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2日 星期六

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09【嘉義市】重現木都

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      https://rhs.boch.gov.tw/rhs/index.aspx

嘉義市重現木都再造歷史現場計畫

https://rhs.boch.gov.tw/rhs/plan.aspx?p=9

嘉義市開墾的時間久遠,留下許多荷蘭、鄭氏與清領時期的遺跡,但影響嘉義市景觀風貌最劇烈的,卻是日治時期至民國70年(1981)阿里山林場砍伐,因應而生的木業景觀。經統計,昭和10年(1935)嘉義市的7萬人口中,有高達1/10都是木業相關的從業人員,因為木業從事生產、運輸、加工及行政等各項工作;亦且因應而生了旅館、餐飲、東西市場及娛樂場,加上各種製材設施與行政區域。故日治後的嘉義市,可以說是因木材業的發展而繁榮,成就了嘉義市特有的都市風貌,大量的製材廠沿著阿里山林業鐵路兩旁林立,市民的房舍多用木材所建,整個城市瀰漫的木材特有的氣味,使得嘉義市獲得木材城市之名聲。

然而,民國52年(1963)後,在環境保護意識逐漸抬頭之下,政府全面停止阿里山林場之砍伐,使得嘉義市各大型木業製材廠接連關閉,長久以來維持嘉義市繁榮的木業逐漸失去光彩,至今只剩與木業相關的文化資產與少數的製材廠、家具行等遺留下來。

為找回嘉義市以往木材城市的記憶,再現木材城市的風華,重現木都再造歷史現場計畫以木業文化脈絡為主軸,再現木材城市為主要核心價值,運用文化資產整體策略的治理思維,對應六大面向帶來的挑戰,完善木材都市的再造歷史現場。




2021-09-03注入創意新量能 嘉市遊民收容所轉型青年基地

台灣好新聞〔記者陳致愷/嘉市報導〕

嘉義市舊煉瓦株式會社嘉義工場,因時代變遷,改為由軍警單位管理的嘉義遊民收容所,市府透過文化部補助修繕費用,將收容所轉型為木育地方創生暨社區協作育成中心,並定位成嘉義市青年基地,注入年輕世代的創意與活力,成為青年關心公共事務議題、職涯探索及就業培力的重要交流場域。

嘉義市長黃敏惠8月31日下午率團隊前往友忠路294號,實地視察「嘉義市重現木都再造歷史現場計畫—遊民收容所修繕及景觀工程」,黃敏惠提到,該區曾是臺灣煉瓦株式會社嘉義工場,其高聳煙囪也曾出現在畫家陳澄波《展望諸羅城》畫作中,可見當時嘉義市工業繁榮景象。後因時代變遷,改為由軍警單位管理的嘉義遊民收容所,也逐漸罕為人知。 

黃敏惠表示,在地文史是城市最難能可貴的記憶,這次透過文化部補助修繕費用,加上專業建築師團隊進駐,得以揭開歷史的神秘面紗,綻放城市風采,讓嘉義市更加精采。 

黃敏惠說,此處除作為木育地方創生暨社區協作育成中心外,也將定位成為嘉義市青年基地,注入年輕世代的創意與活力,同時也串聯嘉義市東、西區文化均衡發展,帶動地方創生計畫。 

文化局表示,遊民收容所鄰近嘉義郵政總局、再耕園及嘉樂福觀光夜市等地,其前身為日治時期臺灣煉瓦株式會社嘉義工場之「煉瓦會社工場」房舍。戰後時期,國民政府基於人員控管、社會秩序及政治考量,曾頒訂〈臺灣省取締散兵遊民辦法〉,該建築也成為嘉義縣設置的遊民收容所。直到民國92年11月,建物主管由嘉義縣政府移交給嘉義市政府,此時遊民收容所已無遊民,今由市警局管理、文化局進行修繕。 

文化局指出,市府為改造舊遊民收容所、催生木育創生基地,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補助,於民國107年起至109年間,陸續核定「嘉義市重現木都再造歷史現場計畫—遊民收容所修繕及景觀工程」,進行全區平面配置、建築設計與空間使用等規劃,包含東、西兩棟建築室內裝修、西棟穿廊整修及入口廣場路面施作等項目,已於今(110)年8月19日竣工。本案共獲文化部經費補助款1千680萬元,加上市府配合款720萬元,總工程經費為2千400萬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