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6日 星期四

【臺南市】白河蓮花節、楠西梅嶺賞螢季

 

110-05-26白河蓮花季即將登場 黃偉哲邀請全國各地民眾一起來白河賞花 購買蓮產品

「2022白河蓮花季」即將於6月4日登場,白河區公所今(26)日上午在白河國泰路上,舉行「111年白河蓮花季前行前記者會暨蓮粽比賽」,現場還有白河區虎山里百歲人瑞黃方彩華阿嬤和市長黃偉哲一起綁粽子,黃偉哲表示,舉辦蓮花節最重要的是打造城市形象,更重要的是要照顧蓮農的生計,農會與公所會努力幫忙農民行銷,希望今年的蓮花節活動能帶來買氣提升,不管是賞蓮人潮,或購買蓮花相關產品,都能另創新高,誠摯地邀請全國各地的民眾一起來白河賞花共襄盛舉!


110-05-24白河蓮花季開跑 黃偉哲邀市民來趟農村體驗之旅


白河蓮花季將至,台南市政府農業局今(24)日於視訊市政會議說明2022白河蓮花季活動規劃,市長黃偉哲表示,白河蓮花季是相當有歷史的活動,最大目標就是建立在地品牌,發揚農產品知名度,為農民創造收益,同時,白河蓮花季因為是戶外活動,因此也是疫情期間的民眾休閒好去處。

 

市長黃偉哲提到,白河林初埤的木棉花盛開時美不勝收,自然地就吸引旅客前往欣賞,相信白河蓮花的美景也是值得好好推廣,他也指示觀旅局,協助規劃農遊行程,盼為蓮花產區帶來更多觀光收益。

 

農業局表示,白河區是全國最大的蓮子及蓮藕產區,盛花期為每年5~6月;蓮子盛產期為6~7月;蓮藕盛產期則為10~12月。今年水情相對穩定,蓮田種植面積約230公頃。

 

白河蓮花節自84年即開始辦理,至今已有20多年,今年活動和以往一樣內容豐富,包括5/26活動開跑記者會、6/4蓮花節開幕及多場農村慢活小旅遊,讓遊客除了賞蓮,還有機會進一步認識農村。

 

農業局進一步說明,5/26開跑記者會,結合即將到來的端午節,辦理蓮粽比賽,並發送粽子給弱勢家戶。6/4開幕當天則會邀請街頭藝人表演,並邀集鄰近的青農及在地商家,販售蓮子、藕粉及周邊農特產品。同時規劃限量的蓮花絹印手作DIY,結合在地產業與文化創意,以荷葉為染料,讓參加的遊客印製在絲巾或帆布袋上,創作出屬於蓮鄉之旅的紀念文創品。

 

今年的白河蓮花季,將辦理3梯次小旅遊,不僅行銷蓮花,更結合食農教育與農村社區導覽,讓遊客體驗白河人文及地景,推廣白河好風光與在地農特產品。

 

活動期間也將配合防疫,事前準備足夠的防疫物資,並實施佩戴口罩、量測體溫及酒精消毒等措施,請遊客多加配合。



第543次市政會議(111年524日)

2022白河蓮花季活動規劃專案報告















110-04-202021台南白河蓮花節、楠西梅嶺賞螢季將陸續登場


白河蓮花節及梅嶺賞螢季即將到來,台南市政府邀請全國民眾前來台南享受生態之旅及農村體驗,市府農業局及觀光旅遊局也分別於今(19)日市政會議中提出專案簡報。

 

台南市長黃偉哲表示,目前水情已經非常的嚴峻,對於後續蓮花產業的相關的影響,還是要密切關注,並啟動農業天然災害勘查,與中央政府協調相關補助,目前正值白河蓮花產季,請農業局積極輔導農民進行栽培管理,非灌區農作物如受乾旱影響,請儘量協調水源支援。

 

黃市長也指出,今年梅嶺的賞螢活動因為水情影響,因此螢火蟲的數量及聚集地點可能和去年有所不同,請觀旅局重新勘查今年賞螢的導覽方向及路線,避免民眾敗興而歸,也請農業局要密切關注水情對楠西梅子產量的影響。

 

農業局指出,為推廣本市蓮花,市府輔導白河區公所辦理蓮花節活動,以推廣蓮花相關產品,行銷在地蓮子、蓮藕產品,達到整合地方社區、協會、學校等團體目標,並凝聚向心力。今年因白河區蓮田因水源因素,栽種面積約150公頃,相較去年240公頃,栽種面積減少90公頃。

 

雖然今年的栽種面積減少,但是白河蓮花節精彩活動不間斷,並將於5月1日盛大開幕,活動內容包括蓮花寫生、農村慢活小旅遊、包糕粽(包高中)、蓮花季攝影比賽、在地青農行銷等,配合蓮花季提供周邊服務導覽解說等定點服務,讓民眾體驗當地蓮田周遭的人文風情及優美景色。

 

觀旅局表示,今年的賞螢季自4月24日起至5月9日止,為期三週假日(六、日),比照去年針對主要賞螢區「台南楠西梅嶺風景區伍龍步道」啟動防疫管制措施,採線上登記報名,每日兩梯次分流上山,每梯次以500人為限總量管制 (額滿為止),以落實賞螢遊客實名制,及分散人員進入步道避免群聚的方式進行。除了賞螢活動外,今年也將舉辦農夫市集及宣導、梅子檸檬酵素DIY、土窯疊疊樂+控窯體驗動手做+梅子果醬DIY等活動,有興趣參加的民眾可於線上報名。



487次市政會議(110420日)


白河蓮花季活動及產銷專案報告











觀光旅遊局報告「2021臺南楠西梅嶺賞螢季」












0




2022年5月16日 星期一

新竹縣歷史文化〔相關訊息輯要〕

 

本網誌訊息將適時滾動更新


歷史軌跡


新竹縣縣史館 | Facebook


110-04-25新竹縣耗費5年續修縣志 今年底將全數出版


續修新竹縣志 (81-104 年)

自107年11月至110年3月陸續完成卷二 (土地志)、 卷三 (住民志)、卷四 (政事志)、卷六 (經濟志)、卷七 (教育志)、卷八 (文化志)、卷九 (人物志)期末報告審查,110 年 6 月完成卷五 (社會志) 期末報告審查,並於9月完成初稿撰寫。111年1月完成期末報告暫定稿。

109年10月進行第一階段 (五卷:卷二、卷三、卷六、 卷七、卷九) 編印出版,10月完成印製作業,並進行第二階段 (四卷:卷一、卷四、卷五、卷八) 編印出版,預計於 111年6月完成全九卷出版工作。



新竹歷史 - 維基百科





2022年5月14日 星期六

打開新竹|Open House Hsinchu〔相關報導輯要〕

 

打開新竹 - OpenHsinchu    https://openhsinchu.org/


打開新竹|Open House Hsinchu | Facebook

打開新竹,一個折射出新竹文化與在地生活感的共享城市活動,促進設計專業、政府、民眾間的對話與共創,凝聚新竹人與新竹學。限時48小時免費參觀,打開平常看不到的新竹私藏空間面貌。

2021打開新竹Open House Hsinchu 12月11日至12日首登場

創始於英國倫敦的Open House活動,每年會限時打開城市各處建築場域,讓大家在參與其中時,進而達到空間活化、設計翻轉以及城市品牌的建立。今年新竹取得英國總部授權,成為全球第47座、亞洲第5座能舉辦Open House認證活動的城市,並預計開放超過50個以上的精選空間,邀民眾免費參觀。


2022 打開新竹|空間招募開跑





2022年5月11日 星期三

臺灣社會學年會

 

台灣社會學會   https://www.tsatw.org.tw/


臺灣社會學年會   https://www.tsameetings.org.tw/


2022台灣社會學年會    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


2022年台灣社會學會年會

知。南。行。異


 
會議日期:2022年11月12~13
會議地點:國立屏東大學民生校區
主辦單位:臺灣社會學會、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
 
今年年會徵稿之際,台灣的疫情進入一個新的高峰,我們也看到,國家與個人對於疫病的因應也似乎將開展出新的模式。與此同時,台灣社會學會也決定年會將首次跨越高屏溪,在十一月於屏東大學舉辦。身在南方,分析時代之巨變,將是今年社會學年度研討會的焦點所在。
 
首先,我們希望能夠延續過去台灣社會學界的知識傳統,聚焦於台灣近年的社會趨勢分析。特別是引起社會大眾高度關注的趨勢及其後果,例如:少子化、高齡長照、貧富差距、升學主義、社會分歧、假消息/資訊戰等領域,都歡迎各方學術工作者的知識貢獻。
 
其次,我們號召以「南方」為關鍵概念的知識探索,例如南北差距與區域平衡、「偏鄉」之發展策略與再定義、地方創生之實踐經驗、弱勢族群與社會運動、農業與農村的轉型、地方學與在地知識體系、合作經濟與社會企業、全球南方(global south)與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新發展等等。
 
第三,全球社會學界倡議公共社會學多年,台灣也出現不少立足於社會學知識基礎的實踐行動嘗試,例如社會學社群對第三部門發展之協助、社會調查技術之實務應用(如學會推動之「社會調查師」證照);或者協助社會重要領域(如教育、健康)提升公共性的嘗試(諸如:公部門數位治理、私部門數位轉型、大學社會責任、教學創新實踐等)。年會期待這些領域的研究與實作結果分享。
 
最後,繼承去年年會主題「多樣性思考」,我們歡迎對於社會變異與多樣性的探討:例如疫情所帶來的社會變動、回應社會需求的社會創新與設計、性/別研究、族群研究、淨零碳排與能源轉型等議題,都是隨社會變遷與多樣化而來的研究題目;近年國際地緣政治巨變所帶來的議題:如抗爭行動、難民庇護、戰爭的社會認知等,也是年會歡迎的研究主軸。
 
我們希望2022年年會可以在上述四個領域產生跨域知識的交會與碰撞;當然,更廣闊的社會學領域題目都是歷年年會所期待的。歡迎大家的投稿與參與,我們秋天在北大武山下相見。


2022台灣社會學年會「知。南。行。異」論文徵稿 - 台灣社會學會



2022年5月4日 星期三

【新北市】2030文化願景:藍天海岸古蹟文化廊帶

 

2022-05-04藍天海岸古蹟文化廊帶 打造市民有感城市美學

【新北市訊】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館長柏麗梅、淡水古蹟博物館館長黃麗鈴於今(4)日市政會議中,進行文化事務推動成果專題簡報,會中分別以「千年記憶.精采八里」以及「新北從淡水啟航.文化在古蹟迴盪」為題,從文化局提出的「樂藝文•樂生活」建構文化韌性城市的願景出發,打造新北市5條美學廊帶中的「藍天海岸古蹟文化廊帶」。


市長侯友宜聽取簡報後表示,在疫情影響的這段時間,博物館仍發揮轉型的力量,對社會帶來積極正面的改變,不斷從永續發展、數位轉型、創新發展等等面向,去推動新北市成為一個文化韌性城市,其中數位博物館讓市民朋友可以線上看展覽、逛遺址、學新知,淡水古蹟博物館和十三行博物館人數流量皆倍數成長。藝術文化在民眾生活中扮演著療癒身心的重要角色,新北市的博物館、藝文場館從轉型線上走入市民生活,更配合市府「居家照護計畫」,十三行博物館提供「十三歡樂吧」、淡水古蹟博物館推出「防疫古居包」,讓居家照護的民眾,在家一樣能享受藝文、了解古蹟文化,還有有趣的親子互動學習遊戲,幫助市民調適身心、舒緩壓力,同時也帶動新北市永續發展的能量,新北市各博物館與藝文場館都跟防疫工作站在第一線上,共同努力,陪伴市民一起度過疫情。

文化局長龔雅雯表示,位於新北市八里的十三行博物館是北台灣首座考古博物館擁有豐富的新北市史前文物,是北臺灣重要的考古展示、教育、典藏的據點;淡水古蹟博物館則是台灣首創古蹟群博物館,所辦理的活動多元創新,深受年輕人喜愛,二館各有其不同服務的特色。因應疫情影響,新北市各博物館無論在實體或線上都不斷的調整與創新,希望能帶給不同年齡層的市民朋友更多的服務。

龔雅雯局長指出,博物館的文創商品富有教育推廣的意義,在設計上同時兼顧創意與實用性,今年適逢淡水開港設關160周年及馬偕來臺150周年,淡水開港後成為北臺灣貿易重鎮,繁榮的貿易深深影響在地人食衣住行;馬偕來到北臺灣宣教,更促進新式教育、醫療發展,為新北市留下豐富多元的文化資產。由國際交通到文化交流,今年淡水古蹟博物館特別以交通安全為主題,結合淡海輕軌以及目前興建中的淡江大橋,設計「交安上的古蹟」文創商品,特製版的古蹟悠遊卡及卡套組合,設計理念來自象徵交通安全的御守,不僅呼應開港的主題,同時祝福大家出入平安。

文化局表示,自2020年提出2030文化願景,建構新北5條美學廊帶,透過跨局處合作,「藍天海岸古蹟文化廊帶」以十三行博物館、淡水古蹟博物館為據點,從點、線、面構築淡水、八里城市美學,融入地方特色元素,結合市民日常生活,打造區域文化品牌活動,期至2030年,預計10年內累計藝文參與人次達3億5000萬人次,透過各項場域營造、活動、展演及博物館數位化,讓民眾看見新北的文化多樣性,帶動城市藝文生活。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https://www.sshm.ntpc.gov.tw/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 Facebook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創立於2003年  是北臺灣第一座考古博物館
展示與典藏十三行及新北市境內考古遺址文物  致力推廣史前文化,普及文化資產教育
走一趟十三行  讓您穿梭淡水河口五千年歷史  看見八里地區豐富多元的自然與人文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https://www.tshs.ntpc.gov.tw/


淡水古蹟博物館 | Facebook

全臺第一間為維護古蹟群而成立的博物館!


2020-06-10擘劃新北2030願景,文化局將打造5條美學廊帶



2022年5月1日 星期日

教育基金會終身教育學習圈

 

教育部教育基金會資訊網      https://foundation.moe.edu.tw/


111年度教育基金會終身學習圈啟動 串聯上百家基金會及民間團體 打造全民樂學環境

111-04-28


教育部自89年開始結合民間的力量,連結各地資源辦理全民終身教育,至今已屆二十餘年。今年持續推動教育基金會學習圈,包括閱讀教育、科普教育、藝術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本土語言教育、永續發展等6大議題,由何嘉仁文教基金會、技嘉教育基金會、研揚文教基金會、耕莘文教基金會、鄭福田文教基金會及金車文教基金會領頭,預計串聯全國103家基金會及民間團體,共同舉辦135項豐富多元的終身學習活動。

今年終身學習圈主題訂為「在地共育-媒事警查證‧永續創生學」,係立基於疫情雖阻隔雖人與人之間的流動,卻因而看見在地的美好之理念,且有感於資訊快速流通與國際社會關注永續發展議題,重視全民媒體素養及永續教育的重要性。而「媒事警查證」為創新媒體素養口號,辨識假訊息3步驟:「警」覺訊息真假、「查」明背後目的、「證」實事情真相。此外,今年主題也呼應聯合國教育願景主推優質教育及終身學習,是長久以來臺灣教育推動的首要目標。為此,教育部集結民間組織力量,展現臺灣社會多元風貌,平衡城鄉教育落差,共同推動永續發展,提升全民終身學習的能力及態度,實踐公民社會理念。

今年六大學習圈將齊心以「在地共育」理念,深入各場域推動六大學習主軸,在地實踐終身學習目標,建立全民樂學環境。今年各項多元且豐富的活動內容,包含:

1.「樂讀~相遇在書海」-辦理「看見世界 走讀臺灣人文故事」、「好伴同行-跨代共好」、「放下手機來讀書!」、「閱閱欲試閱讀成長」及「妙語說鄉滋味濃~家鄉繪本創作及發表」等計畫,期盼藉由多元活動培養大眾閱讀基礎,打造悅讀樂、樂讀趣的社會風氣,達成全民終身學習願景。

2.「藝想心樂園」-辦理「校園主題巡迴畫展」、「古典音樂魔法屋-校園音樂教育推廣」、「山林原音-布農天籟」、「弱勢家庭青少年藝術課程」、「畫出光點•照亮世界—救電畫家李升茂V.S.第21號多障勇士盧璽文彩繪人生聯展聯展」、「數位教養『藝』起來」等計畫,推動照亮全臺鄉鎮學校及弱勢家庭的藝術教育計畫,期待讓藝術融入生活達到「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理想」。

3.「科技星樂園」-辦理「數位之愛樂齡學苑」、「科學教育宅配通」、「STEM教育服務 飛輪效應」、「廣播發聲 數位延伸」、「Maker玩科技 社團有趣‧學習前瞻力」等計畫,帶領大眾及偏鄉學童輕鬆玩科普,提升全民科普素養及數位運用能力。

4.「擁抱多元,共生共榮」-辦理「共好之路,從體驗開始」、「愛讓世界轉動」、「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劇場」、「馬賽城南小屋」、「塔山之歌古謠傳唱」等計畫,促進學習機會均等,並涵養社會大眾面對不同族群的文化包容力,展現臺灣重視原住民、新住民、移工等多元族群融合的精神與理念。

5.「本土語言教育」-「台灣植物台語通」、「關懷台語親子廣播營」、「客家人來講客家話」、、「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議題融入客家語文教學工作坊」等計畫,以認識閩客原語言文化為主軸,辦理讀書會、導覽培訓、廣播研習與口語表達等「沉浸式」、「生活化」的議題學習活動,提供友善的母語學習環境,期待本土語言能發光發熱,成為臺灣文化的重要底蘊,促進落實全民學習國家語言。

6.「行動永續・環境永存」-「2022棲地守護‧生態永續行動」、「化無用為有用 再生永續三重奏」、「與河相處的100種方法」、、「淨零行動 與ESG推力」等計畫,以「從我到我們」作為核心發展價值,自海洋及山林環境保護、國際議題理解以及全球夥伴關係三大面向出發,透過策略聯盟規劃系列專業課程,以行動提升國人環境素養能力,培養友善環境的世界公民。

教育部感謝各基金會夥伴共同舉辦終身學習圈,為臺灣社會注入可觀的教育資源,是國家及社會最珍貴的力量。為擴展各項教育議題,增加全民終身學習機會,教育部長期扮演橋樑的角色,鼓勵民間團體互相連結、資源分享,一起推展終身教育,讓不拘形式、不分年齡的活動遍及臺灣角落,提供民眾多樣化學習活動及多管道的學習機會,期盼將終身學習內化為生活習慣,希望更多教育組織投入舉辦各類終身學習活動,創造一個全民樂學習的學習型社會!

更多終身學習活動歡迎至「終身學習聯盟」 ( https://www.facebook.com/2016lifelonglearning )及「終身學習e起來」臉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終身學習e起來-1575925042696191/ )查詢。


教育部補助教育基金會終身學習圈實施要點

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0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