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中心「尋找顏水龍」特展 探究顏水龍對臺灣工藝的理想與實踐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723 15:41:03) 延續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簡稱工藝中心)和國立臺灣美術館合作辦理「日月頌—顏水龍與臺灣」展覽(2024.3.30-6.30)的精彩火花,工藝中心即日起推出「尋找顏水龍」特展,續邀民眾來到顏水龍七十年前推動成立至今的工藝中心,了解他一生熱愛臺灣、擁抱生活,推廣工藝的堅持與熱情。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表示,顏水龍致力於推廣及實踐「工藝生活化,生活工藝化」,回溯顏水龍1954年推動成立的「南投縣工藝研究班」(工藝中心前身),則是他畢生提倡臺灣工藝發展及教育所留下最豐厚的工藝資產,對整體國家的文化、美學、經濟等各方面都有重大影響。適逢工藝中心成立七十周年,為紀念顏水龍的成就與貢獻,除透過「日月頌—顏水龍與臺灣」展覽展出顏水龍的臺灣工藝實踐典範、珍貴的手工藝設計與寬闊宏觀的現代視野,同時配合工藝中心「工藝七十系列活動」,特別再策劃「尋找顏水龍」特展,邀請民眾循跡踏訪顏水龍將藝術寓於生活、讓藝術融入空間及推廣臺灣手工藝、致力培育現代工藝人才的遠見,讓觀者可更完整地認識顏水龍的全貌。
「尋找顏水龍」特展以整個「臺灣工藝文化園區」為策展視角出發,跳脫以往固定場館空間的展出形式,串聯園區內以顏水龍為關鍵元素或主題內涵的特展、書展、家屋模型、3D影像、園區地景及馬賽克展示空間,透過「顏水龍 × 臺灣工藝」、「顏水龍 × 工藝中心」、「顏水龍 × 馬賽克鑲嵌藝術」三大軸線,展示顏水龍對臺灣工藝的影響、與工藝中心的關係及提倡馬賽克鑲嵌藝術的理念等脈絡內容。「顏水龍 × 臺灣工藝」主要揭示顏水龍對臺灣工藝的影響,以顏水龍的工藝活動對應至百年尺度下的臺灣工藝史(臺灣工藝百年進行式展),交織工藝發展歷程的脈絡(2024-2025年工藝遶境展)、銜接竹藝歷史文化的演繹(「竹跡+」2024竹博覽會暨世界竹論壇南投展區),也特別重現曾在「日月頌—顏水龍與臺灣」展覽中展出的顏水龍臺中家屋模型、3D影像與設計稿(顏水龍臺中家屋巡禮),同時藉由相關文本圖書展示(顏水龍與臺灣工藝主題書展)等,期待觀者能從不同面向理解顏水龍「生活就是藝術」的理念與實踐,傳揚他奉獻鄉土的胸襟、推動生活工藝的堅持與熱愛,以及對於臺灣當代工藝發展的重要意義。
而「顏水龍 × 工藝中心」聚焦於顏水龍與工藝中心的關係,以「南投縣工藝研究班」的歷史場景再現、「小實孔雀豆樹」及「手工業品陳列館」等園區地景與顏水龍的連結,帶領觀者進入時光隧道,從南投縣工藝研究班至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迄今七十年來的變革歲月,在歷經多次組織再造、面臨臺灣工藝產業環境轉型及產業升級創新等挑戰中,逐步實踐顏水龍創立工藝中心的期許與初衷。此外,「顏水龍 × 馬賽克鑲嵌藝術」則為實踐顏水龍透過馬賽克鑲嵌藝術的公共領域,以藝術創作提升民眾生活美學的理念,園區內相關的馬賽克藝術,包括1973年顏水龍接受委託製作的《熱帶魚鑲嵌壁畫》,以燈箱形式再現的《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與《向日葵》等多幅作品,還有馬賽克嵌畫藝術家簡源忠帶領地方社區學員於2008年完成的《馬賽克鑲嵌工藝牆》,以及簡源忠受邀展出的個人創作 (簡源忠馬賽克鑲嵌藝術展)。此外,園區內的兒童共融工藝空間(龍龍好!共融玩聚列車特展),亦規劃有顏水龍馬賽克互動體驗區,讓親子共創美好工藝回憶。
顏水龍曾在《臺灣工藝》自序闡述「將美和生活結合的工藝品創作以至生產,乃是文化和經濟的一道源泉。」生活品質的提昇來自生活工藝精神的實踐,亦是工藝文化的基礎與工藝從業者的經濟來源。歡迎想更了解臺灣工藝之父顏水龍的民眾,一起到工藝中心「尋找顏水龍」!詳細展覽資訊及介紹,請至工藝中心官方網站查詢(https://www.ntcri.gov.tw/) 。
「尋找顏水龍」特展
展覽期間|即日起至2024年11月3日
展覽地點|臺灣工藝文化園區(南投縣草屯鎮中正路573號)
訊息來源:文化部(廣告)
「顏水龍_×_工藝中心」聚焦於顏水龍與工藝中心的關係,以「南投縣工藝研究班」的歷史場景再現、「小實孔雀豆樹」及「手工業品陳列館」等園區地景與顏水龍的連結。
「顏水龍_×_馬賽克鑲嵌藝術」則為實踐顏水龍透過馬賽克鑲嵌藝術的公共領域,以藝術創作提升民眾生活美學的理念,園區內相關的馬賽克藝術,包括1973年顏水龍接受委託製作的《熱帶魚鑲嵌壁畫》等作品。
「顏水龍_×_馬賽克鑲嵌藝術」還包含兒童共融工藝空間(龍龍好!共融玩聚列車特展),規劃有顏水龍馬賽克互動體驗區。
「顏水龍_×_臺灣工藝」主要揭示顏水龍對臺灣工藝的影響,以顏水龍的工藝活動對應至百年尺度下的臺灣工藝史(臺灣工藝百年進行式展)。
藉由相關文本圖書展示(顏水龍與臺灣工藝主題書展),期待觀者能從不同面向理解顏水龍「生活就是藝術」的理念與實踐。
國美館與工藝中心攜手推出「日月頌—顏水龍與臺灣」重磅特展 文化部長史哲:重建臺灣藝術史就是建立臺灣文化自信
去年喜逢臺灣前輩藝術家顏水龍120年誕辰,今年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與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兩大國家級場館開啟首次合作推出「日月頌—顏水龍與臺灣」展覽,紀念藝術家顏水龍的卓越成就與豐富多彩的創作生涯。今(30)日開幕式,文化部長史哲、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文化部主任秘書陳登欽、國立臺灣美術館長陳貺怡、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陳殿禮、顏水龍家屬顏千峰、藝術史學者顏娟英、參展藝術家李榮烈皆到場共襄盛舉。
文化部長史哲表示,〈旭日東昇〉在國美館且選擇於戶外進行首展,是一個相當艱難的決定,「為的是讓所有臺灣人看見、理解顏水龍的重要性」。史哲指出,顏水龍是臺灣第一把的廣告人,專長更跨足美術、工藝、設計、建築、家居等,他有著西方美術訓練的背景,卻執著於土地上,在還沒有公共藝術的年代,顏水龍就創作了〈旭日東昇〉這樣的公共藝術。在展示這個擁有巨大能量的〈旭日東昇〉過程中,除了將此巨大作品運送到現場的過程艱難,整個展覽包含從藏家、北美館等單位的借展,以及漫長的研究、策展,國美館、工藝中心及家屬、策展人、參展藝術家等透過重建藝術史,一點一滴拼接出顏水龍的生命及創作歷程,為的就是讓臺灣人更理解生活的這塊土地上曾經發生的脈絡,進而珍惜我們的所有,「重建臺灣藝術史就是建立臺灣文化自信,也是建立臺灣主體性最重要的工作」。
國立臺灣美術館長陳貺怡提到,本展是國美館與我們的好朋友工藝中心首次的合作成果,這次展覽很榮幸邀請到由顏娟英老師領軍的重量級研究策展團隊,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視角來理解以美術與工藝為職志而奉獻一生的顏水龍。展名「日月頌—顏水龍與臺灣」點出顏水龍對臺灣的情感,在風土、文化、友情與親情上,就如同太陽與月亮不可分割般地交融並凝縮在他的作品之中,呈現顏水龍對臺灣的熱愛。本次展覽仰賴許多人的協助,除了共同主辦單位工藝中心,與多方奔走做田野研究的策展研究團隊之外,也特別感謝顏水龍公子顏千峰先生,感謝他慷慨出借展品。本次另一亮點作品,首度重現顏水龍與建築師楊貽炳攜手打造的顏家自宅模型,進一步認識顏水龍對於空間與建築造形的追求與實踐,也重現了顏家當時的生活場景。值得一提的是,策展研究團隊也將目光觸及顏水龍所合作與培育的工藝藝術家們,邀請了國寶級工藝大師王清霜與李榮烈,以及簡玲亮與馮瓊珠老師,共同展出其漆器、竹工藝、織品與草編提袋等作品,回應顏水龍畢其一生所投入的,對於藝術與工藝的傳承志業。「感謝各方的努力,讓我們一起領略顏水龍老師的多元魅力。」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陳殿禮表示,工藝中心與顏水龍的關係非常密切,今年是工藝中心成立70週年,工藝中心的前身「南投縣工藝研究班」是顏水龍1954年創設。「本人代表工藝中心感謝文化部長史哲促成中心與國美館的合作,政務次長李靜慧與主任秘書陳登欽對本展的協助支持,顏水龍家人的信任,策展團隊與國美館展示規劃的協力,以及工藝中心的同仁,藉由大家的努力,讓大眾看見顏水龍在美術、設計、工藝的成就,以及〈旭日東昇〉馬賽克壁畫這件作品在國美館前展出,以多面向的藝術形式展現臺灣多元的文化與對在地人文的關懷。」
策展團隊顏娟英教授表示,半年前接下這個任務時,展覽標題原本是「旭日東昇」,是因為原本的想法是這巨大作品在2021年卸下之後的去向與保存狀況不明而感到憂心,應該設法早點找出來展出給觀眾。「這是一艱巨無比的工程,結合很多技術專家合作數月的成果,這是一件奇蹟。感謝文化部長、各方單位與熱心的美術館館員、研究團隊夥伴們支持與努力。我趁此機會要許大願,許願容易但實現願望需要善知識與賢達人士的支持,希望在場與不在場收藏家、藝術家及其藝術家家屬可以慎重考慮,將收藏的重要作品捐給國家來收藏。」今天〈旭日東昇〉能從黑暗重見太陽,代表希望的誕生。臺灣美術史的重建不是只有依靠美術史學者跟美術館館員,這是國家工程,除了文化部的努力以外,喜歡美術史的創作型藝術家,都要深刻體會重建臺灣美術史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要靠大家一起共同努力才能夠重見光明。
顏水龍次子顏千峰表示,本展的重要概念是顏水龍對於臺灣美術工藝發展與貢獻。1941年,父親在太平洋戰爭最危急的時候,放棄在日本穩定的生活與工作,回到臺灣定居,就是為了要傳承臺灣文化的使命感。當他留學日本、歐洲時,就已決定要為提升臺灣人民藝術文化的水準做貢獻。看到當時臺灣人民的生活條件,父親領悟出以藝術結合傳統工藝來發展臺灣文化之路的起始概念。這是一個艱苦的臺灣藝術工藝發展之路,他傾盡一生的奉獻,不改初衷,我們盼望這次展覽能讓社會大眾了解他在臺灣美術與工藝一步一腳印的貢獻。〈旭日東昇〉這件作品是描述臺灣每日的第一道曙光,2021年配合戲院拆除,經由松陽公司完整保存,2024年藉此特展機會,透過工藝中心、文化部與國美館三方,重新迎來〈旭日東昇〉,在星光草坪升起,邀請社會大眾來觀賞顏水龍心中燦爛的臺灣海洋。再次感謝〈旭日東昇〉幕後英雄、各方收藏機構與收藏家能慷慨借作品,讓展覽順利展出。
國美館表示,展覽以全新的視角呈現顏水龍心懷臺灣風土自然,關心原住民族文化,在藝術上強調太陽做為臺灣形象;同時為提高臺灣人的生活美感素質,顏水龍更深入臺灣各地發掘民間手工藝傳統,積極投入工藝推廣教育,而大臺中包括南投草屯等地就是他在戰後初期的工藝教育實驗場所,工藝中心至今仍視顏水龍為其重要的創立人之一。
顏水龍作為臺灣第一代藝術家與知識份子,他的藝術生涯跨足多國與多領域,曾入選巴黎秋季沙龍(1931),參與東京上杜會展覽,並任職日本壽毛加牙粉公司(SMOCA),負責廣告設計(1932-1940),被譽為「臺灣第一廣告人」,同時他也在臺灣新民報長期發表連載小說插畫。1942年返回臺灣積極推動手工藝的傳承與現代造形;1961年,因緣際會主持臺中體專體育館外牆的巨型馬賽克壁畫,成為臺灣最早的公共藝術指標。顏水龍一生熱愛臺灣,他深信「生活就是藝術」,公共場域的馬賽克正是開放予民眾共同欣賞、塑造臺灣形象的利器。本次展覽一大亮點為原設置於臺北日新戲院、長達18公尺的〈旭日東昇〉(1966),2021年被拆除下架,經過種種艱難的準備工作,終於在國美館前重見日出、迎接觀眾。
本次策展團隊由知名藝術史學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顏娟英帶領,與臺灣美術史研究者林育淳、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助理教授楊育睿,與青年研究者林以珞、何冠緯共同組成,以6大子題組構、策劃本次的展覽。6子題分別為「臺灣的太陽─風土誌」、「愛與尊重─臺灣人物誌」、「建築與造形─現代與傳統」、「自由工藝─傳統、現代與創造」、「造形文化─寓於日常生活的美感」,以及「美的傳承─工藝是民眾的藝術學校」;搭配藝術、工藝雙軸線觀賞動線,重新詮釋顏水龍的藝術成就,以臺灣風土與人物為主題重新詮釋他的經典油畫作品、手稿等。本次展覽特地自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千千岩助太郎教授家屬及SMOCA商借極少曝光的作品。工藝展品則從工藝中心商借鎮館之寶,展出設計手稿與竹工藝作品,以及顏水龍於瓷揚窯工作室創作的陶瓷作品。
工藝中心的前身「南投縣工藝研究班」成立於1954年7月,顏水龍擔任首任班主任,為其孜孜不倦的創作生涯中,相當重要的成就之一。展覽特別邀請到2007年「國家工藝成就獎」首位得主,並曾與顏水龍在工藝研究班共事的漆工藝「人間國寶」王清霜參展,他與顏水龍於研究班初創時期分別擔任教務主任及班主任,一同見證臺灣工藝從手工藝發展至工藝文化產業的歷史。同時,在「美的傳承」子題中,邀請工藝研究班首屆畢業生、國寶級竹藝大師李榮烈一同展出,他是研究班竹工科第一期的學生,受到班主任顏水龍等人指導,也是2013年「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織品方面則有顏水龍實踐家專的助教簡玲亮、馮瓊珠奉獻一生創作的染織作品,藉此傳揚顏水龍對臺灣文化和工藝傳承的重要意義。本展將首次展出顏水龍與建築師楊貽炳合作的臺中市忠孝路「顏宅」設計圖(1955)、由蘇睿弼教授領導的中城文化再生協會製作模型與3D影像再現,搭配由臺中文史復興組合製作的中部足跡地圖,並規劃多項互動展示區,從不同面向重現顏水龍的生活情境。
「日月頌—顏水龍與臺灣」展覽不僅紀念顏水龍,更是對臺灣美術與工藝史的一次重要探索,國美館與工藝中心共同邀請有興趣的民眾,千萬別錯過這一場難得的跨域盛宴,一起見證臺灣藝術與工藝的璀璨輝煌。相關展覽及推廣活動訊息請參考國美館官網:http://www.ntmofa.gov.tw。
「日月頌—顏水龍與臺灣」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103~106展覽室、美術街(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時間:即日起至6月30日,週二至週五09:00-17:00、週六及週日09:00-18:00(每週一休館)
馬賽克壁畫〈旭日東昇〉顏水龍 1966
迎接顏水龍〈旭日東昇〉 「日月頌─顏水龍與臺灣」即將於國立臺灣美術館盛大開展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329 16:19:54)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與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首次合作推出「日月頌—顏水龍與臺灣」展覽,將於3/30盛大開展,由藝術史學者顏娟英帶領研究團隊策展,以全新的視角呈現藝術家顏水龍的卓越成就與豐富多彩的創作生涯。本展從藝術與工藝角度,重新詮釋顏水龍的藝術成就,展出包含商借自日本極少曝光的作品、工藝中心的鎮館之寶,以及設計手稿、竹工藝作品、油畫作品,最大的亮點作品為長達18公尺的〈旭日東昇〉。
〈旭日東昇〉馬賽克壁畫是臺灣工藝之父顏水龍1966年的作品,原設置於臺北日新戲院大廳。這幅壁畫是由大樓建築師蔡柏鋒邀請顏水龍創作,被視為戲院的鎮院之寶。因2021年戲院停業,作品先被拆除下架置放在他處,今年在文化部長史哲的大力支持下,歷經種種艱難的準備工作,終於在國美館前重見日出、迎接觀眾。
這件作品自今年2月起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開始進行搬遷運輸前的相關評估作業,因馬賽克壁畫作品長達18公尺,搬遷作業艱鉅且複雜,全部作業流程耗時約2個月完成,如前期評估相關作業,包含作品鋼筋掃瞄、混凝土強度檢測及支撐骨架強度等。
馬賽克壁畫整體作品的安全檢測及結構補強作業於3月15日順利完成後,於3月21日凌晨起進行壁畫拖吊遷移;全程由專業包裝及運輸公司進行安全運送作業,3月24日夜間順利抵達國立臺灣美術館星光草坪,隔日起進行作品鋼構拆卸及相關輔具製作等流程,預計3月29日前全數完成〈旭日東昇〉相關展示作業。
顏水龍(1903-1997)出生於臺南下營,1920年前往日本留學,就讀於東京美術學校西畫科研究所,並於1930年前往法國深造。他在夜間加強素描與人物速寫,白天則在羅浮宮臨摹16世紀至19世紀的經典人物畫,立志將西洋古典藝術帶回臺灣。他對殖民地統治下漢人與原住民的生活狀況深表關切,在巴黎參觀世界殖民地博覽會後更加思考臺灣文化的根源。
顏水龍長期以來對原住民族面臨的生態和文化危機感到擔憂。戰後,他持續研究原住民族與漢人的傳統工藝,並將其創新設計、現代化,以擴展臺灣文化的國際視野,提升臺灣民眾的生活品味。他以利他的精神為基礎,致力於創造臺灣的美好形象。臺灣的陽光與多彩色彩成為他不斷追求和歌頌的主題。他一生致力於美術創作和工藝實踐,並以服務眾人的藝術形式將美感帶入現代生活中。
顏水龍的貢獻涵蓋了許多領域,包括工藝、設計、廣告、建築、公共藝術以及個人繪畫表現,成為臺灣實踐的典範。本展不將美術與工藝視為對立,反而引領觀眾進入「美術中有工藝,工藝中有美術」的藝術世界。顏水龍的藝術軌跡與日本、歐洲、美國等國際場域緊密相連,以臺灣文化為中心,塑造出全新的跨文化世界觀,重塑我們對藝術史的理解。(廣告)
LOCALCULTURETW:【臺南市】顏水龍紀念公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