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社會文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社會文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6月14日 星期三

臺灣文化大學

 

臺灣文化大學    https://twcu.culture.tainan.gov.tw/

為推動臺灣研究,建立臺灣歷史文化、文學藝術的教育研究、推廣交流平台,凝聚臺灣主體意識,以虛擬方式成立「臺灣文化大學」,邀集國內外學者專家,開設臺灣研究課程;辦理研討會、座談會及講座等,並獎勵研究,藉以推廣臺灣研究;建立資料庫,支援課程及研究所需,形成臺灣研究資源交流平台。


臺灣文化大學 2023週末文化講座

https://twcu.culture.tainan.gov.tw/form/index.php?m2=17


2023-06-02文化局周末文化講座 大疫之後新時代與城市設計

三年新冠疫情日漸趨緩,大疫之後的城市與居民該如何重生?臺南市文化局分別以「疫後重生」與「城市設計」兩大議題為主軸,規劃今年度的臺灣文化大學週末文化講座,希望與民眾一同回顧臺南城市發展史,以及臺灣人與過去數場大疫交錯與重生歷程。

「疫後重生」系列講座第三場「大疫之後:管窺歷史上的瘟疫與對應」,邀請到以臺灣公共衛生與醫學史研究見長,現為美國匹茲堡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教授劉士永擔任講者。講座活動將於6月10日(六),在臺南市立圖書館永康總館拾光講堂舉行,限額一百位,免費報名。歡迎各位市民踴躍參與,講座報名網址 https://gov.tw/Zxm,相關資訊也可詳見臺灣文化大學、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官方網站。

本次講座將從西方歷史上數場造成人口劇減,甚至導致政權敗亡的大瘟疫切入,討論過去數百年,臺灣也曾遭遇鼠疫、霍亂、流感、瘧疾、天花、SARS、禽流感等傳染病的侵襲,官方因疫病的發生,以檢疫、隔離、研發藥物與疫苗等方式,逐步建立起衛生政策與醫療行政體制,直至今日的新冠疫情,人類與病菌的戰爭仍在持續,應對措施也尚在繼續完善的道路上。

文化局表示,下半年度系列講座,主題將從「疫後重生」轉向「城市設計」,引領民眾從建築與都市計劃的角度,回首古都臺南的城市風華,也連結疫病與城市設計,喻示著臺南城市揮別陰霾,展望未來的意象。

首場「城市設計」系列講座:「風水與清代臺灣建城規劃」,將於8月12日(六)登場,邀請臺北大學歷史系教授洪健榮擔任講師,探討數百年前的清代臺灣社會,中國傳統風水觀念對建城規劃造成的影響。次場則由華梵大學建築系教授蕭百興擔任講者,以「回歸日常生活的城鎮營造:以北竿塘岐、臺南城市等為例」為題,從城鄉建築、設計實踐、空間美學及構築文本的角度探討馬祖、臺南兩地的城鎮設計與建造過程。

隨著「臺南400」盛大舉行在即,壓軸場次邀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教授曾憲嫻,以「文化導向的都市再生:府城歷史街區的城市設計」為題,探討府城街區設計的文化重生,在此時代的關鍵時刻,回顧往昔展望未來,替「臺南400」暖身。

2022年10月25日 星期二

⊙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

*主題網頁【建築攝取網】史論網>考現


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    http://scsrt.programs.sinica.edu.tw/

為向國人展示現今臺灣農村風貌與計畫調查成果,歷時五年,由中央研究院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攜手合作的「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將於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陳列館舉辦為期四天的成果展。今(19)日上午舉行開幕式,以麥寮、斗南、鹿谷、霧臺與池上等地農村為案例,分享調查短片,同時由計畫總主持人王明珂院士致贈研究成果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出席開幕式的中研院黃進興副院長表示,儘管這三年執行計畫時,調查受到疫情影響,不少調查人員染疫,許多農村也因疫情改變了人際互動模式,或取消了長年來的祭典活動。但團隊仍勤勤勉勉,得到豐碩的成果,同時也培育了不少新生代的研究人才。他說,這些都是我國農業與農村發展的重要成果,也是未來農村再生或地方創生的重要資產。

感於大眾對臺灣農村缺乏整體性、系統性了解,民國107年時任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邀集中研院相關研究所共商,提出為期五年的「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本計畫以環境、生計、社會、文化等四大人類生態面向為主軸,進行資料蒐集並搭配研究與實踐工作。在計畫總主持人本院王明珂院士帶領下,開始對臺灣農村整體人類生態進行系統性的調查記錄。

為了豐富研究的多元性與共作協力,執行團隊橫跨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所、臺灣史研究所、數位文化中心,以及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等,過程中亦持續與農委會各單位協商及交換意見。在學術與現實考慮下,本計畫在全臺挑選50餘處、約100個村里,進行質化與量化的雙向資料蒐集,期望為過去和當代臺灣農村保留豐富記錄,以為研究、思考臺灣農村時代變遷、現況及未來發展的堅實基礎,也為活化農村傳統技藝、文化資產提供一記憶庫房。本次成果展現場也展出臺灣各地、各種農漁產業的「臺灣農村人類生態志」,是這項計畫重要的質性調查成果。

歷經近五年的調查,累計投入約800名調查人力,受訪者4,200餘人,完成近9,000份問卷,並蒐集大量文獻、口述錄音及影像資料,其中許多為幾近失傳的民間俗諺、歌謠、技藝。為了增加未來搜尋及利用史料的便利性,計畫建置「臺灣農村人類生態調查資料庫系統」(https://scsrt.ascdc.sinica.edu.tw/intesys/),以數位化工具處理和保存,讓這些影音、數字與文字材料能廣為政府相關部門、學界及一般民眾所用。為提高民眾對農村的了解,研究團隊也建置「臺灣農村數位博物館」(https://rural.openmuseum.tw/),將調查成果介紹給社會大眾,並增加互動性及參與。

近年來在都市化發展、產業轉型與農貿全球化趨勢下,以及異常氣候壓力下,臺灣農村面臨嚴峻的人口外流、人口老化、缺工、農產業外移、農地非法利用、收益受國際市場影響等問題,與之相應的是農村傳統社會與文化價值動搖。透過農村再生計畫,政府一方面投入農村各項建設,一方面推動農村自主發展、培育人才,以帶動農村復興。本院藉此計畫,蒐集分析臺灣農村環境、生計、社會、文化之現況與歷史變遷資料,供農政單位及社會大眾參考,以研究能量回饋社會。

 

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成果展

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 官網:http://scsrt.programs.sinica.edu.tw/
展覽時間:111年10月19日14時至10月22日16時
展覽地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地下一樓
交通路線:https://www1.ihp.sinica.edu.tw/map
講座時間:111年10月19日至10月22日,每日14時至16時
*配合防疫政策,敬請全程配戴口罩,展場內請勿飲食。


10/19(三)10/20(四)10/21(五)10/22(六)
14:00-15:001.埔里鎮桃米里人類生態
2.埔里鎮水頭里人類生態
3.埔里鎮麒麟里人類生態
1.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資料檢索系統與農村數位博物館實務分享
2.溪尾國小群眾協作策展成果分享
1.佳冬枋寮人類生態
2.麥寮鄉人類生態
3.臺西鄉人類生態
1.鹿谷鄉人類生態
2.湖西鄉人類生態
15:00-16:001.烏來區人類生態
2.復興區奎輝里人類生態
3.尖石鄉鎮西堡人類生態
1.安平區漁光島人類生態
2.元長鄉五塊村人類生態
3.口湖鄉水井村人類生態
1.新埔鎮人類生態
2.池上鄉人類生態
 






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 成果展


您想像中的農村該是什麼樣子?是一畝一畝金黃稻田、一窪一窪魚池、一幢一幢溫室,抑或是一間一間鐵皮工廠與豪華農舍?還是一棟一棟老舊無人居住的空屋?

臺灣農村始終為城鎮都市供應能源與糧食,但在千百年來也漸顯其發展瓶頸。

為此,107年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與中央研究院合作「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挑選50餘處代表性農村,探索農村環境、生計、社會與文化,時間橫跨過去、現在與未來,歷時5年終於111年完成調查。

為展現計畫成果、農村發展、農村生命力、農村活力與農村再生成果,精選10餘處農村展示,同時展示重要農村議題及數位科技服務。

 

展覽現場並規劃農村講座,邀請調查人員分享農村人類生態,邀請您一同探索臺灣農村。

 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參展場域:

屏東縣瑪家鄉涼山村、屏東縣長治百合阿禮部落

指導老師:夏傳位 副教授

屏東縣屏東市歸來社區

指導老師:林育諄 副教授

 

展覽時間:111年10月19日14時至10月22日16時

展覽地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地下一樓



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  http://scsrt.programs.sinica.edu.tw/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委託中央研究院執行之五年期調查計畫(執行期間:2018.1.1~ 2022.12.31




2021年10月18日 星期一

臺灣文化協會一百年

 

紀念文協百年 「百年追求‧世紀之約」致敬台灣先賢

2021-10-17

台灣文化協會今(17)日成立屆滿一百年,文化部與文化總會下午4時在台北市中山堂,即1920年代在地知識分子集散地之一的舊台北公會堂舉行「百年追求‧世紀之約」紀念會,蔡英文總統及文化部長李永得出席致詞,向早在一百年前便倡議台灣文化啟蒙、展現台灣人「樂為世界人」胸襟的文協先賢致敬。

出席紀念會的貴賓有文協先賢後代代表,包含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執行長蔣朝根(蔣渭水之孫)、明台高中董事長林芳媖(林獻堂孫媳)、賴碩彥醫師(賴和之孫)、阿罩霧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林俊明(霧峰林家後代)、莊萬壽教授(莊泉之子)、韓良俊醫師(韓石泉之子),以及台灣社社長李川信、台灣南社社長翁銘章等本土社團代表;台灣歷史、文學、電影、藝術、文化資產等各界藝文人士共襄盛舉。

蔡總統致詞時指出,創立文協的林獻堂、蔣渭水、蔡培火、賴和等前輩,他們都熱愛著台灣,更懷抱著強烈的認同和使命。一百年後的今天,台灣前輩藝術家黃土水作品「甘露水」也重現世人眼前,他所期待的藝術上「福爾摩沙時代」,文協所主張的「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以及「世界的台灣」,這些信念,依然撼動我們的心,也提醒我們要有自覺,要有自信。

蔡總統說,今天我們不只是紀念一個團體或年代,更要延續他們的精神,持續讓台灣的文化能做為推動台灣進步的力量,讓台灣文化,成為世界上獨特的品牌。從今年的金曲獎、金鐘獎,許多年輕的得獎人展現特別的氣質,新世代的台灣年輕人,在這塊土地上孕育出自由奔放的思想,創作出獨一無二、屬於我們自己的記憶和未來。我們感念前人的付出,成就了今日的台灣,讓我們一起為世界的台灣,繼續團結、努力。

文化部長李永得則表示,文化部在文協一百年之時,與蔣渭水、林獻堂、賴和、吳三連等民間基金會共同舉辦各項文協百年紀念活動,透過音樂、美術、電影等,呈現1921年台灣文協前輩奮鬥的歷程,以及百年來對台灣的啟蒙。他指出,文協百年為我們留下了包含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世界的台灣、只有文化才能團結台灣、青年運動四個最重要的資產及價值,文化部會將過去這段歷史及台灣文協的精神一代代傳下去。

「百年追求‧世紀之約」紀念會邀請結合街舞與武術、傳統與搖滾、流行與在地等跨領域、跨時代、跨世代、跨族群的藝文團體,包括桑布伊、乱彈阿翔、黃連煜等金曲歌手,以及台語搖滾樂團拍謝少年、創作歌手吳汶芳、Naughty Swing搖擺舞團等,帶來一系列的精采表演。

此外,本屆總統文化獎青年創意獎得主陳柏均,與雷昇傳藝劇團跨界合作,表演結合街舞、武術與傳統藝術;聲動樂團也演出「台灣議會設置請願歌」等組曲;來自高雄的尼布恩合唱團,也帶來融合在地特色及跨族群、跨文化的演唱。

【「百年追求‧世紀之約」紀念會直播平臺】
文化部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www.moc.gov.tw/
文化總會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GACCTW
文化總會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J6QOe58WVsGcRkjQX3x6bg

文協百年官網:https://1017cul.moc.gov.tw/home/zh-tw



紀念文協百年 總統盼國人為世界的臺灣繼續團結努力
總統出席「『百年追求‧世紀之約』臺灣文化協會一百年紀念會」
中華民國110年10月17日

蔡英文總統今(17)日下午出席「『百年追求‧世紀之約』臺灣文化協會一百年紀念會」,感念前人的付出成就了今日的臺灣,期盼國人一起為世界的臺灣,繼續團結努力。

總統致詞時表示,就在前幾天,臺灣前輩藝術家黃土水的名作—《甘露水》,重新回到世人的眼前。這件傳奇性的雕刻作品,以自信的姿態,訴說了百年前藝術家對臺灣社會進步的期待。

總統指出,在《甘露水》問世的1921年,正好也是「臺灣文化協會」創立的那一年。今天,我們在這裡紀念文協百年,很巧合的,這場紀念會的場地也收藏著黃土水的最後遺作—《水牛群像》。

總統說,不論是黃土水,或是創立文協的林獻堂、蔣渭水、蔡培火、賴和等前輩,他們都熱愛著臺灣,更懷抱著強烈的認同和使命。直到一百年後的今天,黃土水所期待的藝術上「福爾摩沙時代」,文協所主張的「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以及「世界的臺灣」,這些信念都提醒臺灣人民要有自信。

總統強調,今天,我們不只是紀念一個團體或一個年代,更要延續他們的精神,持續讓臺灣的文化做為推動臺灣進步的力量。

總統指出,文化有活力,國家就有力量。過去這幾年來,政府設立了文化內容策進院,以國家戰略的高度,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我們也推動修法,讓文化治理的法規體系能夠更加完備。也就在今天,國立臺灣文學館及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都從四級機構升格為三級機構。未來,這兩座博物館將有更豐沛的能量,呈現出臺灣的歷史和文學。

總統進一步表示,今年,我們自己的國際媒體平臺「Taiwan+」也正式上線,可以向世界展現臺灣多元的面貌和成果,對國際社會傳達臺灣的聲音和成就。

總統認為,文協前輩們期待的自由時代已經來臨。現在的臺灣,文化的發展和展演的形式,不再受到政府的禁止,人民的言論和表達自由也受到保障。

總統舉例,今年的金曲獎、金鐘獎,有許多年輕的得獎人展現了特別的氣質。新世代的臺灣年輕人,在這塊土地上,孕育出自由奔放的思想,創作出獨一無二、屬於我們自己的記憶和未來。

總統認為,唯有自由的人才能飛翔。我們感念前人的付出,成就了今天的臺灣,希望大家一起為世界的臺灣,繼續團結、努力。

隨後,總統也與在場貴賓共同欣賞藝文團體結合傳統與搖滾,以及流行與在地等元素的精彩演出。包括文化部長李永得、中華文化總會副會長鄭麗君、秘書長林錦昌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副總統:大家勇敢邁向國際社會 讓臺灣為國際做出更具體、更多、更大的貢獻
副總統出席「文協百年活動」
中華民國110年10月17日

賴清德副總統今(17)日下午出席「文協百年活動」,感謝蔣渭水先生百年來對臺灣深遠的影響,以及對臺灣的貢獻。也期許未來我們共同努力,朝深化臺灣的認同、深化守護臺灣的決心、深化對自由、民主、人權的信仰、深化臺灣處於印太地區和平守護的角色、深化臺灣的信心等五大方向來做。大家勇敢邁向國際社會,讓臺灣成為國際的一員,做出更具體、更多、更大的貢獻。

副總統致詞時表示,今年是文協百年,非常感謝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及社會各界共同舉辦活動,讓我們能夠回到歷史的現場大稻埕,來緬懷先賢先烈。

副總統指出,蔣渭水先生本身是一名醫生,同時也是公民運動的導師,以及新文化運動的領導者。要不是當年,他秉持「上醫醫國」的精神,結合許多先賢先烈,推動文化改革,今天臺灣文化要在民主跟自由的基礎上綻放光芒,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大家對蔣渭水先生都非常感激。

副總統表示,在文協成立一百年後的今天來看,臺灣已經有非常多的進步。我們的人口有2千357萬人,平均餘命超過80歲,在健康及醫療服務與技術等方面,廣受國際社會的肯定。此外,在經濟、國防等領域,臺灣也都有良好的表現,相較於一百年以前,蔣渭水先生發表「臨床講義」的當下,現在臺灣已經有很長足的進步。

副總統認為,這是一代又一代共同努力的結果,好比現在最年輕的一個政治世代,就是太陽花學運代表林飛帆的這個世代,這表示臺灣後繼有人,未來還會持續進步。

副總統提到,在一百年前,蔣渭水先生認為臺灣需要進步的力量,提出了正規學校教育、補習教育、幼稚園、圖書館及讀報社等五大教育處方。

而為了呼應蔣渭水給臺灣的五大教育處方,副總統表示,他忝為醫界的一員,也是政治的工作者,期許未來,我們能夠共同努力,朝五大深化方向來做。第一個就是深化臺灣的認同;第二個是深化守護臺灣的決心;第三個是深化對自由、民主、人權的信仰;第四個是深化臺灣處於印太地區和平守護的角色;第五個是深化臺灣的信心。大家勇敢邁向國際社會,讓臺灣成為國際的一員,做出更具體、更多、更大的貢獻。



由於「渭水驛站」該棟歷史建築座落於大稻埕街區,緊鄰當年蔣渭水在大稻埕開設的大安醫院舊址;副總統也先後參訪「渭水驛站」及大安醫院舊址(現為義美食品公司),了解蔣渭水的生平經歷,及其致力推動臺灣新文化運動中的經歷過程。

包括蔣渭水文化基金會董事蔣智揚、蔣寶漳、義美食品公司董事長高志尚、總經理高志明及世代文化創業群執行長周奕成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