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誌訊息將適時滾動更新》
文化馬祖 https://www.matsucc.gov.tw/
馬祖記憶庫 https://matsumemory.tw/
清大北竿短坡山考古 出土大量陶石器溯源馬祖發展史
2022-09-21。北竿短坡山考古遺址重大發現 現場出土大量陶石器 - 馬祖日報
【本報訊】繼亮島人及大坵考古成果之後,縣府文化處委託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在北竿短坡山進行考古遺址道路邊坡緊急處置計畫有重大發現,在短坡西南側挖掘出土大量陶器與石器,對於馬祖列島史前島嶼資源利用與經營策略提供溯源證據的重要連結,文化處將著手評估是否指定為縣定考古遺址,以讓馬祖發展史的輪廓更為清晰。
2021年11月,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邱鴻霖教授得到前縣長楊綏生先生提供消息,於北竿短坡山山頂發現細小破碎的疑似史前陶片,希望能前往進行調查與確認,邱教授遂於2021年11月11日前往短坡山進行調查,並在短坡山山頂南面的道路崩塌邊坡發現大量的史前陶石器與生態遺留;同年12月14日連江縣文化處處長吳曉雲會同連江縣文資審議委員、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人員前往現勘,確立此地點為一處蘊含豐富文物的重要史前考古遺址,並決議對此崩塌邊坡中所裸露的考古遺物進行搶救處置,以防止後續風雨侵蝕坍塌對本遺址的破壞。2022年7-8月間在文化部文資局的支持下,連江縣文化處委託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執行「短坡山考古遺址道路邊坡緊急處置計畫」,由邱教授帶領碩士生李羽杰、學士班李弘升、劉敏慧、王薇執行考古遺址的搶救工作,過程中發現了大量的史前陶片、石器與生態遺留,成果豐碩。
短坡山考古遺址的發現,從年代與考古文化上的意義而言,可視為中國東南沿海新石器時代晚期進入青銅時代之前的時期,銜補了馬祖列島史前時代距今3200-3600年前的缺環,使我們對馬祖列島八千年以來歷史發展過程的認識愈趨完整。考古文化上的類緣關係與福建閩侯曇石山文化四期或稱為黃土崙文化有高度密切的關聯性。從出土陶器器型(陶簋、陶杯、觚型杯、罐型器、釜型器、豆型器、盆缽形器、陶支腳、陶紡輪等),陶器紋飾(雲雷紋、拍印條紋、方格印紋、刻劃紋、繩紋、黑彩等)與石器(石錛、矛鏃等)的類型與材質初步判斷,其來源極有可能從閩江流域一帶直接傳入。
邱鴻霖表示,從短坡山考古遺址所在的地理位置考量,呈現出東南沿海史前時代對島嶼資源利用與經營策略的重要轉變。本遺址位於北竿短坡山頂部,海拔高度約80公尺,是由巨大花崗岩體所構成的陡峭山嶺,所在位置並非良好的海陸域資源採集與棲居的地點,但卻是極為良好的制高觀察點,可清楚瞭望馬祖列島南面海域包括南竿、東西莒等各島嶼的海上狀況,短坡山下的海岸亦有良好的灣澳可供船隻停泊,現代亦是國軍重要的軍事據點。可見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史前人群在佔居地點的地理位置選擇上,已經不是單純的生態資源與棲居便利性上的考量,可能已有戰略性掌控島嶼與周邊海域的企圖。換言之,閩江中下游的史前人群在閩江口島嶼資源的利用策略上,從新石器時代早期到中期單純以島嶼濱海區域的季節性海洋資源為主的生存利用型態,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產生了巨大的轉變,推論此一變化與閩江流域一帶新石器時代晚期區域集團勢力的形成與擴張有密切的關係。文資委員王花俤更進一步表示,這可能與古代閩越族的國家形成過程有密切的關聯性。
然而本次緊急搶救並非正式的考古試掘,雖然透過崩塌邊坡斷面的層位堆積、器物類型與碳十四定年對遺址的認識有了初步的輪廓,但是仍須要進一步理解遺址的延續年代、遺址內的空間利用方式、出土遺物的修復與科學檢測分析等,期待對本遺址有更完整的了解。2022年9月12日連江縣政府文化處於現勘後決議先將本考古遺址進行列冊管理,坍塌邊坡由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在不影響遺址保存的前提下設置步道防護,以確保遊客安全。文資委員潘建國、王建華更提出建議,希望後續研商規劃正式的考古發掘以釐清上述問題,評估進一步指定為縣定考古遺址的可能,並更完整地認識本遺址對馬祖列島與中國東南沿海史前文化史上的重要意義。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https://anth.site.nthu.edu.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