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8日 星期二

《王船再現:臺灣傳統福船式造船圖譜》


藝術與工藝的對話 成大「船說─王船造船圖譜特展開幕暨新書發表會」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318 18:03:03)  隨著時代演進,許多曾馳騁大洋的木造船,尤其中式帆船,幾乎消失於歷史長河。不過,臺灣王船文化則保留了與中式帆船造型相似的福船。「船說─王船造船圖譜特展」3 月18 日於成功大學勝利校區麗文書開幕並舉行「王船再現─臺灣傳統福船式造船圖譜」新書發表會,為展覽增添豐富的學術內涵。


「船說—王船造船圖譜特展」會場一隅

王船造船圖譜特展,由成功大學博物館主辦、成大臺灣藝術史料研究中心合辦。在成大永續跨領域整合型計劃的支持下,2023 年起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臺灣藝術史料中心、博物館等教師組成跨領域研究團隊,針對臺灣實木王船展開田野調查、以科學方法深入探索王船的性能。

在海洋委員會支持與協助下,集結研究成果出版「王船再現—臺灣傳統福船式造船圖譜」,為古船研究、複製與仿製提供更多寶貴資料。展覽呈現該書精華,透過精美的圖譜與船舶模型,讓觀者一窺王船造船技藝與王船文化獨特的藝術視野。特展自 3 月 17 日至 7 月 31 日(週一至週五 9:00-18:00/國定假日休息)。

成大助理副校長兼博物館館長吳秉聲教授主持開幕式,與會貴賓包括陳玉女副校長、吳建宏總務長、圖書館傅子芳館長、藝術中心馬敏元藝術長、特展策展人系統系陳政宏主任及藝研所吳奕芳所長、臺南市政府文化局主任秘書林喬彬、臺南市立博物館王世宏館長、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陳胤霖主任、海洋委員會科技文教處林麗英處長、東港王船建造司資深匠師黃貴燧等。

陳玉女副校長致詞表示,在沈孟儒校長的推動下,成大啟動「永續跨領域整合型計畫」,促進校內跨單位、師生與研究人員深度合作。臺灣從最初的原住民到現今一直有著豐富的海洋文化,迎王船、燒王船是臺灣重要的民俗文化,亞洲各地也發展出多樣的祭祀內涵與形式。永續跨領域整合型計畫」所支持的王船跨領域研究團隊,在兩年時間做了許多調查與研究,獲致不少成果,展現成大在理工、人文與藝術領域的深厚實力,也彰顯成大作為一所綜合大學,學科間緊密合作的優勢。

吳秉聲助理副校長指出,大學以研究為核心,博物館策劃展覽時始終堅持以扎實的研究為基礎。「船說─王船造船圖譜特展」透過臺灣重要民俗文化中的元素─「王船」進行歷史與科學面向的整合的展覽,引領大家回溯更久遠的中式帆船樣貌。感謝沈孟儒校長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也感謝海洋委員會的支持與協助。成大博物館是城市與市民認識成大的窗口之一,更是學術研究轉譯與普及的重要橋樑,讓觀眾輕鬆接觸所傳遞的內容,希望大眾從展覽中對王船文化有更多的認識。

海洋委員會科技文教處林麗英處長感謝成大跨領域團隊的努力,兩年時間蒐集了許多珍貴的資料、也得到許多成果,實在很不容易。更透過專書、展覽等方式,儲存、傳承知識以及推廣,海委會希望與各團隊一起努力,讓臺灣成為真正的海洋國家,讓海洋成為連結世界的橋樑。隨後策展人陳政宏主任簡介「王船再現─臺灣傳統福船式造船圖譜」專書,包括團隊的付出與科學研究方法等。

「王船再現─臺灣傳統福船式造船圖譜」專書,從福船的特色、福船在中式帆船與世界木造帆船中的地位談起,再從技術發展史的角度介紹福船演變歷史、臺灣王船祭典之發展沿革以及相關永祀王船歷史概要與施工方法。

從而延伸論及至船舶性能相關基本知識與性能分析,以及利用歷史圖片、照片、3D 掃描正射影像等圖像,呈現個別福船(含王船)之樣貌等,最後再做總結。

特展分為四個單元:一、「何謂中式帆船」,透過古畫,引領觀者領略中式帆船獨特風貌與價值。二、「福船與王船祭祀」,藉由研究團隊於星馬地區的田野調查成果,呈現多元的福船祭祀文化,同時以臺南市現存的永祀王船及東港木造王船的案例,展示臺灣王船文化的發展、探索王船的製作工藝。三、「造船原理」,從造船工程學視角切入,讓觀眾理解船舶的基本性能與運作原理。四、「臺灣福船圖譜」,運用 3D 掃描正射影像,呈現個別福船(含王船)之樣貌與構造特徵等,以利後續研究或重建。

「船說─王船造船圖譜特展」希望能引起大眾對實木船舶性能與保存問題的關注,進一步保護與傳承這項珍貴的文化資。成大表示,這場展覽不僅是一場藝術與工藝的深刻對話,更是探索王船文化的重要平台。


「船說─王船造船圖譜特展」隆重登場 海洋委員會攜手國立成功大學重現王船造船譜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318 17:25:28)  海洋開拓無垠世界,船舶書寫航海歷史。為推動臺灣航海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海洋委員會以「復振航海文化力」為號召,邀請各界共同投入造舟技藝傳承、用海智慧積累與航海實踐。國立成功大學在海洋委員會的支持下,結合多年傳統船舶研究,運用現代科學方法測量、繪製與分析王船圖譜,並出版《王船再現:臺灣傳統福船式造船圖譜》。今(18)日,研究成果匯聚於國立成功大學勝利校區麗文書局(旺宏館1樓),舉辦「船說─王船造船圖譜特展」暨新書發表會,邀請各界一同探索臺灣的航海文化歷史。

重現王船傳統船舶的造舟技藝,開啟復振航海力的新篇章

臺灣自古以來是東亞海域的重要樞紐,船舶承載著先民的歷史記憶與生活智慧。為重建國人航向世界的視野,海洋委員會攜手地方政府、博物館、學術機構及民間團體,共同推動「復振航海文化力」,涵蓋海洋知識建構與出版、造舟技藝傳承交流、海洋藝術創作等面向,期望讓舟船成為臺灣與世界連結的橋樑。

海洋委員會表示,傳統木造船曾經馳騁東亞至南亞數百年。成功大學出版的《王船再現:臺灣傳統福船式造船圖譜》,不僅整理珍貴文獻,更結合造船工程學與3D掃描技術,以現代科技重新詮釋傳統造船技藝,為航海文化的復振寫下新篇章。該研究由造船、建築與藝術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參與,透過實木王船進行傳統帆船技術研究,並將成果集結成冊,提供完整的知識傳承。

書中涵蓋船舶特色、福船與王船的歷史脈絡、傳統木造帆船的基本結構與性能分析,搭配歷史圖像、照片及3D掃描正射影像、線圖、零配件與結構分解圖,呈現船舶的技藝與構造。

「船說」不只是場展覽,更是傳統工藝與海洋文化的對話

國立成功大學表示,船隻是臺灣與世界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隨著時代變遷,許多曾馳騁大洋的木造帆船逐漸消失。王船作為文化象徵,保留了福船的造舟知識與技術,成為研究傳統木造帆船的關鍵。這次展覽不僅呈現《王船再現》書籍精華,還透過精美圖譜與實物展示,讓觀眾深入了解傳統造船技藝的獨特魅力,並引發對木造船舶性能與保存議題的關注,進一步保護與傳承這項珍貴文化資產。

「船說─王船造船圖譜特展」即日起至114年7月31日於國立成功大學勝利校區麗文書局展出。展覽將呈現王船獨特的藝術視野與造船哲學,並闡述王船圖譜背後的歷史脈絡與設計理念。這場展覽不僅是一場藝術與工藝的對話,更是探索海洋文化的重要平臺。

攜手「復振航海文化力」共創臺灣海洋新未來

海洋委員會持續推動海洋文化復振計畫,透過跨界合作與資源整合,攜手地方政府、學術機構與民間團體,共同推廣海洋文化知識建構、造舟技藝傳承及海洋藝文創作。期待未來有更多團隊加入,深化臺灣海洋文化發展,提升國人向海發展的自信,開啟海洋文化新航程。


國立成功大學獲海洋委員會補助出版之《王船再現:臺灣傳統福船式造船圖譜》


海洋委員會林麗英處長致詞


策展人之一陳政宏所長介紹封面設計:由幾何線圖、3D點雲圖及紅外線照相影像疊圖,


船說-王船造船圖譜」特展開幕合影(右起海洋委員會林麗英處長、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國立成功大學「船說-王船造船圖譜」特展(展期自即日起至7月31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