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院會議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院會議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11月18日 星期四

院會議案【行政院】文化部「重建臺灣藝術史執行情形」報告

 


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

文化部為推動重建臺灣藝術史工作,特委託國立歷史博物館辦理「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專案計畫。為全面推動重建臺灣藝術史研究,本計畫包含三項子計畫,分別為:「子計畫一、設立專案辦公室」、「子計畫二、重建臺灣藝術史特展」及「子計畫三、臺灣美術史知識庫計畫-臺灣美術史知識的體系化」

 

重建臺灣藝術史執行情形

 

推動重建臺灣藝術史 蘇揆:政府展現態度、方法與能力 戮力保存發揚臺灣文化

110-11-18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18)日在行政院會聽取文化部「重建臺灣藝術史執行情形」報告後表示,蔡英文總統上任後,為厚植文化力,運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特別預算中的「文化生活圈建設計畫」,投入27億元推動「重建臺灣藝術史」,結合政府與民間力量,購藏、徵集及修復重要藝術作品。政府展現不同以往的態度、方法與能力,努力保存及發展臺灣文化,讓更多屬於臺灣的豐富故事與作品被世人所知,成為持續壯大國家的能量。院長也感謝民間積極響應與捐贈相關藝術品,期待未來在公私協力下,一起重建及發揚光大屬於臺灣自己的藝術史。

蘇院長表示,很高興能在我國最高行政機關首長會議(即行政院院會)中談論臺灣藝術史的重建與執行。臺灣的歷史過去一直是隱諱、扭曲、破碎的,殖民統治者或當權者不論是因為政治上的需要,或見識有所不及,或心態不認同這塊土地,一直不准臺灣人講述自己的歷史,甚至不容許臺灣技藝留存、發揚。然而,多少先進一代一代在這塊土地上胼手胝足,留下珍貴的足跡,因此不論是壓迫者或被壓迫者的過去,都是累積而成的歷史,我們都毋須否認、亦不必隱諱,並且應該妥適保存並傳承,讓國人及後世能夠好好認識臺灣的歷史與這塊土地上的記憶。

蘇院長指出,基於過去種種原因,因而衍生臺灣藝術史重建的需求。而政府現在之所以能談論重建,就是展現不同以往的態度、方法與能力。院長強調,過去政府的態度是打壓、不能講、不認同,但現在政府的態度則是認同,並讓每個人皆能自由表達論述,包括文學、繪畫、歌曲,任何一種表述方式都是藝術。

蘇院長表示,臺灣過去因為歷史因素,不論是被殖民統治,或是當權者對本土藝術的漠視,造成許多臺灣人對自己的藝術發展與作品所知甚少。所幸在蔡英文總統上任後,為厚植文化力,首度運用前瞻特別預算中的「文化生活圈建設計畫」,投入27億元推動「重建臺灣藝術史」,結合政府與民間的力量,購藏、徵集及修復重要藝術作品,包含美術、工藝、文學、影視音等領域,以國家的高度,重新向國人介紹這塊土地上珍貴的藝術資產。

蘇院長指出,這幾年政府投入資源,從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再造歷史現場,到重建臺灣藝術史,從設立文化內容策進院、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到國立臺灣文學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升格等。我們累積一點一滴的努力,展現政府對保存及發展臺灣文化的真心誠意與用心用力,讓更多屬於臺灣的豐富故事與作品被世人所知,也藉由這些藝術創作,讓國人瞭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精神,得到啟發,也從中汲取更多的養分,成為持續壯大國家的能量。

蘇院長表示,過去的政府沒有展現此種能力,如今已到存亡絕續的關頭,我們就要更努力、用更多的力氣,讓本國人或外國人、朝野各方及民間皆能明瞭政府努力重建臺灣藝術史的態度,一旦人民知曉,就會進一步響應。

蘇院長進一步指出,由於政府持續努力深耕,所以也獲得民間積極響應。院長特別感謝順天美術館將創辦人許鴻源先生一生典藏的650多件畫作,全數無償捐贈予國家。順天美術館許董事長最後的遺願,是要將其一輩子收藏最珍貴的臺灣藝術家傑作,從美國運回臺灣典藏,並願意無償捐給國家,顯見這個政府是被信任的。此外,還包括甫將雕塑家黃土水「甘露水」作品捐出的張氏家族,以及所有基於愛護臺灣、願意慷慨分享的收藏家,例如洪瑞麟先生家屬、李美彌導演、史明教育基金會、郭芝苑先生家屬等,這正是延續臺灣文化協會集合眾人之力,讓文化和國家向上的精神。院長期待未來在公私協力下,一起重建及發揚光大屬於臺灣自己的藝術史。


報一 文化部 新聞稿

2019年11月30日 星期六

⊙院會議案【行政院】文化部「國家文化資產保存活化推動成果」報告(108年11月28日)

*主題網頁【建築攝取網】專題網>城鄉網誌 
*主題網頁【建築攝取網】文化網>文化資產



108-11-28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28)日在行政院會聽取文化部「國家文化資產保存活化推動成果」報告後表示,台灣擁有獨特的政經歷史脈絡,造就了彌足珍貴且多元的文化樣態,無論是有形或無形的文化資產,都是建構國家文化主體性的重要根基,也是承載社會發展軌跡及人民記憶的國家財產。請各部會共同努力讓國人更加認識並珍惜台灣這片土地,以及民主開放自由制度所孕育的多彩多姿文化資產。

蘇院長指出,近年來政府為彰顯重要文化資產,除完備相關法規,也增加資源浥注,文化資產保存預算從10513億元,到明(109)年投入53億元,預算成長4倍,以利推動文化保存、活化與傳承。

蘇院長表示,針對有形文化資產保存活化,已從單點搶救,邁向區域性、系統性、整體性保存,也重視跨部會合作與科學監測。他也特別以今年巴黎聖母院、沖繩首里城遭受大火嚴重毀損,世人皆深感痛心、遺憾為例,提醒文化資產防災守護的重要性,請相關部會及各地方政府務必要檢討警惕,避免台灣重要文化資產發生相同憾事。

蘇院長進一步表示,關於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著重共識凝聚、人才培育及提供展演舞台,也請各有關單位持續推動。

蘇院長強調,文化傳承與文資保護,絕非只是文化部的責任,每個部會都有可著力之處,例如,交通部苗栗鐵路一村復甦計畫、農委會花蓮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及國防部歷史眷村等,請各部會共盡心力,促進各該管業務的開展。

文化部表示,「文化資產保存法」自105年大幅修正以來,已完成37項子法修訂,相關重點包括強化專業審議、擴大公民參與及落實列冊追蹤等;並透過行政院文化會報及其他各部會溝通平台,協力合作,共同守護國公有文化資產。

文化部指出,為讓文化保存、城市發展及國家政策能共存共榮,未來將從強化國公有文資保存、建立文資治理體系、復育再生文化生態、提高文資保存意識四大面向,逐步建立「文化資產保存2.0」的新視野,邁向系統性整合的文資保存政策,建立有利文化保存的公共治理體系。


  

文化部新聞稿 108/11/28

守護文化資產 文化部積極建構「文資保存2.0」策略

文化部今(28)日於行政院會報告「國家文化資產保存活化推 動成果」,文化部表示,文化資產是建構國家文化主體性的重要環節,連結與再現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也傳承無形傳統文化核心價值,彰顯臺灣文化的多元性及獨特性。文化部長鄭麗君上任後,積極透過法規、預算、跨部會協力、行政措施及專案計畫等方式,建構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發展政策。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明(109)年度預計投入文化資產保存的公務預算加計前瞻基礎建 設預算達52.97億元,比105年預算增加39.59億元,成長為近4倍,顯示中央政府對於文化資產保存之重視。

文化部指出,自民國105年《文化資產保存法》大幅修正以來,文化部已完成37項子法修訂(含新訂定17項子法),使文資法令更形完備,相關重點包括:強化專業審議、擴大公民參與、落實列冊追蹤等;並且透過行政院文化會報及其他各部會之溝通平台,與跨部會協力合作,共同守護國公有文化資產。

文化部指出,截至108 11月底止,全國有形文化資產共2586處,其中國家級有形文資共118處,從105年迄今,文化部共新增指定大龍峒保安宮、艋舺龍山寺、路思義教堂等14處國定古蹟;新增指定丸山考古遺址、曲冰考古遺址2處國定考古遺址;並在105年《文資法》新增國家級「重要文化景觀」文資類別後,於今(108)年新增登錄臺灣首處重要文化景觀: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文化景觀。

105年至今,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共核定858件有形文資保存維護之補助,補助總經費為19.8億元。此外,文化部亦於全台成立古蹟歷史建築五大分區專業服務中心,強化協助管理單位落實日常管理維護工作。文化部並於105年起推動「文資防災守護方案」,定期召開防災聯繫會報、跨域合作辦理防災演練、專業分區與智慧防災示範點推動等,整體推動有形文化資產防災守護。另文化部亦辦理環境監測與預防保存、國定文化資產3D模型建置、保存修復人才培育等有行文資科學性保存作業。

此外,文化部於105年起推動「再造歷史現場」計畫,106年開始納入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與各地方政府合作,鼓勵地方政府在規劃城市空間治理及地方發展時,融入文化治理思維,主動系統性保存各類文化資產,讓歷史文化記憶與當代生活重新結合。本計畫迄今共已核定補助37案計畫、計畫總經費62.79億元。

在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維護工作方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109年編列之無形文資總預算為3.46億元,與106年相較增加1.98億元,成長為2.3倍,將強化無形文資的保存與傳承。此外,截至今年11月底止,全國無形文化資產總計588案,105年迄今,國家級重要無形文化資產共增加19案,較105年案數成長42%

為培育重要傳統表演藝術、重要傳統工藝之人才,文化部長 期推動師徒制傳習計畫,迄今總計結業藝生67位。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更透過民間劇場重塑等計畫,重新讓傳統藝術表演團體回到廟埕或各地廣場演出。此外,文化部並於今年5月於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成立「文資傳匠工坊」,作為傳統修復人才的培訓基地,讓傳統技術得以持續發展與傳承。

文化部表示,未來將從「強化國公有文資保存、建立文資治理體系、復育再生文化生態、提高文資保存意識」四大面向,逐步建立「文化資產保存2.0」的新視野,希望跳脫過去搶救單點、單棟文資的「文化資產保存1.0」思維,邁向系統性整合的文資保存政策,建立有利於文化保存的公共治理體系,讓文化保存與城市發展及國家政策能共存共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