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1日 星期二

楊英風美術館

 

英風百年-楊英風藝術大展

楊英風美術館 I Yuyu Yang Museum | Facebook



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 Yuyu Yang Art Education Foundation | Facebook



英風百年-楊英風藝術大展 文化部 iCulture

 

國立歷史博物館  展覽活動    英風百年-楊英風藝術大展

 

楊英風美術館:【「英風百年──楊英風藝術大展」】楊英風百年展 - 非池中藝術網


楊英風美術館        2024年度特展 - 「雕塑 · 建築夢」





覺風於1988年寬謙法師為紀念覺心法師、父親楊英風大師而成立。致力於佛法宏揚,佛教藝術推廣,社會關懷,與佛教原始建築之呈現。讓三生美學,廣為實踐。「覺」眾生之佛澱,「風」寰宇之菩提。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521 15:56:45) 今年為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工藝中心)成立七十週年,以「活工藝·工藝活」為倡議,期許人人生活有工藝,讓工藝活重新被激活, 讓工藝價值與精神真正深入人心。工藝中心推出「工藝七十」系列活動,以二月份工藝文化館「三生有幸-藝活相生」特展為序曲,三月份與國美館共推「日月頌—顏水龍與臺灣」特展,四月份於工藝設計館舉辦「竹跡+」特展,相關活動主題概念從二月「藝活月」、三月「頌日月」、四月「竹好月」,五月則以「大師月」為重點主軸,今(21)日辦理「楊英風-鳳凰來儀(三)作品開幕記者會暨蕭瓊瑞教授美學講座」活動,現場邀請楊英風美術館館長王維妮、財團法人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釋寬謙法師與工藝界貴賓蒞臨見證。

楊英風先生致力於藝術創作超過一甲子,藝術足跡遍及世界各地,作品領域橫跨傳統與現代,包含水彩、油畫、水墨、版畫、漫畫、插畫、設計、石雕、木雕、泥塑、不鏽鋼、景觀規劃、雷射、攝影等。本次展出之「鳳凰來儀(三)」作品原型為楊英風先生於1970年為大阪萬國博覽會所創製之「鳳凰來儀」巨型鋼鐵雕塑,主要表現祥瑞神獸婉約的英姿,以流暢動態線條引領觀者視線,彷彿一切的真善美乘著鳳翼翩然而至,而其色彩隨光影角度變化,展現出豐厚細膩、雍容古雅的含蓄美感。「工藝七十」五月大師月,「鳳凰來儀(三)」祥瑞雄偉英姿,昂首於工藝中心工藝文化館前,展期預計自即日起至2026年5月止。

工藝中心與藝術家楊英風的緣份,起源於1970年代臺灣省政府建設廳推動「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工藝中心前身)之建設,楊英風先生受委託擔任該研究所新建工程之總設計師,現今臺灣工藝文化園區中的指標性建築「工藝文化館」與「工藝設計館」均為其作品。「工藝文化館」由楊英風先生邀集貝聿銘建築團隊之彭蔭宣與程儀賢二位建築師共同設計,外型簡潔以四支橢圓柱直立支撐,以雙十及經緯交織為元素,呈現工藝產業向上拓展的意象;「工藝設計館」亦由楊英風規劃設計,建築美學揉合現代主義極簡風格與東方哲學表現形式,並透過景觀雕塑創作理念與手法,呈現內斂而平穩的空間精神與簡潔的混凝土建材質感。楊英風先生對於工藝設計館與工藝文化館的設計理念,考量建築與環境整體性的表現,也試圖從設計與工藝技術中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謙卑思惟。

記者會同日辦理「蕭瓊瑞教授美學講座」,邀請國立成功大學名譽教授蕭瓊瑞主講,蕭教授為臺灣重要的美術史研究者,更是國內藝術論壇講座中的名講師。蕭教授長年研究楊英風先生,將其藝術生命耗時十年編纂成書冊,在講座上以深入淺出、生動趣味的介紹,將與會嘉賓帶入時光隧道,徜徉於楊英風先生的藝術美學風華時代。工藝中心主任陳殿禮則提到,目前於工藝中心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也正展出由國立歷史博物館與楊英風美術館共同主辦之「英風百年-楊英風藝術大展」,而工藝中心推出的五月大師月活動中,除了本次展出楊英風的鳳凰來儀(三)之外,陸續將可欣賞到工藝中心重要創立人顏水龍經典的「熱帶魚」馬賽克作品,以及當代藝術家楊北辰的公共藝術「工藝之樹」等,以長中青三個不同世代脈絡呈現時代的變遷與多元性,期許臺灣工藝持續開創屬於下個世代的新紀元,歡迎有興趣民眾至工藝中心參觀。

(廣告)
鳳凰來儀(三)經典重現工藝中心

台灣工藝聯盟總會長陳啟村(左4)、楊英風美術館館長王維妮(左5)、工藝中心主任陳殿禮(左6)、財團法人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釋寬謙法師(左7)、蕭瓊瑞教授(左8)等貴賓蒞臨開幕剪綵儀式

蒞臨開幕式貴賓共同合影留念

參與美學講座貴賓共同合影留念

「蕭瓊瑞教授美學講座」,邀請國立成功大學名譽教授蕭瓊瑞主講,,引領大家回顧楊英風先生精彩一生的藝術創作史。




國立歷史博物館(下稱史博館)在楊英風百年冥誕前夕,與楊英風美術館共同主辦「英風百年-楊英風藝術大展」,並配合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於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盛大開展。本展覽邀請臺灣美術史重要研究學者蕭瓊瑞教授策展,以其獨特而專業的視角,梳理並回顧藝術家楊英風的畢生創作精華。


楊英風(1926-1997)先生與史博館淵源甚深,1955年曾應甫開館的史博館之邀,製作仿雲岡石窟大佛坐像充實展覽,並且於1960年在史博館舉辦第一次個展,1970年代再受邀為史博館進行庭園造景設計。藝術大師楊英風開拓性的藝術觀念和獨特的創作風格,從鄉土情懷到前衛藝術,從平面作品到立體雕塑,創作之多、面向之廣、藝術活動範圍之大,少有人能出其右,其作品更反映著交織於近代歷史中的臺灣藝術發展。本展匯集200餘件楊英風先生的代表作品與文獻檔案,於策展人蕭瓊瑞教授的規劃下,自楊英風與史博館的緣分出發,以「史博情緣」、「少年英風」、「豐年農村」、「歐洲印象」、「景觀雕塑」及「雷射藝術」等主題,展現其豐富的藝術軌跡與創作成就。此外,本展特別規劃「南海藝術街區」及楊英風美術館的「宗教藝術」專區,將展示觸角延伸至周邊藝文空間,共同打造南海博物館群之戶外藝術走讀場域,以更全方位的方式,展示這位立足臺灣、放眼世界的藝術大師。


史博館建館近70周年,不僅體現著臺灣公立博物館的開創軌跡,也與楊英風藝術中所標誌性的核心精神—「藝術、環境與人」相互呼應,長期朝著當代博物館所致力的社會責任與包容性努力前進。因此,在518國際博物館日開展的「英風百年-楊英風藝術大展」,回應2024年國際博物館日提倡的博物館教育與研究功能,於回顧藝術家創作軌跡與佐證臺灣藝術史發展的同時,向楊氏對臺灣藝術發展與公共空間美學的貢獻致敬,並為臺灣已卓然有成的藝術史研究作一紮實的註腳。


     「英風百年-楊英風藝術大展」自2024年國際博物館日起開放大眾參觀,期待藉此呈現楊英風先生在藝術實踐中豐富而燦爛的軌跡,並啟發民眾多元的美學體驗與人文思考。


「英風百年-楊英風藝術大展」資訊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 41號)

展覽日期:民國113年5月18日(六)至8月18日(日)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30分至下午5時30分(免費入館)

休館時間:每月第一個星期一(遇國定假日或活動另行公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