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30日 星期一

臺灣文學基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930 10:39:16)  國立臺灣文學館位於臺北的據點——臺灣文學基地自2024年8月推出「療以自適:引錄劇場工作坊」即引發廣大迴響,課程歷時10週後,今(29)於臺文基地舉行成果展演,館長陳瑩芳、成功大學吳易叡副教授、陽明交通大學林雅萍副教授、雲門舞集舞蹈教室郭伊容經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醫師等貴賓蒞臨參與。當天展演的2齣劇本〈長照之後,誰來照顧我?〉、〈愛的戰線〉,均由工作坊學員自分組訪談、共創編修到排練演出,更邀請曾受訪分享生命故事的照顧者來到現場,現場迴響熱烈且溫馨。

臺文館長陳瑩芳表示,從工作坊成果展演中,看見了文學、寫作與跨越至戲劇的力量。其並以自身經驗與現場來賓互勉,應把自己照顧得更好,才更有力量照顧他人,並願讓臺灣文學館與臺文基地用文學支持及陪伴大家。而參與工作坊的學員也回饋,相信這個工作坊是有意義的,兩部作品所產出的能量,將能帶著參與其中的學員、受訪者與觀眾們一起邁步向前。

臺文館去年以「寫字療疾」特展探討臺灣文學中的疾病與療癒,今年夏天再次聚焦於文學的療癒力量,邀請知名作家張亦絢擔任策展人,於臺文基地策劃「海馬打點滴:你有所不知的文學療癒」特展(展期至2025年2月)。臺文館並推出延伸活動:「療以自適:引錄劇場工作坊」,以「療癒照顧者」為核心目標,邀請作家李欣倫、劇作家林孟寰、心理諮商師梁秀眉及多位專業講師共襄盛舉,更與雲門舞集舞蹈教室合作,特別規劃連續4週的「肢體開發」課程,協助學員增進自我療癒、居家照顧的能力。

引錄劇場(Verbatim Theatre)以真人真事為劇本創作材料,劇本創作之精髓係著重訪談對象的「話語」,將受訪者的語氣、字句等原味呈現。本次臺文基地歷時10週的「療以自適:引錄劇場工作坊」,便是一場從田野到文字、從文學到劇場的嘗試,在這課程中,學員們更訪談了16位親職、長期照護者,讓照顧者的心聲,躍然紙上。

文學,還能如何療癒?接續「療以自適:引錄劇場工作坊」,臺文基地現正推出「心理師的文學療癒之旅」,包含「私書寫:樹洞工作坊」及「閱讀講座:心理師陪你擁抱情緒理解自己」。邀請嘗試創作、喜好閱讀的你,一起在課程中認識創傷與情緒,感受文學的療癒力量!活動名額有限,線上報名與詳情請見臺文基地官網及FB粉絲專頁。(廣告)

臺文館「療以自適:引錄劇場工作坊」今(29)於臺灣文學基地舉行成果發表。

臺灣文學基地「引錄劇場工作坊」今(29)舉行成果發表,現場氣氛溫馨且互動熱烈。

曾受訪分享生命故事的照顧者受邀出席「療以自適:引錄劇場工作坊」成果發表,肯定工作坊學員的努力與產出。

臺文館長陳瑩芳期許國立臺灣文學館與臺文基地成為大家的後盾,讓文學陪伴大家的生活點滴。


全新跨域體驗 重溫文學經典  臺灣文學基地推卡夫卡逝世100週年紀念展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916 11:41:46)  國立臺灣文學館位於臺北的據點——臺灣文學基地即日起至2024年10月13日推出「遇見卡夫卡 Kafka in Taiwan:卡夫卡逝世100週年紀念特展」,今(14)日並於臺文基地舉行開幕記者會!國立臺灣文學館長陳瑩芳、捷克經濟文化辦事處副代表馬婷娜.盧貝休娃(Martina Rubešková)、捷克中心臺北主任馬凱棠(Mrs. Markéta Záhumenská)、臺北歌德學院院長余德莎(Theresa Hümmer)、捷克插畫家湯瑪士.瑞杰可(Tomáš Řízek)、財團法人台北書展基金會執行長王秀銀、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教授林蒔慧、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處長蘇碩斌等貴賓均蒞臨參與。當天活動不僅邀請知名作家耿一偉、彤雅立以「我們的當代人—卡夫卡」為題對談、並由來自捷克的導演楊.科馬雷克(Jan Komárek)、舞者宏札.馬利克(Honza Malik)帶來《Jan Komárek:昆蟲K.》精彩演出,現場迴響熱烈。

臺文館長陳瑩芳致詞時表示,卡夫卡的作品進入臺灣後影響至今。本次展覽結合捷克、德國及臺灣三地藝術家,將文學作品以咖啡、舞蹈、VR、漫畫等多元跨域方式呈現,相當符合臺文館一直以來推動文學走入日常的努力。

捷克中心臺北主任馬凱棠表示,卡夫卡其實是社交生活活躍、興趣廣泛,非常重視健康生活型態的人,即使已成為神話般的存在,但他的本質和我們一樣,是屬於他那個年代、我們這個年代的「人」。

臺北歌德學院院長余德莎表示,卡夫卡的作品永垂不朽,描寫人類最基本的經驗,如《變形記》中家庭的疏離感;《城堡》中因不熟悉社群規則被排擠在外等情況,橫跨不同文化、不同時代都可以引起共鳴。

臺文館表示,捷克作家卡夫卡於1924年過世,其被譽為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影響力不僅從文學拓展到其他藝術領域,多年來也深深影響臺灣的創作者。今秋推出的「遇見卡夫卡」特展,與捷克經濟文化辦事處、捷克中心臺北、德國在台協會、臺北歌德學院共同合作,以漫畫、電腦遊戲、虛擬實境體驗等,呼應卡夫卡的跨域力量。除首度展出漫畫家尼可拉斯.馬樂(Nicolas Mahler)甫在德出版、為紀念卡夫卡逝世100週年的漫畫傳記《Komplett Kafka(完整的卡夫卡)》海報,現場亦可體驗由歌德學院與獨立遊戲工作室查爾斯遊戲合作開發、並由捷克中心臺北支持繁體中文翻譯的電腦遊戲《卡夫卡大冒險》,及捷克多媒體藝術家米卡.強生(Mika Johnson)參與創作的VR虛擬實境體驗等。透過繪畫、動畫及數位媒介帶領讀者走入卡夫卡的文學世界,觀眾及玩家不僅能夠深入了解卡夫卡的創作來源以及心路歷程,更能化身《變形記》的主角,體驗變身昆蟲的瞬間。

除了多元跨域展覽,9月14日、15日也規劃系列紀念活動,更加突顯卡夫卡跨越年齡、跨越文化的感染力。包含由捷克插畫家湯瑪士.瑞杰可(Tomáš Řízek)帶領的親子繪畫工作坊,邀請大、小朋友一起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稻草人現代舞蹈團則將帶來經典舞作《虫》,結合仿生機械甲蟲的舞蹈作品,首度登陸臺文基地。而《變形記及其他卡夫卡中短篇小說選》的譯者萬壹遵和知名烘豆師余知奇,則將透過「咖啡」展開哲學對談,現場還會手沖一款名為「卡夫卡」的咖啡與讀者分享!

在臺文基地如何「遇見卡夫卡」?今年秋季就讓期間限定的「遇見卡夫卡」,用全新的五感體驗,陪你一起重溫卡夫卡的經典文學!活動名額有限,線上報名與詳情請見臺文基地官網及FB粉絲專頁。(廣告)

與會貴賓合影(臺北歌德學院提供)

各國代表在「Kafka_in_Taiwan」特展開幕式上合影留念(臺北歌德學院提供)

臺灣文學基地即日起至2024年10月13日推出「遇見卡夫卡_Kafka_in_Taiwan:卡夫卡逝世100週年紀念特展」。

展場可體驗捷克多媒體藝術家米卡.強生(Mika_Johnson)參與創作的VR虛擬實境體驗。(臺北歌德學院提供)

展場可體驗由歌德學院與獨立遊戲工作室查爾斯遊戲合作開發、並由捷克中心臺北支持繁體中文翻譯的電腦遊戲。



訊息來源:https://reurl.cc/r9mkdE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716 09:00:00)

與會貴賓前往參觀「海馬打點滴:你有所不知的文學療癒」特展。

國立臺灣文學館位於臺北的據點——臺灣文學基地即日起至2025年2月2日推出「海馬打點滴:你有所不知的文學療癒」特展,今(14)日於臺文基地舉行開幕記者會,國立臺灣文學館長林巾力、作家暨本展文學策展人張亦絢、雲門舞集舞蹈教室經理郭伊容、臺北醫學大學跨領域學院執行長吳明錡、成功大學醫學系副教授吳易叡、紀錄片《日常對話》導演黃惠偵、國立臺灣博物館教育推廣組組長黃星達、華山文創園區執行長葉益青、鬥鬧熱走唱隊主唱呂長運、Podcast節目「這個,我不推」主持人姚姚、作家楊佳嫻、洪明道、許恩恩、林于玄等貴賓均到場共襄盛舉。

臺文館長林巾力致詞時表示,很榮幸邀請作家張亦絢擔任策展人,為展覽帶進更多創意及深入心靈層面的內容,精彩可期。本次展出張文環〈閹雞〉手稿及由林摶秋改編為舞臺劇時的劇照、楊青矗《烏腳病庄》;也介紹了大量的現當代作家作品,像是夏曼.藍波安、胡長松、洪明道、楊双子等,呈現臺灣文學豐富的面向。

本展文學策展人張亦絢表示,很榮幸可以為具有特色魅力的臺文基地加入小小心意,本次展覽對於跟文學有距離的朋友,是透過30多個小短句而創造「小口試吃」的可能性;對於有志寫作的朋友,則避免講義式的呈現,期待觀眾以「逃學」的心情來接觸文學。

雲門舞集舞蹈教室經理郭伊容分享,「療癒」是雲門教室一直想帶給觀眾的主題,本次參與的「引錄劇場」目的不在於讓觀眾成為舞者,而是如何透過身體向外覺察、向內感知,成為可以支撐別人,也可以接住自己的人。

臺北醫學大學跨領域學院執行長吳明錡提到,對於展場中的「點點滴滴攏是thiànn-thàng」印象深刻,除了看醫生吃藥,透過點滴漸進的方式讓身體自己修復,也是另一種「健康」的方式,本次展覽對此可以說是起了很重要的示範作用。

臺文館去年以「寫字療疾」特展探討臺灣文史中的疾病與療癒,今夏再次聚焦於文學的療癒力量,推出「海馬打點滴」特展,並邀請知名作家張亦絢擔任策展人。以《愛的不久時》、《永別書》、《性意思史》等作品廣受國人喜愛的張亦絢,長期關注電影、音樂等藝文發展,在她的精心規劃下,特展不僅引導觀眾閱讀文學作品,更一步步從「病者皆前輩」、「傷口開口說」到「點點滴滴攏是thiànn-thàng」等主題,與觀眾一同在生活點滴中發現療癒的契機。

本展也結合手機遊戲,將範圍拓展至廣闊、綠意盎然的戶外空間,邀請觀眾走出典雅精緻的日式宿舍展間,在大樹下、防空洞旁、鳥鳴間,感受文學的生命力,並在遊戲中獲得專屬的電子地圖。

為探討文學與療癒間的微妙關係,今日開幕後由策展人張亦絢、作家楊佳嫻以「愛與痛的再創造:文學與未知的療癒」為題展開對談。7月21日則由策展人張亦絢、醫師作家洪明道分享「小對話與大對話:邁向療癒的語言環境」。

試想照護者該由誰來照顧呢?臺文基地與雲門舞集舞蹈教室攜手合作「療以自適:引錄劇場工作坊」,由吳易叡教授在為期10週的工作坊,引導參與者理解照護的本質,完成一套屬於照護者的劇本。秋季則有「心理師的文學療癒之旅」,透過閱讀、寫作等方式,讓文學成為生命處方箋,接住彼此!

「海馬打點滴:你有所不知的文學療癒」特展

展期:即日起至2025年2月2日,週二至週日10:00-18:00(每週一休館,逢國定假日照常開館,翌日休館)
地點:臺灣文學基地展覽廳(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27號)

臺灣文學基地官網:https://tlb.nmtl.gov.tw/

臺灣文學基地FB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teratureBase/



臺灣文學基地(簡稱臺文基)今(18)日開幕,位於臺北市濟南路和齊東街之間的臺文基園區,是都會區保存最完整的日式宿舍群,共有7棟歷史建物,占地達350坪,精緻而有特殊氛圍。預期將成為雲集寫作者、評論家、出版人、閱讀大眾,並且凝聚創作能量的聚會所。 

文化部長李永得表示,臺文基的成立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特別感謝在地幸福里的里長、里民、社區發展協會成員等,以及臺北市政府在保存、修復過程中的努力。未來希望有更多的文學作品由此產生,並讓所有對文學有興趣的人,在這氛圍內享受文學、跨界激盪,共同灌溉這個基地,相信臺灣文學一定能長出更多豐碩的作品。
 
作家吳晟說,自己曾多次造訪以前的齊東詩舍,今日看到煥然一新的臺文基感到高興。以名稱來講,詩舍較有家族的味道,基地則有更多使命感。從園區的老樹到整體規劃都深深感受臺文基團隊的用心,也從臺文基成立的文學盛事中看到文化深化累積的臺灣文學厚度。
 
文化部表示,7棟房舍型塑基地一方空間,經重新定位及命名,精彩串聯文學各面向。包含「齊東舍」規劃「不願被消失:日式宿舍到文學基地」常設展,陳述完善的保存歷程;「悅讀館」打造臺北最強故事屋,兒童能閱讀各式繪本,並將延伸服務,鼓勵創齡觀眾來聽故事,進而講出自己的生命故事;「展覽廳」首檔特展「二十歲,你好:作家的青年足跡」回顧一百年間的文學創作環境,展示各世代在時代狂潮中擺蕩的20歲;「繆思苑」提供作者駐村自由創作並與民眾互動,新生代作家楊双子將率先入住;「文學厝」以「拾藏:臺灣文學物語」特展開展,之後提供全臺結盟的文學館舍活動策劃、舉辦、專題討論等專業交流;「創作坊」則是跨界多元活動的場域。
 
此外,園區並設有複合餐飲「平安京茶事Matcha One」提供民眾在日式建築中細品抹茶的醇厚滋味。還有巧妙的3個防空洞,以及幸福草地與玻璃屋可在草地與自然光之間,沉澱文學的美好。
 





臺文館指出,臺文基由臺文館委託玉山社營運,邀請為村上春樹新書繪製插畫的高妍設計主題人物少女「齊齊」與虎精「阿飛」,他們如同每個初識臺灣文學,對文學充滿好奇的讀者。透過齊齊與阿飛翻轉人們習常的閱讀視角,巧妙的結合讓園區增添更多的趣味性。開幕時立法委員賴品妤特別cosplay齊齊與夾腳拖劇團成員扮演的阿飛一同介紹臺文基,精彩逗趣。
 
臺文館長蘇碩斌表示,位於臺南的臺文館本質就是一座文學博物館,且具國定古蹟身份的建築,是彷如山一般穩重的總部,而臺北的臺文基是輕盈如水的存在,擴充推廣項目,服務北部觀眾群,期許這個嶄新的藝文基地能讓大眾看到臺灣文學活力的具體展現。



屏東學


國立屏東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LOCALCULTURETW2024年第四屆屏東學學術研討會:地方書寫與教學實踐


屏東學專區

團隊成員  課程內容  教師社群      教師專業社群讀書會   學生參訪

屏東學相關活動  屏東學專書目錄      新聞報導


全校新生必修「屏東學」,多樣「屏式」課程豐富學生在地歷練

一直以來屏東大學的學生,多為來自不同縣市的外地人,身為屏東在地的大學,為培養學生在地關懷、社會責任與國際視野,實踐學校教學與地方脈動的連結,向這片土地學習及為這片土地貢獻所學,因此規劃「屏東學」課程。本校人文社會學院自 106 學年開始推動院必修「屏東學概論」課程,作為大一新生認識在地的引導,惟以人文社會面向為主的授課範圍,對屏東學而言廣度可再擴展,因此將層級提升至全校性通識課程(大武山學院);在教師專業部分,以「屏東學概論」課程為基礎的教師社群,結合各系所特色,融合與在地相關之區域型計畫執行內容,展開屏東學的普及與深化。

課程以通識課程1學分進行規劃,包含實體課程、磨課師課程及講座課程等多項屏東學Tracks,提供學生多元選擇,內容含括屏東之自然、人文、社會、教育、 科技、管理及產業等範疇,以豐富學生學習歷程與在地生活經驗,並促進跨學科應用與實踐。

課程自111學年實施以來已辦理2場在地大師講座、五場屏東學踏查活動,內容包含「阿緱城宗教文化巡禮」、水資源踏查-水利科技活動、屏東縣科教資源中心暨獵戶座天文台參訪活動、屏菸 1936 文化基地參訪活動…等,藉由學生親生實地探訪,來認識和體會屏東的歷史與社會發展。另外還辦理一場「屏東學大武週闖關活動-屏東學學屏東,發現屏東人文、地景、產業之旅」,以多元創意方式驗收學生學習成果。整體相關課程活動總參與學生數達598位學生,學生對於課程皆給予正向回應。而於即將開始的112學年中,大武山學院一樣規劃了精采踏實、跨域創新的「屏東學」課程,除原本的多元課程、系列講座、實地踏查外,也將持續開發屏東上山下海的走讀路線,以屏東多樣富饒的特色,來迎接新一波遠道而來屏東求學的新鮮學子們。


【研討會】2023年第三屆屏東學學術研討會 : 屏東縣地方學的多層次建構與協作,歡迎報名參加 

研討會主旨:屏東學的實質內容,依空間大小可分成縣級(如:縣志)、鄉鎮市級(如:鄉鎮市志),以及村庄級(如:庄志、部落志、村志、社區志);依推動單位則可分成學校單位(小學到大學含社大-教育處)、社會教育單位(圖書館、地方文化館-文化處)。屏東學如想成為屏東縣的品牌/符號,需要上下層級的分工、銜接與合作,才能形成完整的有機體系。本研討會即旨在針對發展屏東學所需要的這種多層次的建構與協作方式進行研討。歡迎對相關議題有興趣的人報名參加。

日期:2023年5月26日(星期五)

地點:國立屏東大學民生校區五育樓4F國際會議廳及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屏東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敬邀參與~2021年第二屆屏東學學術研討會地方學的形塑與發展

研討會日期:2021年12月03日(週五)

主辦單位:國立屏東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協辦單位: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

會議地點:屏東大學民生校區五育樓4F國際會議廳(屏東市民生路4-18號)

國立屏東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2021年屏東學研討會》工作小組  敬邀









屏東學是什麼? | Facebook  公開社團


屏東人文地圖


2021年第一屆阿緱文化論壇


一、論壇宗旨:
  從廟宇文化出發,討論三山國王及義民信仰的發展脈絡,反思地方文化生活圈的建構,藉此強化民俗信仰與地方文化的內涵,豐富地方文化生活圈的研究與實踐。

二、指導單位:文化部、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蕭珍記文化藝術基金會
  合辦單位:國立屏東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協辦單位:社團法人中華微電影創新產業發展協會、屏東縣下淡水溪義勇公文化協會
  贊助單位:萬吉建設機構

三、時間議程:2021年9月3日(星期五)及10月1日(星期五)

四、論壇地點:國立屏東大學民生校區五育樓4F第三會議室(屏東市民生路4-18號)

五、論壇子題:
  (一) 三山國王信仰研討(9月3日第一場)
  (二) 旌義義勇公研討(10月1日第二場)


第一屆屏東學術研討會 作家郭漢辰也列入座談主題

屏東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與社會發展系於12月4日、5日舉辦「第一屆屏東學學術研討會暨第十六屆南台灣社會發展研討會」,本次會議主題訂為「地方議題與跨領域對話」,共有11個論文場次,多達40篇學術論文發表,內容涵蓋屏東族群、語言與文學、文創產業,以及地方創生等議題,同時也規劃「郭漢辰主題座談會」,邀請與會者共同討論屏東的土地與文化。

屏東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自2017年起開設院必修課程「屏東學概論」,讓屏大師生得以深入認識屏東。近年來,編撰《屏東學概論》,組成屏東學教師社群,辦理地方哲學與地方學基礎理論讀書會,投入在地研究,成果豐碩,為持續教學與研究之深化,故舉辦第一屆屏東學學術研討會。

南臺灣社會發展研討會則是本校社會發展系每年持續舉辦的學術會議,此會議號召學術同好共同關注南台灣的社會發展議題。社發系師生長期與地方社會緊密扣合,培育屏東大學學生具備跨領域的社會實作能力,本次會議也特別規劃屏大學生參與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計畫(USR)之實作成果展示。社發系學生今年暑假有一組學生進入繁華社區,不僅與在地居民同樂,也研發在地野菜食譜致贈社區,這些實作成果也將一併展出與分享。此外,自2018年起社發系多位教師參與中研院與農委會合作的「台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對屏東農村議題進行深入的調查與研究,相關研究成果也發表在本次研討會。

    今年特地邀請中央研究院研究員蕭新煌教授,以「研究台灣社會運動、第三部門與民生的三個轉折」進行專題演講,蕭教授回想自己過去40年來,本於關懷社會、回應時代挑戰的初衷,在一連串的「回應機緣、掌握方向」交織而成的歷程中,開展他在社會運動、第三部門和民主等不同領域的研究之旅,他給年輕學子的建議是,保持對「社會」的好奇心和「讓社會更合理」的使命感,也期勉年輕學者,細心體會,大膽向前,不卑不亢,不時回顧,檢驗自己,融會貫通,開創新見。

    社會發展學系蔡依倫老師指出,今年全球迎來嚴峻的公衛危機,使得地方經濟、勞雇關係與人際互動的界線與管制,都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台灣因超前部署得以避免大規模封城,但直到年末的現在,全球大流行的疫情仍未明顯趨緩,地方社會能否有足夠的韌性緩衝和回應,仍需要學界持續投入關心與研究。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筆耕不輟的在地作家郭漢辰今年因病辭世,有感於他長期以家鄉屏東做為書寫的對象,流露出濃厚的故鄉情懷,特別由中文系黃文車副教授主持座談會,邀請郭漢辰的另一半,也是接手獨立書店「永勝五號」的負責人翁禎霞,談作家的其人其事,另有台東專科學校傅怡禎老師及屏東科技大學王國安老師,分別談論郭漢辰的文學活動,並評析其作品。

本次研討會從人文社會學院與社會發展系出發,再創屏東學研究的高峰,未來將邀請教育、管理、資訊、自然科學等學術領域教師一起投入,豐富屏東學研究的內涵,共同營造屏東大學的特色與亮點。


與獨立書店南國青鳥合作 屏東學系列演講走入社區

國立屏東大學致力於推動「屏東學」,將「屏東學」列為人文社會學院新生必修課程,並出版《屏東學概論》教科書,為了把「屏東學」與社區人士分享,鼓勵大家一起來建構「屏東學」,樹立屏東的品牌,並響應創新教學的精神,拆除校園與社區之間的圍牆,屏東大學與獨立書店「南國青鳥」合作,從三月起至十一月止,在該書店舉辦「屏東學」系列演講,每月一場共計9場,講題涵蓋文學、音樂、文創、哲學等,歡迎有興趣的民眾一起來聆聽。

「屏東學在屏東!」近年地方學興起,屏東大學以「走讀屏東,在地文史與屏東學的社區實踐」作為特色大學試辦計畫之一,發展成「屏東學」與「屏東文學」兩主題,並組成跨院系教師學群,將屏東學列為人社院必修特色課程,18周內將講述屏東縣的社會發展、族群、文學、美術、音樂、文創、日治時期屏東文化及屏東節慶英語,由各系教師就專長進行授課,同時集結教師研究成果,出版《屏東學概論》一書,致力於鏈結在地,深耕在地,緊扣生存的空間。

27日上午,屏東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簡光明院長、中國語文學系余昭玟主任、音樂學系連憲升主任、社會發展學系李錦旭主任、中國語文學系黃文車老師、應用日語學系張月環老師等人,與南國青鳥副店長薛羽彤,一起出席雙方合作的記者會,除了介紹9場屏東學系列演講的內容,也宣示雙方合作踏出第一步,並揭櫫來自於屏東土地的「屏東學」,將積極走入屏東的各個角落,用屏東大學的學術創新研發能量,建構並深化「屏東學」,打造屏東的品牌。

李錦旭主任表示,屏東大學推動屏東學已經2年了,在學校扎實根基後,應有能量走進社區,與社區民眾分享,並從中得到一些靈感,南國青鳥進駐後,與屏大理念相近,雙方合作,互蒙其利,也能讓屏東在各方面更進步,屏東大學很樂意支持獨立書店,希望能夠長久經營下去,並藉由「出口轉內銷」,讓學生對屏東學更加感興趣。

李錦旭老師說,目前修過屏東學概論的人社院的300多位新生,都覺得這門課程很有趣,外地來的學生都覺得屏東有很多好玩的,本地學生則是驚覺屏東還有很多地方,是自己過去所不知道的,雖然一學期2學分的課程沒辦法讓同學對屏東有完整的認識,但對於大學新鮮人的啟蒙與定向,已發揮效果,讓學生能親近這塊土地,親近土地上的人民,避免人與土地的割裂,培養出這種可以帶得走的能力,無論到哪裡發展都是很有助益的,也希望在未來5年內,讓屏東學發展成為屏東大學所有學生的必修課。

此外,屏東學不限於課堂上課,授課老師還會帶著學生走出校園進行踏查,連教師社群也在古源光校長率隊下,先後到浸水營古道和老七佳踏查,四月還要前往阿朗壹古道,師生一同學習,一同成長。李錦旭主任透露,人社院副院長賀瑞麟老師已策畫了十多場地方哲學的讀書會,期能讓屏東學在廣度、深度和哲學思想上,奠定不拔的根基,假以時日,能打造「我屏東、我驕傲」、「我屏大、我驕傲」的光榮感。

青鳥文化制作有限公司執行長蔡瑞珊則表示,屏東在臺灣文學史上扮演很重要的地位,南國青鳥進駐讓書店文化與臺灣文化進行對話,它不只是一個書店,也是一個社區文化中心,很榮幸與屏東大學合作,讓書店發揮「知識的解放,認同的起點」的功能。

蔡瑞珊認為,全球化時代,我們依然留戀「地方」,因重新認識土地,更意味著對「自我」與「認同」的根本性追求。南國青鳥副店長薛羽彤說,屏東大學與南國青鳥理念相契合,藉由此次合作,希望能一起「解放知識」,從族群、歷史、藝文、社會發展等面向,解鎖更多的國境之南,挖掘屏東歷史,前瞻未來。

【屏東學系列演講】

一、3月30日(六)19:00-20:30

李錦旭(社發系)--推動屏東學,大家一起來!

二、4月26日(五)19:00-20:30

黃文車(中文系):找尋地方幸福感:屏東文學與在地記憶

三、5月17日(五)19:00-20:30

主講:連憲升(音樂系)、周明傑(音樂系)--《大武山的呼喚》與排灣族傳統音樂的運用

*鼻笛示範:謝水能(民族藝師,國家重要傳統藝術排灣族雙管鼻笛保存者)

*小號演出:劉郁君(音樂系)、鋼琴伴奏:陳吉莧(音樂系)

*連憲升主任作曲之《大武山的呼喚》作品發表

四、6月14日(五)19:00-20:30

賀瑞麟 (文創系)--哲學與地方學的關聯:以屏東學為例

五、7月26日(週五)19:00-20:30

林秀蓉(中文系)、傅怡禎(台東專科學校通識教育中心)--讓詩飛揚起來──走讀大武山下的美麗韻腳  

六、8月30日(週五)19:00-20:30

易毅成(文創系)--屏東土地的文創亮點   

七、9月21日(週六)19:00-20:30

邱毓斌(社發系)--從音樂看社會發展:林生祥與鍾永豐創作裡的高屏溪流域   

八、10月18日(週五)19:00-20:30

張月環(應用日語系)--閱讀〈風鈴季歌〉〈水果之詩〉

九、11月8日(週五)19:00-20:30

李馨慈Tjuku Ruljigaljig(原住民專班)、胡哲豪Valagas Gadeljeman(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生)--深耕排灣學——追尋生機蓬勃的排灣文化



屏大圖書總館屏東縣作家專區啟用 全國大學院校創舉

國立屏東大學投入「屏東學」研究十多年,除累積二百多篇論文外,「屏東學」也列入人文社會學院新生必修的學分課程;屏大圖書館為支援「屏東學」的教學研究與學習,以及提供縣內作家作品展示與交流平台,特於民生校區總館九樓建置「屏東學專區」與「屏東縣作家專區」,並設置「屏東縣作家作品資料庫」提供檢索服務。

屏東縣政府也積極支援屏大對「屏東學」的研究,除陸續贈送縣政府出版有關屏東文學、藝術、建築…等各類出版品外,也進行了多項的交流與合作。

12日上午,屏東大學結合屏東縣政府,在民生校區圖書館舉行「屏東縣作家專區啟用暨屏東縣作家贈書儀式」,由屏東大學校長古源光、屏東縣政府張志成秘書以及聯合出席的屏東縣作家,共同為該專區與資料庫進行啟用與贈書儀式。

出席的屏東縣作家有江海(江大昭)、李敏勇、李旺台、杜紫楓、周廷奎(路衛)、涂耀昌、梁明輝、郭漢辰、曾貴海、曾喜城、曾富男(曾寬)、馮喜秀、楊政源,及屏大校內的作家余昭玟、施百俊、黃文車、張月環、張重金、鍾吉雄等多人。

著名的詩人李敏勇在會中致贈他的二部新詩作品「告白與批評」及「邁向重建時代」給屏東縣所有的大專校院、高中職與縣立/鄉鎮圖書館,由張志成秘書代表接受。張志成秘書也代表縣府將最新出版的屏東研究相關圖書送給屏東大學,由古源光校長代表受贈;而所有出席的屏東縣作家也將他們的著作送給屏東大學圖書館典藏。

詩人曾貴海的牽手與李敏勇,也在會中朗讀了2人的詩作,由江敬業小提琴家伴奏,優雅的氛圍,讓現場觀眾如醉如痴。江敬業先生為作家江海的兒子,父子同時出席本日盛會,亦傳為佳話。

屏東大學「屏東縣作家專區」日後將開放給屏東縣作家進行藝文沙龍等多元活動使用,期盼以這個專區為基地,讓屏東文學與屏東研究不斷成長、茁壯!


屏東學三箭齊發 首次戶外教學 踏查眷村文化

屏東大學「屏東學」三枝箭,包括成立教師社群、跨領域教學團隊,以圖書館成立屏東學專區,這學期開始齊發!

首次被列為人文社會學院院必修課程「屏東學概論」於9月18日正式上課,分別從社會發展、族群、文學、美術、音樂、文創、日治時期文化與節慶英語八個面向去談屏東文化。透過人社院的跨域教學團隊,展現屏東大學豐沛的教研能量,深耕屏東,發掘屏東文化的多元與豐厚。

屏東大學繼上學期發表《邁向屏東學:認識論、社會結構與社區營造》和《屏東文學青少年讀本》兩套新書後,這學期整合全校教師成立「屏東大學屏東學教師社群」舉行相關的活動,並由簡光明院長結合人社院各系所,成立跨領域的屏東學教學團隊。

由22位教師成立的「屏東大學屏東學教師社群」,每個月至少舉行一次相關活動,包括專題講座和實地踏察等,以作為屏東學的行動智庫和活水源頭,並成立跨領域的屏東學教學團隊,更編輯《屏東學概論》講義,免費發給修課學生。民生校區圖書館則成立「屏東學專區」,長期收藏有關屏東的資料,並舉行屏東學相關活動,以支援屏東學的教學和研究。

再加上原有與屏東學相關的課程和研討會等,可望屏東學能夠扎根屏東大學、成長茁壯,有益於地方的發展。

9月30日首次走訪屏東市眷村踏查活動,在文創系易毅成老師帶領下,到孫立人將軍行館、將軍之屋、青島老眷舍等地戶外教學。課程負責人李錦旭主任、文創系林思玲老師、視藝系張繼文老師、中文系余昭玟老師共同出席,展現人社院跨領域協同教學的理念。

同學除了實地品嚐各種眷村美食,甚至學唱軍歌,體會眷村文化,並考察目前正在眷村舉辦的公共藝術展,探討「文化創意」及「再造歷史現場」等多個面向,未來將踏查竹田鄉、潮州鎮,以及泰武鄉平和部落等地。

《秘書室執行企畫林弓義》



屏東學向前行 屏東大學新學期將開設「屏東學」課程

「屏東學」正式成為屏東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新生的必修的新課程!這也是屏東史上第一次的在地課程!

  屏東大學成立以來,積極鏈結在地,推動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的結合,善盡大學的在地社會責任。5月1日上午在民生校區五育樓五樓社會發展學系「公民社會培力教室」舉辦《邁向屏東學:認識論、社會結構與社區營造》和《屏東文學青少年讀本》兩套新書發表會,並由古源光校長宣布,整合人社院各系所,透過跨領域的團隊教學,從106學年度起,全院新生必修「屏東學概論」(2學分),讓學生對在地屏東有更多的認識,並讓「屏東學」在屏東大學扎根發展,成為屏大的亮點和特色。

  「屏東學概論」的內容包括8個單元:屏東縣的社會發展、族群、文學、美術、音樂、文創、日治時期屏東文化,以及屏東節慶英語。由各系教師就其專長授課。人文社會學院將開設8個班供學生選課。

  這門課程的緣起,係人社院在2015-2016年執行教育部「特色大學試辦計畫」時,特別提出「走讀屏東,在地文史與屏東學的社區實踐」的子計畫,分成社會發展學系的「何謂『屏東學』?」以及中國語文學系的「屏東文學」兩部分。並於期末成果發表時,舉辦屏東學座談會,主題為「屏東大學如何推動屏東學?」結合社會發展系、中文系、原住民族學士專班、視覺藝術系和屏東縣阿緱文學會等相關學者專家,跨系跨組織交換努力的心得,藉以凝聚本校推動屏東學的共識,會後經本校各級會議審慎考慮,決議將「屏東學概論」列為本學院必修的特色課程。

  經過半年多來的努力,屏東大學出版了兩套書,恰可作為屏東學教學與研究的基礎。第一本是由社發系李錦旭副教授主編的《邁向屏東學:認識論、社會結構與社區營造》,該書反映了社發系過去共12屆「南台灣社會發展研討會」的部分成果,作者均為屏東研究的一時之選,例如前文建會主委暨台大人類學系兼任教授陳其南、前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前本校社發系講座教授陳秋坤等,陳其南和陳秋坤都是屏東縣的傑出子弟。

  第二本是中文系黃文車副教授總策劃的《屏東文學青少年讀本》,內容包括新詩、小說及散文三卷,編者包括屏大中文系林秀蓉教授、國立台東專科學校通識教育中心傅怡禎副教授(以上新詩卷)、屏科大通識教育中心王國安副教授(小說卷)、屏東縣阿緱文學會總幹事郭漢辰(散文卷)。

  在聯合發表會上,由音樂系、原住民族學士專班、中文系、視覺藝術系師生,獻上屏東音樂、屏東原民古謠吟唱、屏東詩以及屏東畫,以示慶賀,並為新開設的「屏東學概論」暖身;新書部分,則由編者李錦旭老師及作者群和出版社說明書籍內容及其心路歷程和感想。最後則由屏東縣政府教育處秘書楊英雪代表縣府做回應。

  發表會也邀請過去致力於推動屏東學的屏北社區大學林雅文校長,屏南社區大學葉培昱主秘,以及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吳儷嬅總幹事出席分享,藉此進一步凝聚各界的力量,一起來推動屏東學向前行。

  《社會發展學系》



敬邀參與~~~ 5/1屏東學在屏東大學發表會~


一、發表時間:201751日(週一)上午9:3010:55

二、發表地點:屏東大學公民社會培力教室

       (民生校區五育樓5樓社會發展學系旁邊)

三、發表流程









2024 桃園地景藝術節

 

桃園2024地景藝術節      https://www.taoyuanlandart.com.tw/

桃園地景藝術節 Taoyuan Land Art Festival | Facebook




為期17天的2024桃園地景藝術節於昨日正式落幕。本屆藝術節涵蓋了上龜山及下龜山兩大展區,展出23件裝置藝術作品,並舉辦了6場主題推廣活動、18組藝術表演、2場特展以及12場社區小旅行,讓市民朋友們體驗到豐富多元的藝術盛宴。

活動正式開始前即引起熱烈討論,位於憲光二村的《龜吉拉的守護》,更是讓憲光二村一開展,即迎來許多民眾前往參觀,除了欣賞裝置藝術,也藉此機會,讓更多人認識桃園獨有的憲兵眷村文化。此外,以桃園酒廠穀倉為背景所創作的大型光雕展演《量子繪景-若水》,以沉浸式迷霧森林體驗為開場,吸引民眾在夜間前來欣賞。

本次活動過後,現地留置作品為《龜吉拉的守護》、《遇見魚》、《五龜同心》、《汲光片羽》、《相約玉泉町》,來不及在展期內前來參觀的朋友,歡迎再找時間造訪憲光二村、長庚轉運站及桃園酒廠,另《榮譽光環》、《酒之籽》將移至於中原文創園區,為該園區增添更多藝術氣息。

桃園地景藝術節已邁入第12年,活動每年吸引超過100萬人次參與。今年是桃園行政區輪流辦理的最後一屆,明年起即將轉型為兩年一期的雙年展模式,透過在地田野調查,爬梳桃園地景、文史脈絡,導入專業藝術策展,打造桃園文化品牌,期望成為國內外藝術家嚮往的重要藝文節慶。

活動詳情請洽詢「桃園地景藝術節」官網https://www.taoyuanlandart.com.tw及FB粉絲專頁。


2024 桃園地景藝術節《龜崙之域》特展

2024 桃園地景藝術節以本市龜山區的文化資產、自然與聚落景觀為核心,透過多元形式的創作,交會藝術與地景。特展《龜崙之域-群山環繞的淺山生活》展覽期間從9月 13 日起至 9 月 29 日止,地點於龜山區大同路138巷(憲光二村-71號房舍)。每週六、日及國定假日上午 11 時及下午 3 時,上下午各一場,安排 30 分鐘的定時導覽,參與導覽及有獎徵答活動,將有機會獲得特展主題限量好禮!


《龜崙之域》以聚落發展的先期調查研究為基礎,講述龜山聚落的形成,聚焦地方族群文化發展與淺山地形之間的關係,引導觀眾共同探索龜山歷史。龜山舊名龜崙,原先是平埔族南崁社、龜崙社的生活領域,在清代漢人前來拓墾以前,都被視為神秘且不易靠近的陌生領域。《龜崙之域》特展將龜山的地景故事化作傳說故事,「五坑二頂」塔寮坑、龜崙口(新路、舊路坑)、南崁頂以及大坪頂將化身為守護神,讓觀眾透過這些守護神的帶領,一步一步瞭解曾經生活在此的原住民,以及先民怎麼透過開闢拓墾的交通路徑,帶動龜山的發展。歡迎來體驗《龜崙之域》特展,透過老照片、趣味插畫以及互動裝置,深入瞭解龜山傳奇故事。

系列活動與在地社群藝術共創


《龜崙之域》特展的文史基礎,先由三場龜山文史論壇出發,再與龜山、壽山、長庚、樂善、龍壽、迴龍國小六校合作,促成文資教育與藝術創作工作營。透過地方開發故事的引導解說,讓學生們成為小小文資調查員,進行田野任務遊戲,實地探索家鄉與尋找藏在其中的歷史訊息。最後,引導學童用繽紛的刮畫技巧,創作屬於自己的「烏龜山靈」,小朋友創作出如紅寶龜、捷泥龜、綠溪龜及草仔龜等吉祥物,並將觀察到的故事、地景地貌,呈現在形象中。《龜崙之域》特展將同步展出孩子們眼中的龜山,以及屬於他們的作品。

主題小旅行與DIY手作活動深度認識龜山

《龜崙之域-群山環繞的淺山生活》特展,設計了 3 場認識龜山的 DIY 手作活動,以及 1 場地方小旅行!9月14日《故事走讀-回到19世紀的南崁頂庄》,邀請文史達人翁建道老師,從南崁五福宮出發,帶民眾瞭解龜山南崁頂的開發故事;9月15日由好楓戶的黃曉君老師帶領《楓樹坑-手作稻草拍打棒DIY》;9月21日一加侖藝術團隊帶領《龜崙之域-刮畫筆記小冊DIY》,9月28日《龜山磚窯故事-磚紅土泥染DIY》由廖倫光老師帶領大家透過磚紅土的泥染,深入認識桃園磚窯產業文化資產故事精彩活動,9月2日下午 1點,於「活動通」開放報名,每場限20名。歡迎大家跟著地景藝術節來深度探索龜山:https://reurl.cc/DA7a9j


113-09-13 「2024桃園地景藝術節」盛大開幕 蘇副市長:藉龜山認識桃園,讓桃園地景之美發揚國際

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今(13)日晚間前往龜山區,出席「2024桃園地景藝術節開幕式」。蘇副市長表示,桃園地景藝術節邁入第12年,儼然已是桃園重要的藝術及觀光品牌,今年以「迴。龜」為主題,呼應龜山的丘陵地形,讓藝術像是空氣般在山谷間不斷回盪,不僅有位於憲光二村眷村文化園區的《龜吉拉的守護》彰顯在地特色,更特別邀請來自日本、法國、葡萄牙、義大利及國內其他城市的藝術家,為龜山創作了許多精彩絕倫的藝術作品。

蘇副市長指出,桃園大圳串聯起的埤塘,就有如撒落滿地的珍珠,也有一顆一顆如烏龜般的小山丘,是其他城市少有的特殊美景,也正是這一片又一片藍綠交錯的裙帶,造就了桃園地景藝術節的開端。本次桃園龜山地景藝術節,是各區輪辦的終場,也是下個系列最精彩的開場,期盼未來地景藝術節能成為桃園常態性且國際化的精彩節日,也歡迎市民朋友邀請親朋好友共賞桃園地景。

文化局表示,2024桃園地景藝術節展期自9月13日至9月29日,以「迴。龜」為題,分為上龜山及下龜山兩個場域,邀請國內外藝術家,與在地民眾、學校及企業,創作超過23件裝置藝術作品,結合龜山地區的人文景觀、自然生態及在地故事,展現龜山獨特的城市發展與社區文化。

文化局也提到,本次桃園酒廠展區結合音樂、雷射及影像等推出大型光雕展演 「量子繪景- 若水」,以「釀造」為意象,藉由米轉換成清酒的發酵轉變,呼應人與展演交流產生的質變昇華,期望提供一場魔幻微醺的夏日釀造儀式;周末也將以交響管樂團演奏、馬戲秀及跨世代的嘻哈搖滾等橫跨古典與現代的多元類型演出,為藝術節增添藝術能量。

今日包括市議員孫韻璇、市府文化局長邱正生、消防局長龔永信、龜山區長張嘉平、駐台北印尼經濟貿易代表處副代表卓馬廷、桃園酒廠廠長吳政憲、長庚醫院副院長李威震、國立體育大學總務長王翔星及各展區策展人及藝術家等均一同出席。



2024第四屆阿緱文化論壇〔穿流時光的河-萬年溪3.0〕


LOCALCULTURETW屏東學 


2024第四屆阿緱文化論壇【穿流時光的河-萬年溪3.0】,歡迎報名參加

屏東市萬年溪,昔稱「番仔埔溪」和「阿緱溪」,曾是農業灌溉和屏東糖廠冷卻用水的重要來源。隨著時光流轉,畜牧業的興起及工業與家庭廢水的排放,這條曾經清澈的河流逐漸變得烏黑惡臭,甚至有了「萬年臭」的封號。
2004年,環保署和屏東縣政府合作,啟動萬年溪整治計畫,目標讓河水再次清澈見魚。整治計畫包括水質改善、水源補注、河道整治和景觀改善四個部分。工程採用了生態工法,拆除了原有的水泥墩柱,改用生態石籠護堤,並種植水生植物,使得水質和生態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

本屆阿緱文化論壇【穿流時光的河-萬年溪3.0】特別打破傳統,改以圓桌論壇形式辦理,廣邀長期關注和倡議「萬年溪」的地方公民加入討論。透過產官學民四方力量合力討論,在既有之水質基礎上,尋找再優化之方案,讓屏東市在地居民及孩童共同見證這條河流成為產業、人文與生態共榮的城市藍帶。我們希望此次論壇能夠為萬年溪的未來發展提供寶貴的建議和啟示,讓這條河流在未來的歲月中繼續滋養屏東市,成為大家共同守護的美好家園。

論壇時間:2024年10月4日(星期五)8:20~12:00
論壇地點:屏東數位青創中心 /「屏東小鎮資訊」線上直播

論壇子題:
 (一)源頭管制
 (二)環境教育
 (三)綠色經濟
 (四)永續城鄉

論壇報名連結:https://reurl.cc/Yq42ma

如有任何問題,請電洽財團法人蕭珍記文化藝術基金會蕭登峰先生:0916-815-710,e-mail:ago7330924@gmail.com 。

2024第四屆阿緱文化論壇【穿流時光的河-萬年溪3.0】議程表PDF



2024年第四屆屏東學學術研討會:地方書寫與教學實踐


2024年第四屆屏東學學術研討會 



菊島智旅平台「澎湖GO」



澎湖GO     https://www.penghu-go.tw/penghugo/

澎湖 Travel | Facebook

縣府為提供本縣內外交通及觀光資訊整合服務,向交通部爭取補助「菊島智旅平台建置與營運計畫」經費計2,172萬元,規劃澎湖GO 交通行動服務(MaaS)平台,發包契約建置工項包括「多元旅運規劃系統」、「觀光資訊整合系統」、「行旅服務預訂系統」、「金流及導購系統」等4大服務。

此次建置澎湖GO 平台,包含陸、海、空各項公共運具動/靜態資訊跨單位整合建置,同時開發澎湖縣政府公共車船管理處交通船線上訂購,可節省澎湖鄉親須現場購票的時間,自助旅客也可上網預約訂購交通船票,目前車船處正同步更新訂票系統,預計於10月中旬完成,將可提供最方便省時的交通船購票服務。另同時開發計程車接送及公辦景點線上預約、澎湖好行導連預約購票,將同步整合至平台中。為加強使用者端服務測試,日前上線試營運感謝大家提供指正意見,目前已關閉系統暫停試營運,請系統開發廠商及專案管理廠商務必再加強檢視修正,確保資訊提供正確無誤。

「觀光資訊整合系統」除提供連結本縣內公辦單位觀光之活動資訊及觀光年曆等服務,並可導連至澎湖Travel、臺灣旅宿網等網站外,平台於9月27日上線試營運也提供其他觀光資訊,惟經發現部分觀光資訊內容建置有誤,目前進行檢視更正中,並持續測試後再擇期試營運。

縣府旅遊處表示,除積極改正外,試營運期間將依各界回饋意見滾動檢討強化審查機制,對於審查不周造成錯誤情事除表達深切歉意,並將繼續努力務必達到提供優質旅運查詢服務目標,並期待各界持續給予指導,隨時提供寶貴意見。


菊島智旅平台「澎湖GO」完成建置,9/27上線試營運

配合交通部辦理「智慧運輸系統發展建設計畫(110至113年)」交通政策,澎湖縣政府向交通部申請「菊島智旅平台建置與營運計畫」,規劃「澎湖GO」MaaS(Mobility as a Service,交通行動服務)網站平台,於113年9月27日上線試營運。平台設有中、英、日三種語言介面,並設罝服務中心及客服專線,提供自助旅行旅客的諮詢與使用教學,歡迎旅客與澎湖鄉親踴躍使用。

「澎湖GO」平台是澎湖縣政府首次整合交通與觀光資訊網站,主要包含澎湖的船運、空運、公車、計程車等交通運輸及觀光相關產業資訊,113年9月27日上線試營運將提供「多元旅運規劃系統」、「觀光資訊整合系統」、「行旅服務預訂系統」、「金流及導購系統」等4大服務,另外縣府也持續辦理二期菊島智旅平台,規劃導入手機APP,未來將更加便利於旅客使用。

「多元旅運規劃系統」服務方面,「澎湖GO」目前先提供空運交通資訊介接及旅運規劃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應用程式介面),旅客可於「如何到澎湖」功能,跨業者整合查詢各航線航班與即時空餘位,特別感謝華信、立榮、德安航空公司提供相關開放資料與API及交通部的用心協調整合,讓往返澎湖的旅客,可以獲得即時的資訊,便於查詢甲地到乙地之間的旅程交通運具需求。聯外海運旅運規劃方面,目前將提供臺灣往返澎湖之旅客先使用平台以導連至交通部航港局查詢定期航班,讓旅客也可同時掌握縣外海運資訊。平台海運旅運規劃將於後續二期菊島智旅平台持續精進改善,讓未來自助旅客更加方便使用。

「觀光資訊整合系統」方面,將提供澎湖縣內觀光年曆與相關單位觀光之活動資訊等服務,平台亦可導連至澎湖Travel網站、臺灣旅宿網、臺灣自行車旅遊網、澎湖好行官網,方便自助旅客查詢觀光資訊。「行旅服務預訂系統」方面,自助旅行旅客可透過平台提供計程車簡易預約、澎湖好行套票預約、公辦景點預約、澎湖縣政府公共車船管理處交通船票預訂等服務。「金流及導購系統」部分則推出車船處交通船票同時具有查、訂、付、取、驗、退之數位船票功能,旅客可以線上預購、支付及分票,同時也提供線下臨櫃多元支付購票,旅客就可透過上述購票/驗票方式,以智慧型多元支付購票/驗票機進行上述的電子支付(如信用卡(Visa、Master、JCB)或是行動支付(如:LinePay)進行購票,並透過手機電子QR票或實體票上的二維條碼,完成數位報到登船。另縣內各公所交通船持續協調加入中。

「澎湖GO」平台由於初建置完成,試營運期間歡迎各界提供寶貴意見,將作為平台後續營運改善參考。澎湖縣政府旅遊處表示,後續將另行擇期舉辦公開上線記者會,進一步向大眾介紹平台的使用方式及其整體的服務理念。期望透過MaaS交通行動的數位服務,提升自助旅客的便利性與旅遊體驗,並藉此帶動澎湖的觀光經濟,讓澎湖成為國內外旅客的旅遊新熱點。

「澎湖GO」平台:https://www.penghu-go.tw/penghugo/,淡季平台服務中心客服諮詢時間:每週一三五六日,上午9點至12點,下午13點半至18點半,客服諮詢專線:(06)926-8807,E-mail:service@penghu-go.tw,LINE官方帳號:@090pqukr,非營運諮詢時間將有LINE文字客服機器人回覆。



2024 竹塹媽祖文化祭


2024竹塹媽祖文化祭首場活動登場 走讀旅行探索竹塹城豐富歷史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930 09:42:15)「2024竹塹媽祖文化祭」今(29)日迎來三大系列活動的首場活動「導遊媽祖Walking Tour走讀旅行」,今年的竹塹媽祖文化祭別具一格,不單傳遞民俗宗教文化,更結合了文化、觀光和教育,展現竹塹城的歷史與當代生活。代理市長邱臣遠表示,此活動延續市長高虹安任內首創的理念,將以四間媽祖廟為核心,探尋百年媽祖文化在竹塹城的痕跡。隨後,第二大系列活動「集章雙重奏」將延續走讀旅行的序曲,誠邀大小朋友踴躍參與,用自己的足跡為風城增添色彩。

邱代理市長表示,近年來國內旅遊和自由行風潮盛行,竹塹的地理位置非常適合家庭一日遊的城市。此次走讀旅行充分利用城市的優勢,除了圍繞四大媽祖廟特色規劃外,更彙整廊帶遊玩攻略,邀請大家以自由行的方式探索喜愛的路線。搭配彤溫岑創作的《來竹塹走走》歌曲,不論是文青、老饕,還是喜愛浪漫異國風情或崇尚山海與客家文化的民眾,都能找到適合的行程。此外,民政處此次更整合了廊帶內20個特色店家與景點,讓媽祖文化通過旅行和音樂融入日常生活,成為最貼近的文化符碼,深入日常生活中。

民政處長施淑婷今日到場與民眾一同參與長和宮的實境解謎活動。她說,此次活動結合文物場館,精心設計了富有知識性的趣味實境解謎遊戲盒、親子學習單以及古物修復特展,讓文物館不再只是靜態參觀,還能透過解謎展開一段學習之旅。

施處長表示,周邊廊帶特色的常民精華在四間媽祖廟中得以呈現。除了廟宇導覽,新竹天后宮推出手作轎班紅斗笠和雙八卦平安符,並提供期間限定的神將步伐體驗,讓廟宇文化更具手感與溫度;長和宮則透過實境解謎方式深入認識文物。四間媽祖廟自9月29日至10月5日推出趣味易上手的闖關活動,結合大鼓、抽籤、擲筊與腳步陣式等元素,讓參與者學習廟宇小知識,完成闖關任務還有機會獲得限量媽祖紀念徽章,讓媽祖文化以全新視角得以發揚。

長和宮主任委員楊金土表示,為慶祝「2024竹塹媽祖文化祭」走讀旅行活動,凡在9月29日至10月5日期間蒞臨長和宮(北門外媽祖)參拜,並在三樓的『金長和媽祖水仙文物館』完成實境解謎遊戲、親子學習單或參加導覽活動打卡者,均可免費獲得經媽祖加持的精美排汗T恤一件,數量有限,送完為止。現場還提供竹塹名產貢丸湯供民眾享用,歡迎大家踴躍參加,共襄盛舉。

民政處補充,今日走讀旅行活動帶領大家從媽祖廟廊帶外,步入廊帶內,串聯旅行、美食與文創,深入民俗文化與教育。活動涵蓋從廣度的一日遊到深度的走讀導覽,百樣玩法與竹塹媽祖信仰淵源接軌。同日啟動的老城「竹」跡香火滿佈集章活動將持續至10月5日,市民可在指定老城景點集章,探索歷史地標並體驗媽祖文化。更多詳情請參閱新竹市政府( https://www.facebook.com/hsinchunew/ )及新竹市政府民政處( https://www.facebook.com/depcivilhccg )臉書,掌握最新活動訊息。

民政處施淑婷實境解謎活動致詞。

長和宮實境解謎活動。

內天后宮神將步伐體驗。

新竹天后宮手作體驗。

香山天后宮擲筊體驗。



2024竹塹媽祖文化祭9/29開跑 邱臣遠代理市長邀民眾體驗風城文化魅力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925 09:35:34)  新竹市政府重視地方文化發展,去年市長高虹安責成民政處首次舉辦「2023竹塹媽祖文化祭」,獲得民眾熱烈迴響。今年「2024竹塹媽祖文化祭」將於9月29日至10月5日,以系列活動方式串聯展開,為期七天的活動內容包含透過走讀旅行、集章闖關與遶境活動,帶領大家體驗竹塹兩百多年歷史的媽祖文化底蘊。新竹市政府民政處今(24)日於新竹內天后宮舉辦宣傳記者會,代理市長邱臣遠表示,此次活動帶入四間具有歷史與代表性的媽祖廟,並以求功名、求財富、求安康、求愛情的口號為主軸,讓民眾體驗旅行觀光、廟宇禮俗、文化信仰,以及竹塹風城的魅力。

邱代理市長表示,高市長重視地方文化發展,責成民政處與民間合作舉辦宗教文化祭典,竹塹城過往的歷史奠定了媽祖文化的發展,而竹塹的觀光也與媽祖文化息息相關,此次以媽祖文化入題,讓宗教信仰活動也可以用觀光旅遊或趣味闖關集章,甚至是特色建築為切角,為今年度的活動更添多元「風」味,帶動市民及外縣市遊客更認識竹塹古城歷史並宣揚媽祖信仰文化,也更認同媽祖文化,共同推廣這歷史悠久並深富文化內涵、地方特色及民俗意義的活動。

邱代理市長說,透過媽祖文化祭的舉辦,期望藉由宗教的力量安定民心,此次活動不僅結合新竹當地的宗教資源,更融合當地旅宿、餐飲及觀光業者,推動文化與觀光的雙重行銷,期望吸引更多遊客走訪新竹,感受媽祖文化的魅力。此外,市府將採取跨局處合作方式,全力推動這次的重要文化慶典,活動將透過多媒體、社群平台及網路進行線上線下的整合宣傳,讓台灣看到新竹的宗教與文化特色,積極落實市長高虹安「振興舊城區」的政策方針。

邱代理市長指出,系列活動除了可至四大媽祖廟集章兌換限量推出的導遊聖母徽章,集章活動更推出加碼活動,結合了竹塹城內的特色建築孔廟、竹蓮寺、玻璃工藝博物館、下竹町南大路警察宿舍均可闖關集章,歡迎大家走訪這些特色建築集章,留下自己的足跡,就有機會可以抽iPhone15手機,邀請民眾9月29日至10月5日一起步入風城、瘋媽祖。

民政處長施淑婷表示,9月19日已先行開放報名的走讀旅行,以四大遊程串聯新竹天后宮、長和宮、新竹內天后宮與香山天后宮周邊廊帶特色,用老靈魂、美食、異國風與山海客視野體驗竹塹,活動不僅安排廟宇導覽,在接駁車上也有導覽老師並結合周邊20家特約店家或景點推出生活券消費折抵,規劃帶動產業的竹塹一日小旅行,歡迎民眾抓緊機會報名,9月29日一同漫步風城。

民政處補充, 9月29日舉辦走讀旅行活動,透過深度導覽探索新竹老城的歷史與竹塹媽祖信仰淵源,民眾可透過網址報名 (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409181134189234740390 )參加。同日啟動的老城「竹」跡香火滿佈集章活動,將持續至10月5日,市民可在指定老城景點集章,探索歷史地標並體驗媽祖文化。10月5日是文化祭的遶境活動,媽祖將在信眾的熱情擁護下遶行新竹市區,為竹市祈福,祈求平安順遂。更多詳情可參閱新竹市政府( https://www.facebook.com/hsinchunew/ )與新竹市政府民政處( https://www.facebook.com/depcivilhccg )官方平台,掌握最新活動訊息。

邱臣遠代理市長及四大媽祖代表以及憨春和貴賓一起啟動儀式啟動儀式。

「2024竹塹媽祖文化祭」於新竹內天后宮舉辦宣傳記者會大合照。

新竹天后宮手作體驗(手作斗笠流蘇、紅黑雙八卦)。

邱臣遠代理市長與內天后宮董事長與全體董監事共同上香祈福。

邱臣遠代理市長上台致詞,介紹此次活動帶入四間具有歷史與代表性的媽祖廟,並以求功名、求財富、求安康、求愛情的口號為主軸,讓民眾體驗旅行觀光、廟宇禮俗、文化信仰,以及竹塹風城的魅力。



2024年9月29日 星期日

國防部選定眷村文化保存園區。13處


LOCALCULTURETW:中華民國眷村資源中心


眷村大事紀




國防部選定眷村文化保存園區 – 13處

臺北市 – 北投中心新村


相關網誌 整理中

LOCALCULTURETW臺北市北投中心新村

LOCALCULTURETW新北市空軍三重一村


LOCALCULTURETW新竹縣湖口裝甲新村

LOCALCULTURETW新竹市大煙囪下的家



LOCALCULTURETW雲林縣虎尾建國眷村


LOCALCULTURETW【高雄市】再見捌捌陸-臺灣眷村文化園區

LOCALCULTURETW【高雄市】鳳山黃埔新村




2024年9月28日 星期六

【彰化縣】中興莊眷村文化園區

 

彰化中興莊 | 國家文化資產網

聚落建築群

彰化中興莊 | Facebook



聚落建築群彰化中興莊為民國38年山東青島保安旅攜眷撤退臺灣,於彰化市設置中興新村(中興莊),為彰化僅存眷村,101年國防部選定眷村文化保存區。在王惠美縣長團隊努力下,辦理保存及再發展、修復及再利用等計畫,110年進行環境整備工程,整理完成5棟空間作青創據點,111年文化部核定中興莊再造歷史現場修復計畫,中興莊眷村文化園區預定114年完成,規劃眷村故事館、住宿體驗、青創據點、藝術家進駐等多元發展,提供全民休憩,促進觀光發展。


中興莊第二期開工 再現彰化眷村味 打造彰化新亮點 中興莊眷村文化園區

彰化縣政府於今(21)日上午在中興莊舉辦「彰化縣聚落建築群彰化中興莊修復工程」第2期開工典禮,彰化縣長王惠美出席擔任主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副局長粘振裕、陸軍第10軍團指揮部政戰主任胡少將等人與會,祈求工程順利,這次工程包含53棟全區建築修復、機水電及周邊景觀工程等,工期計660日曆天,預估114年初完工。王縣長表示,位於彰化八卦山腳下的中興莊,在101年即獲國防部選定全國13處眷村文化保存區,未來,將規劃成中興莊眷村文化園區,全區委外經營並朝眷村故事與美食、青創、藝術家進駐、民宿體驗等多元方向發展,同時串聯八卦山步道,帶動區域觀光效益,希望工程能如質如期完工,蛻變為彰化市區的後花園與全民的休閒遊憩空間,打造彰化新亮點。



  王縣長表示,中興莊是民國38年由山東青島保安部隊撤退來臺所興建的國軍眷屬宿舍群,位於八卦山麓下的彰化中山國小旁,是彰化少數保存完整的眷村,縣府在民國99年登錄為歷史建築,民國110年調整文化資產類別登錄為聚落建築群。中興莊眷戶沉寂很久,感謝里長跟議員們的反映,縣府從民國108年開始積極爭取國防部、文化部的支持,並感謝馬文君立委的支持,全區採分期、分區執行修復及再利用計畫,特別挹注2,600萬元經費辦理第1期已完工,讓老眷村打造成青創聚落,改善中興莊廣場及相關環境,第1期完成前面的5戶,6位青年以公益換租進駐青創據點,歡迎大家來走走。


  王縣長指出,中興莊第2期,縣府積極爭取文化部再歷史現場專案計畫補助經費,在去年獲得文化部核定補助,計畫總經費計1億7,940萬元,含文化部補助8,050萬元及縣府自籌9,890萬元,為了能在完工後,爭取早日活化使用,縣府也同步向財政部國有財產署申請無償撥用中興莊的國有土地,但國有財產署要求辦理有償撥用,初步估算所需經費約2億2,000萬元,對縣府財政負擔很大,因此在行政院長陳建仁來訪時也特別陳情,期望中央能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第21條規定辦理「無償撥用」,符合土地管用合一原則,也期盼立委能在中央多多幫忙,一起活化具全國代表性之眷村文化園區。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副局長粘振裕表示,本案是文化部去年度所補助的再造歷史現場計畫的案子,王惠美縣長很關心,也自籌很多經費來辦理。城市的整體規劃應該要以文化資產為中心,很佩服縣長有這樣的遠見,與文化部的政策能共同結合。去年在核定經費時,彰化縣所有立委不分朝野都非常關心,希望工程修復完成後,可以變成彰化的文化景點,這件工程不僅僅是修復補助而已,當時,國防部在擇定13處眷村文化園區時,文化部就開始參與了,也非常支持,後來登錄為彰化縣聚落建築群時,就補助經費給彰化縣政府,後續的修復工程,文化部會繼續支持,未來如果有需要文化部幫忙的地方,將會全力支持。


  陸軍第10軍團指揮部政戰主任胡少將說,他是彰化女婿,因此對彰化縣非常有感情、彰化非常熱情。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僅是領土範圍大小或是人民的多寡,而是在乎人民對於文化歷史的重視,彰化縣長王惠美及縣民們對於文化歷史非常在乎,彰化中興莊為民國39年由山東青島保安部隊撤退來臺所興建的國軍眷屬宿舍群,展現當年山東省的在地文化,雖然眷村遷徙,導致中興莊暫時荒廢,但在各位立委、歷任縣長與各級民代的積極爭取下,讓眷村歷史文化建築維護改建並發揚光大,期望完工後,民眾可以前來一同感受當年眷村文化的美麗。


  立委黃秀芳說,非常感謝文化部及彰化縣政府等單位,攜手合作將彰化市中興莊聚落修復工程,分為第一期、第二期來進行,彰化縣內還有很多具有歷史保存意義的場所需要文化部來協助,尤其是彰化舊鐵路宿舍群,希望未來中興莊、鐵路宿舍群等場所逐一修復完成後,成為彰化文創的亮點,感謝文化部、國防部、縣政府大家一起努力。


  縣議員黃千宴代表致詞表示,除了感動之外,她也很激動,因為這是她從小在這裡長大的地方,感謝中央及地方一起努力,也感謝鄉親願意耐心等待,相信我們的存在是為了讓下一代更幸福,未來也會繼續努力。這項工程從卓伯源縣長時代就一直努力到現在,到王縣長才感覺到開始動起來,也期待未來中興莊成為彰化最大的亮點。

  中興莊眷村人文協進會理事長高華國表示,真的盼了很久,感謝王縣長、中央部會長官、委員、議員、村里長等協助,從過去盼望到現在,近年才感覺到動很快,感謝王惠美縣長縣府團隊的用心協助,終於漸漸地找回中興莊的眷村意象,他非常感動。


  與會貴賓還有立法委員黃秀芳、行政院政務顧問邱建富、彰化縣議員黃千宴、陳銌銌、温芝樺、李成濟、黃俊源、莊陞漢、黃柏瑜、楊子賢、彰化縣議會副議長許原龍秘書許漢賓、彰化市民代表會主席陳文賓、陸軍第10軍團指揮部眷服組組長黃中校、財政部國有財產署中區分署彰化辦事處主任李曉玟、彰化縣文化局長張雀芬、彰化縣中興莊眷村人文協進會理事長高華國、古龍山廟主委施延龍、七福營造有限公司董事長官建昌、得協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官雪、徐讚宗、郭俊沛建築師、彰化市社區大學主任秘書楊秋蘋、中山國小校長楊式愷、各級民意代表、地方仕紳等。



彰化中興莊廣場及環境整備工程開工 彰化縣政府推動眷村文化保存邁進一大步

彰化縣政府於今(2/22)日上午舉辦「彰化中興莊廣場及環境整備工程」開工典禮,彰化縣長王惠美擔任主祭,與各級民代、共同祈求工程順利,如期如質完工。對於101年即獲國防部選定全國13處眷村文化保存區之一的中興莊而言,具有重要意義,象徵縣府保存與修復中興莊聚落建築群向前邁進一大步。

  王縣長表示,她在競選時,時任彰市民代表會副主席的林士聖曾與她和里長座談,當時里長有反映此處有很好的資產,但一直被忽略,108年她上任後,文化局就持續用心在籌劃,因過去曾被登錄為歷史建築,做聚落保存,也開始向國防部、文資局接洽,在109年,與彰化縣中興莊眷村人文協進會理事長高華國等人一起前來共同宣誓。

  王縣長指出,這次第一期總經費3300萬元,特別感謝長期在國防外交委員會馬文君委員協助與國防部協商,爭取到國防部補助1000萬元,彰化縣政府自籌1600萬元,工程包含廣場及景觀工程、5戶眷舍整修及水電設備更新等,工程總經費共2,600萬元,工期計180日曆天,另還有,全區規劃設計費530萬元,容積調派170萬元,整體工程,預定在9月完工,後續還需要再向中央爭取約1.8億元工程費用,特別要再拜託黃秀芳委員向文資部爭取經費,也感謝議員在議會質詢共同來關心,只要是對的事,縣府一定隨時做滾動式檢檢討,讓彰化更好更進步。

  王縣長說,中興莊為民國38年由山東青島保安部隊撤退來臺所興建的國軍眷屬宿舍群,也是彰化少數保存很好的眷村,99年10月登錄為歷史建築,101年獲國防部選定為全國13處的眷村文化保存區,之後即沉寂至今,一直到她上任後數次開會協商做確認,縣府於去年3月依據新的文化資產保存法調整登錄彰化中興莊為聚落建築群,並規劃為文化保存園區,謝謝文化局的積極努力,也感謝文化部及國防部的支持。

  王縣長表示,中興莊全區未來將朝青創基地、藝術展覽空間、眷村歷史故事館、眷村住宿及美食體驗等多元方向發展,初期整理房子,以其中4戶,將做為青年創業的示範基地,以公益換租方式減輕青年創業的負擔,也希望進駐的青年朋友能發揮品牌的獨特性,打造事業的美好藍圖,還有1戶將做為眷村故事館,讓民眾了解中興莊的歷史,希望未來不僅僅是社區的後花園,更是全民的景觀休閒之處,且是繼南郭宿舍群、和興青創基地及卦山村後,成為青年創業實現夢想的地方,並串聯八卦山步道,再加上前方的古龍山寺,絕對是很好的休閒場域,也是文化資產新亮點,將帶動區域與觀光效益。

  馬文君立委表示,王縣長十分重視眷村文化園區的發展,特地到台北拜訪她,請求國防部的相關協助,中興莊是八卦山上很有濃厚眷村味道的地方,也是國防部選定的13處眷村文化保存地,結合縣府及各方資源,可以重現眷村文化風貌,將與立委黃秀芳持續爭取更多資源建設,希望讓更多在地鄉親及外來遊客前來參觀。

  黃秀芳立委指出,感謝縣府大力推動中興莊的建設,會與立委馬文君一同努力,彰化有許多歷史文物也亟需縣府的大力支持,希望縣府對歷史文物盡速整修。

  彰化縣中興莊眷村人文協進會理事長高華國表示,千呼萬喚,終於動土了!中興莊是山東人居住的眷村,與古龍山寺有很深的淵源,感謝過去曾幫助中興莊眷村發展的所有人,他代表眷村所有人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協助。

  與會貴賓還有立委馬文君、黃秀芳、縣議員林茂明、黃千宴、李寶銀、莊陞漢、李成濟、吳韋達、彰化縣文化局長張雀芬、縣府新聞處長李俊德、立委陳秀寳助理梁肯豐、彰化市公所秘書陳瑞仁、建築師郭俊沛、中山國小校長楊式愷、縣政顧問董丕顯、陳達育、彰化社區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宗菊梅、古龍山寺主委施延龍、國民黨彰化市黨部主委林士聖、彰化縣中興莊眷村人文協進會理事長高華國、各級民代與地方仕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