻資料數位典藏。

典藏來自於:花蓮縣縣內原住民籍藝術工匠作品,如木雕、石雕、畫作(素描、油畫等)等藝術涵量較高之實體物件為主、六大族群傳統生活祭祀禮儀及所使用歌謠、六大族群主要祭典及儀式實景拍攝紀錄、原住民族衣飾(帽)平面拍攝及動態影音紀錄、獲獎之文學及藝術創作者影音介紹或出版品、作品電子書瀏覽。

放眼未來,本計畫將持續針對本縣原住民族之人文地景產進行深入盤點,並且增加典藏來源的多元性及多樣化,透過人文、歷史等深入研究而賦予人文資產更具歷史性的文化傳遞意涵。





花蓮原鄉e市集

 

原住民商城-花蓮原鄉e市集    https://www.inmall.com.tw/

 

原來花蓮這樣玩 | Facebook

 

來東海岸聚落群作客 mipalafang kita | Facebook

 

縱谷原遊會 - 餐桌上的部落旅行


縱谷原遊會 | Facebook


花蓮景點懶人包!




【花蓮縣】原住民族聯合豐年節

 

花蓮聯合豐年節    https://hohayyan.hl.gov.tw/

 

歷年豐年節    https://ab.hl.gov.tw/zh-tw/Media/FestivalList

 

花蓮縣原住民豐年節&Fali Fali音樂節 | Facebook

 

2022-12-092023花蓮縣原住民族聯合豐年節大會舞歌曲徵選







2022年11月18日 星期五

台東部落工作假期

 

台東部落工作假期 Working Holiday    https://www.jacreative.com.tw/taitungWH/

 

台東部落工作假期 | Facebook

將讓大家用視覺、聽覺感受,以「一起」工作、生活的形式,讓大家同時體會五感滿足的生活美學。「一起」在台東成為揮灑熱情、熱血的一份子。




由臺東縣政府推出為期四天三夜的「一起parayapay巴拉雅拜部落工作假期」活動,邀請全臺各地的志工與巴拉雅拜的部落族人一起工作,共同整理中興崗哨前的空地,成為未來提供部落居民公用的活動場地,並於今(17)日舉行結業式,縣長饒慶鈴提到,部落工作假期不只讓志工認識臺東,更深入參與在地生活,成為部落的朋友、家人,並與族人一起築夢。

 

縣長饒慶鈴表示,臺東部落工作假期是縣府每年持續舉辦的部落志工文化體驗活動,邀請志工共同投入部落環境營造,例如一起鋪階梯修復舊部落步道,或與族人製作傳統農具等,認識部落文化知識,感受住在當地的生活,讓志工成為社區發展的一份子,透過不同族群文化的交流,拉近彼此間的距離,這4年來完成7個公共設施空間改造,動員近100位部落居民參與,吸引160名志工,活動期間在部落中學、吃、玩、住,透過和部落一起完成一件事,讓部落成為跨文化學習的重要場域。

 

巴拉雅拜部落是今年第一場次,在部落工作假期中,成員不分臺東人、外地人、新朋友舊朋友,彼此互助、生活在一起,走入家庭和Ina學習阿美族的野菜知識、烹煮特色佳餚、成為巴拉雅拜的一分子,既投入工作付出又能享受這麼療癒的生活體驗,是最令人感動的一種參與部落的方式。

 

原住民族行政處指出,每個部落都有獨特的文化特色與活動內容,透過部落工作假期,與在地族人一起整理環境、活化閒置空間或學習部落傳統工藝、品嚐在地料理等,展現部落的多元特色,也希望讓參與的志工不只是在臺東旅遊,更能玩得不一樣又有意義。巴拉雅拜部落族人表示,這是他們第一次辦理工作假期,大家都很擔心緊張,但透過一起工作、生活,不只凝聚族人的感情,也讓大家看見部落的文化與美好。

 

昨日是工作假期最後一天晚上,志工和部落夥伴共同打造非常棒的音樂市集氣氛,現場不僅可以品嚐志工與部落耆老料理的阿美族佳餚,以及當地族人的隱藏版美食及農特產好物,志工們也與部落長輩學習,共同表演阿美族傳統歌曲,最後大家手牽著手圍成圓圈歌舞,現場歡樂與感動不斷。

 

今年還有3場部落工作假期,分別在歷坵部落、大王部落及武陵部落,等著您來不只有認識,更是參與成為臺東部落的一家人。詳細情形請上「台東部落工作假期」官方網站 ( https://www.jacreative.com.tw/taitungWH/ )、臉書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tungWH/ )或Instagram官方帳號( https://www.instagram.com/ttworkingholiday/ )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