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https://ncpi.ntmofa.gov.tw
文化部委託國立臺灣美術館營運
LOCALCULTURETW:典藏開卷:日治時期寫真帖中的臺灣
跨‧交‧通:從「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到「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
2021-03-25 ~
臺北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204展覽室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所在建築,為1937年落成的「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本建築由日本建築師渡邊節設計,為第二次世界大戰(1937-1945)期間臺灣最後一批鋼筋混凝土建築。在設計風格上,本建築呼應當時日本「復興亞洲」政策,為和洋混合風格的「興亞式」建築,其特徵為現代簡潔屋身、日本趣味裝飾及東方樣式屋頂塔樓。二戰後,「臺灣航業公司」和「臺灣省公路局」(「交通部公路總局」前身)均曾設址於此,本建築因此參與並見證了臺灣建築史及交通史的發展。
2014年5月,臺北市文化局指定本建築「原1937年興建建築1~3層樓及地下室全部」為市定古蹟;同年7月,文化部指定本古蹟修復再利用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先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辦理古蹟修復,續由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美術館進行室內裝修規劃,現由國立臺灣美術館負責維運管理,使本建築成為臺灣攝影與影像藝術之美學呈現、歷史研究、資產保存及國際開拓的重要據點。
本展以「跨.交.通」為名,反映本建築因使用單位更迭所承載的歷史記憶,以及其在空間利用功能幾度轉變間,仍持續扮演的「跨域、交流、溝通」的關鍵角色。在大阪商船時期,本建築是執掌臺灣近海航運客貨流通牛耳的商辦大樓;於臺航公司、公路局使用期間,它是推動臺灣航運發展、見證重大公路工程及早期客運網絡擘劃的公務行政中心。古蹟修復後不僅重現建築的歷史風華,「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的進駐,亦使其轉型為致力推動臺灣攝影及影像藝術傳承、發展、溝通、跨域及跨國交流的類美術館空間,賦予了古蹟以富含人文價值的新生命。本展透過文獻、照片、建築遺構及歷史文物,介紹本古蹟自「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臺航大樓」、「公路大樓」至「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80餘年來的建築生命史,回顧其所走過的歲月足跡及修復再利用歷程。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402 13:46:26) 2024年「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歡慶三週年館慶,「3.2.1喀嚓!—我們的攝影生活」精采活動將於4月份館慶月開跑!隨著照相機、手機在現代生活裡愈加普及,攝影不僅是攝影及藝術家們的創作媒材,同時也連結著我們的日常,紀錄生活每一個精采片刻。春意盎然的4月,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將以3場座談、2場工作坊,展現攝影就在你我生活之中,與您一同分享交流攝影乘載的滿滿感動!
系列座談 展現攝影與生活的多種關聯
攝影參與我們的日常,無聊時日我們隨手捕捉生活即景;重要時刻我們藉照相記憶生命光景,影像捕捉我們生活的模樣,也豐富我們的生活。2024年館慶活動,從每個人的攝影日常出發,以系列座談探討「攝影與生活」的多元可能!4月13日「攝影家的玩美日常」座談邀請攝影家曾敏雄、張良一、汪曉青,分享他們的拍照日常,以及這些日常攝影如何影響他們的創作!
藝術創作者如何藉由「拍照」這件事,關懷所處環境?4月20日「城市景觀的視覺反動:法國當代攝影的另一種視角」座談將邀請法國攝影學者赫法耶‧蓓朵(Raphaële Bertho),暢談藝術家如何以另類視角顯影都市景觀,展現攝影的豐富潛能。風格書店也是引領我們在生活中遇見攝影藝術的重要場域,4月27日「攝影風格書店的生活敘事」座談,將邀請未來市創辦人汪麗琴、moombook shop攝影書店董姿玲及舊香居藝空間經營者吳卡密,分享她們如何將攝影藝術書籍帶入大眾視野,推廣攝影與生活的多種風貌。
手作工作坊 聚焦照片乘載的美好片刻
相簿及照片讓我們重溫攝影所乘載的回憶,4月14日的「照片保存維護」工作坊邀請紙質修復師陳宜柳及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執行秘書鄭舒媛,從照片保存維護概念和清潔及裝裱照片的維護過程,帶領參與者了解如何自己動手守護珍貴的「回憶」。5月5日的「拍立得移膜工作坊」,引領參與者認識即拍即得的拍立得,將生活中的美好片刻化為實體保存,並透過拍立得媒材獨特的移膜體驗,豐富影像創作的可能與特色。
歡慶三週年 未來市推出優惠活動 當期展覽讓民眾在生活裡遇見攝影文化
響應本次館慶活動,臺北館1樓未來市展售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出版及文創品,四月期間全面享8折優惠,未來市部分攤車及Coffee To也將推出相關折扣,歡迎民眾前往選購。除了精彩系列活動外,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當期展覽「曾在的形跡—李悌欽、邱德雲攝影捐贈展」,展出攝影家李悌欽定格城市的鮮活氣息,以及邱德雲顯影農村家園變遷的精彩作品,邀請民眾見證攝影家們從生活中出發的創作形跡。三週年館慶系列活動,持續陪伴民眾在生活中遇見精采的攝影文化。更多詳細資訊,請參考本館「當期活動」資訊與社群平台 https://reurl.cc/77OeL1。(廣告)
系列座談 展現攝影與生活的多種關聯
攝影參與我們的日常,無聊時日我們隨手捕捉生活即景;重要時刻我們藉照相記憶生命光景,影像捕捉我們生活的模樣,也豐富我們的生活。2024年館慶活動,從每個人的攝影日常出發,以系列座談探討「攝影與生活」的多元可能!4月13日「攝影家的玩美日常」座談邀請攝影家曾敏雄、張良一、汪曉青,分享他們的拍照日常,以及這些日常攝影如何影響他們的創作!
藝術創作者如何藉由「拍照」這件事,關懷所處環境?4月20日「城市景觀的視覺反動:法國當代攝影的另一種視角」座談將邀請法國攝影學者赫法耶‧蓓朵(Raphaële Bertho),暢談藝術家如何以另類視角顯影都市景觀,展現攝影的豐富潛能。風格書店也是引領我們在生活中遇見攝影藝術的重要場域,4月27日「攝影風格書店的生活敘事」座談,將邀請未來市創辦人汪麗琴、moombook shop攝影書店董姿玲及舊香居藝空間經營者吳卡密,分享她們如何將攝影藝術書籍帶入大眾視野,推廣攝影與生活的多種風貌。
手作工作坊 聚焦照片乘載的美好片刻
相簿及照片讓我們重溫攝影所乘載的回憶,4月14日的「照片保存維護」工作坊邀請紙質修復師陳宜柳及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執行秘書鄭舒媛,從照片保存維護概念和清潔及裝裱照片的維護過程,帶領參與者了解如何自己動手守護珍貴的「回憶」。5月5日的「拍立得移膜工作坊」,引領參與者認識即拍即得的拍立得,將生活中的美好片刻化為實體保存,並透過拍立得媒材獨特的移膜體驗,豐富影像創作的可能與特色。
歡慶三週年 未來市推出優惠活動 當期展覽讓民眾在生活裡遇見攝影文化
響應本次館慶活動,臺北館1樓未來市展售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出版及文創品,四月期間全面享8折優惠,未來市部分攤車及Coffee To也將推出相關折扣,歡迎民眾前往選購。除了精彩系列活動外,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當期展覽「曾在的形跡—李悌欽、邱德雲攝影捐贈展」,展出攝影家李悌欽定格城市的鮮活氣息,以及邱德雲顯影農村家園變遷的精彩作品,邀請民眾見證攝影家們從生活中出發的創作形跡。三週年館慶系列活動,持續陪伴民眾在生活中遇見精采的攝影文化。更多詳細資訊,請參考本館「當期活動」資訊與社群平台 https://reurl.cc/77OeL1。(廣告)
2021-03-08。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 公布試營運及開館日期 首檔國際展開箱 曼.雷等大師作品搶先曝光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成立是攝影界引頸企盼的盛事,現由文化部委託國美館籌備暨營運執行,梁永斐館長於8日記者會上代表文化部李永得部長宣布「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預計於3月24日舉行試營運記者會;如北市府的文資法因應計畫竣工查驗順利完成,預計於3月25日至4月18日試營運,歡迎民眾線上預約參觀;4月19日辦理開館典禮,於4月20日起正式對外開放參觀。梁永斐館長特別感謝文化部給予的資源及臺北市政府在建築文資審議上的支持,並且感謝文資局對臺北館建築的文資修復、國立臺灣博物館對本計畫的前置推動執行致上謝意。國美館近期正緊鑼密鼓的針對臺北館各項營運面向積極進行最後整備。臺北館今日舉行首檔國際展「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作品開箱記者會,由國美館梁永斐館長主持,現場嘉賓包括:前中華攝影文化協進會理事長全會華、國立高雄大學副教授侯淑姿、Lightbox攝影圖書室創辦人曹良賓等人共襄盛舉,共同見證六組精彩作品的開箱亮相。「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由紐約國際攝影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展覽企劃總監、知名影像研究學者大衛.卡帕尼(David Campany)策劃。
「塵與時」展覽從一張超現實主義大師曼.雷(Man Ray)拍攝的神祕灰塵照(後命名為〈灰塵滋生〉,Dust Breeding)出發,此張照片以達達主義倡議者杜象 (Marcel Duchamp)工作室裡當時(1920)尚在創作的作品──蓋在一片玻璃上的灰塵──為拍攝主體。這幀令人費解的影像既是一份紀錄文件,也是一件藝術作品,同時又是一件藝術作品的紀錄文件,更於1922年首次發表時被稱作「從飛機望出去的視野」。策展人卡帕尼於是從〈灰塵滋生〉所指涉的複雜寓意與扮演的多重角色汲取靈感,進而透過二十世紀前半段的航空偵測照、新聞照、明信片、前衛藝文刊物,以及二戰以降的戰爭、災難影像與觀念藝術創作等66組的多元選件,探索過去一世紀以來攝影與藝術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並且從人類文明發展與「小至居所、大至宇宙」的空間尺度,思考「灰塵」的各種隱喻如何在攝影及視覺藝術的表現之中被探討。
梁永斐館長致詞時表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是臺灣首座以攝影與影像藝術的「研究、典藏、展示、推廣」為宗旨的國家級中心,也可以說是眾所期待的「攝影家的家」,目前已珍藏1萬1千多件典藏品,期許以國內外的典藏研究、主題策劃展覽,顯現攝影廣闊的面向,肩負傳承推廣的任務,讓臺灣與世界持續的交流與對話,並將攝影美學分享給全國民眾。「塵與時」展呈現攝影自二十世紀以來,在西方社會和藝術領域裡的發展;展覽以西方的攝影、藝術和時代脈絡為主題,但它對攝影的功能、角色,以及影像之於人類集體文化之重要性的思索,亦是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期待深化探討的重要議題。
前中華攝影文化協進會理事長全會華表示:「攝影界20幾年來的期盼,終於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即將開館之際願望成真,對臺灣攝影發展相當重要,這是臺灣攝影的第一步,也是最大一步。」國立高雄大學副教授侯淑姿則表示:「今日是臺灣攝影文化發展新的里程碑,攝影從19世紀傳入臺灣,很長的時間處於學術邊陲地帶,經過攝影界及文化部等機構漫長的努力,如今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將主責搶救攝影資產的使命並發展影響力。」Lightbox攝影圖書室創辦人曹良賓表示,今日開箱的三件精彩作品皆是世界攝影史上重要藝術家的攝影創作,以往只能在國外或書籍上看到,臺灣觀眾能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親炙鑑賞,是一件極為難得的幸事,鼓勵大家屆時親往體驗作品的張力,並思索諸多攝影創作的重要議題。
本次開箱的作品中,曼.雷(Man Ray)〈「橫渡大西洋」拼貼〉以俯瞰視角拍攝砂礫上的煙蒂、火柴和紙屑,呼應〈灰塵滋生〉中蔓衍的塵土。紀實攝影大師渥克.艾凡斯(Walker Evans)則透過〈孩童之墓〉述說美國黑色風暴時期沙塵暴侵襲下的艱苦生活。日本攝影大師東松照明鏡頭下帶有超現實色彩的扭曲物體,實為〈核爆後融解變形的啤酒瓶〉,隱喻核災之於長崎的影響。法籍攝影藝術家蘇菲.希斯黛雨貝(Sophie Ristelhueber)以一張空拍戰後科威特沙漠的〈因灰塵滋生而起〉,延續自身創作中對於人為災害的關注,同時致敬曼.雷的〈灰塵滋生〉。記錄、反思災禍之餘,影像創作者亦致力於探索灰塵與攝影工業的微妙關係,本次開箱的另兩件作品分別由加拿大攝影師羅伯.伯利(Robert Burley)及史考特.麥克法蘭德(Scott McFarland)創作:前者捕捉柯達底片工廠的拆除現場,見證攝影產業的變遷;後者則以T恤擦拭鏡頭灰塵的詼諧影像,撥撩眾多相機潔癖者的敏感神經。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試營運期間,將同時推出以十九至二十世紀中期典藏品為主軸的主題展「舉起鏡子迎向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及介紹場館建築歷史的常設展「跨.交.通」。臺北館試營運期間預計從3 月 25 日(四)起至4月18日(日)止,民眾可透過線上登記方式預約參觀。線上預約預計將於3月10日(三)起跑。展覽與線上預約最新資訊請參考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官網http://ncpi.ntmofa.gov.tw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
時間:2021年3月25日至4月18日(預展,採線上預約制)
2021年4月20至7月11(正式展出)
地點: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 201、202、203展覽室
(台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70號)
策展人:大衛.卡帕尼
2021-02-01。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臉書、IG歡喜上線 典藏筆記本限量收藏
由國立臺灣美術館籌備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and Images, Taipei)預定於今年春天和大家見面。正式啟動之前,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臉書和 Instagram 預先上線,即時發送展覽、典藏、出版等相關訊息,邀請關心攝影與影像藝術的不同世代觀眾,於線上搶先瀏覽,期讓社群媒體成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最親民的交流平台。為了歡慶社群媒體的登場,本館將從 2 月 1 日至 2月 19 日,舉行「分享 FB 與 IG 有機會獲得一套典藏精選筆記本」活動,一連 3 週,將送出總計 20 套、180 冊筆記本(兩平台各 10 套)。一套典藏精選筆記本,收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 8 件典藏影像,喜愛攝影的觀眾不容錯過。
筆記本封面使用的 8 件攝影作品,包含十九世紀以影像記錄臺灣的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於 30 年代赴日學習攝影的張才、知名攝影家李悌欽、謝震隆、謝春德、鍾榮光、馮君藍和陳順築等,影像橫跨 19 世紀末到 21 世紀初,跨百年的臺灣攝影作品一次收藏。
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梁永斐表示,將藝術融入生活,一直是美術館努力的目標。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致力於典藏、修復及推廣重要的攝影作品,厚植臺灣攝影資產與文化,讓大家皆能欣賞不同時代下所創作的經典影像。希望藉此機會讓大眾更瞭解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典藏,創造更多推廣和活用攝影藝術的可能性。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Facebook:www.facebook.com/NCPITaiwan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ncpi_taiwan/
2021-01-28。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官網率先登場 四檔「日治時期寫真帖」線上展先睹風采
臺灣攝影最早可追朔至19世紀,至今已有150餘年歷史。全國首座國家級攝影及影像藝術機構「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臺北館」即將啟動試營運,為了方便民眾查詢館方最新消息,官方網站於1月28日率先登場。
文化部自2015年開始推動「國家攝影資產搶救及建置攝影文化中心計畫」,「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臺北館」現委由國立臺灣美術館緊鑼密鼓的籌備中,在開館試營運前,官方網站優先上線,將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寶貴的典藏攝影資產先與大眾分享。首波推出的4檔日治時期寫真帖線上展,分別從「防疫實況紀錄」、「老師們的夏令營」、「師範學生的青春身影」、「日本時代的軍事活動與生活」四個面向,讓大家經由老照片及策展人的精采詮釋,進入20世紀早期的臺灣時代場景之中。
國美館梁永斐館長表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近年來搶救了眾多珍貴的臺灣攝影資產,這些藏品蘊藏著豐富的歷史線索、文化記憶及生活故事,需要持續集結眾力來進行研究、整理及詮釋。如「寫真帖」是一種以實體照⽚黏製或印刷製成的相簿,國美館此次特別與沈佳姍、鄭麗玲、簡宏逸、曾令毅四位不同領域的臺灣史研究學者合作,他們從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諸多的藏品中選出8本日治時期的寫真帖,不僅投注心力來考據老照片的影像內容,更用一種「說故事」的方式,讓寫真帖照片化為生動的線上展覽,讓大家能透過影像窺見臺灣當時的社會型態及生活樣貌。梁永斐館長強調,國美館將持續活用網際網路資源來呈現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藏品,讓大眾透過攝影來一覽臺灣文化變遷風貌及精采的影像藝術創意。
線上展1 防疫世紀—從《大正八年臺北廳下虎列拉流行概況》看臺灣百年防疫足跡
線上展2 日本時代老師們的夏令營–兒玉澤藏寫真帖1930
1930年夏天,一群來自日本各地小學校2百多名教師,參加在臺灣舉行的「全國夏期大學」暑期進修活動。兒玉澤藏為參訪教師之一,他的相簿紀錄從日本搭船到基隆、在臺北的現地講學及市區見學及全臺各地視察活動,直至回到日本的半個多月旅行,授課行程中安排在臺北醫學專門學校(今臺灣大學醫學院),學習臺灣的動植物、歷史、產業、政治,後又參訪臺中師範學校(今臺中教育大學)。視察行程中走訪現代化建築如臺灣總督府(今總統府),城市設施如新公園內博物館(今臺灣博物館)、臺北植物園以及臺北車站等交通設施。臺灣特色的龍山寺也排入行程,在當時有臺灣最美的傳統建築美譽,臺南孔廟則是有全臺首學之稱。探訪原住民聚落,參訪了桃園角板山及南投日月潭邵族的杵歌表演等,也記錄在珍藏的照片中。(展覽由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鄭麗玲教授策展)
線上展3 青春的身影:1920年代師範學生成長相簿
1920年代,臺灣在日本統治下已超過二十年,在這個風起雲湧的時代,就讀臺北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和臺北市立大學)的師範生,畢業後成為社會的領導階層,戰後則成為支撐臺灣初等教育的中堅人物,除了教育家,也培育出美術家、音樂家、文學家。他們年輕時在全體住宿制的師範學校裡,經歷過了什麼樣的青春歲月?透過一本臺灣學生的典藏相簿,呈現出在學期間個人與團體的紀念照片、教師離職送別照、軍事教練照及赴日本修學旅行照片等,可以看到相片中的人物從青澀到成熟的成長過程,以及師範學校學生豐富的學生生活。(展覽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簡宏逸策展)
線上展4 從影像窺探臺灣日本時代軍事史:日本駐臺部隊的軍事活動與生活
以日本殖民軍政發展史切入,放眼戰爭對臺灣社會整體的影響,本展精選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的5冊寫真帖:《臺灣守備隊》、《大正三年討伐紀念寫真帖》、《步兵第一聯隊寫真帖》、《上山臺灣總督高雄州奧蕃社視察狀況寫真》、《花蓮分屯海鼠山分遣隊-西末吉寫真帖》,透過日本時期官方影像史料,輔佐歷史書寫文字,宏觀架構出日本在臺灣軍事編制演變的圖像,探討日本駐臺部隊由內而外、由守轉攻的軍備編制變遷,瞭解過去日本軍事部隊在臺灣活動的軌跡。(展覽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曾令毅策展)
更多最新消息,請持續鎖定國家攝影中心官方網 https://ncpi.ntmofa.gov.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