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4日 星期一

第十二屆台灣景觀大獎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

台灣景觀大獎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322 17:21:34)  由中華民國景觀學會舉辦的第十二屆台灣景觀大獎,今(22)日在台北頒獎,嘉義市長黃敏惠率市府團隊北上領取包括2件最高榮譽「傑出獎」在內的6項大獎!得獎類別涵蓋環境規劃、公園綠地、社區營造及溝通傳播等,展現嘉義市推動宜居及永續城市的豐碩成果。市長黃敏惠領取獎項並分享,嘉義市好還要更好,市府正積極推動十大旗艦計畫,要打造一座「以人為本」的「涼適、活力、新木都」,讓城市再造、升級,向更宜居的城市大步邁進。

黃敏惠市長表示,嘉義市不大,但很有想法,在2011年舉辦台灣設計展後,將設計思維融入城市治理,持續深化木都的特質。面對極端氣候,嘉義市朝向永續發展,以打造「涼適、活力、新木都」為願景,打造嘉義市不只是「好看」,更是「好待、好行、好玩的城市」,也是一座「以人為本」的城市,真正的吸引人、留住人、感動人。台灣景觀大獎是設計界的指標,嘉義市連續5年獲獎,展現優異城市規劃與景觀營造專業能力,感謝中華民國景觀學會肯定和鼓勵,持續給予嘉義市進步的力量。

黃敏惠市長也分享,嘉義市幅員不大,但是「頭前有美術館照路、後有阿里山看顧」,在市府跨局處合作突顯再造小城風格與魅力。近年來,小城發光,過去遊客可能是「路過嘉義市」,但現在早已轉變為「直奔嘉義市」,把嘉義市作為旅行的目的地,嘉義市現在每到假日就熱鬧滾滾,營利事業銷售額更是連年創下新高,113年更突破3000億大關,感謝市府團隊起風、市民風行草偃,帶動城市不斷升級。

「嘉義市是本次獎項最大贏家」,第十二屆台灣景觀大獎評審、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名譽理事長郭瓊瑩強調,嘉義市是得獎最多的縣市,並盛讚黃敏惠市長稱職扮演總指揮官角色,在激烈的城市競爭下,黃敏惠市長整合在地產官學力量,以多項計畫為城市形塑獨特風貌,今日獲獎,正是對多年來努力成果的肯定。近年來越來越多人旅遊直奔嘉義市而去,就證明城市不必大,只要有自己的文化和自信心,加上對的作為,就能成為獨一無二的典範,值得其它縣市觀摩學習。

今年台灣景觀大獎最高榮譽「傑出獎」僅有3件獲獎,嘉義市政府就囊括其中2件,分別是「西區大發展整體策略規劃案」榮獲環境規劃類「傑出獎」;「嘉有木屋」榮獲規劃類「傑出獎」,顯示市府在都市發展的前瞻性與執行力備受專業肯定。

都市發展處許懷群處長感恩表示,本次獲得「雙傑出」最高榮譽,這是對嘉義市城市發展方向的極大肯定!這項榮耀屬於所有市民,也強調景觀不只是點綴,而是讓人願意走進城市、留在城市的重要關鍵。嘉義市透過空間改造與創意行銷,讓這座小城擁有無限可能。市府將持續以「以人為本、永續發展」的理念,推動更具前瞻性的都市規劃,讓嘉義成為最適合生活與探索的城市。

另外,嘉義市不僅在空間規劃上表現卓越,文化行銷與景觀溝通的創意推廣也屢獲佳績,本次在溝通傳播類中奪下一優質、一佳作。「嘉義美物圖鑑」榮獲溝通傳播類「優質獎」;「+1+1+1=嘉義式Formula Chiayi」榮獲溝通傳播類「佳作獎」。此外,嘉義市在人本空間營造與歷史文化保存上也獲得高度肯定,「嘉義市穿城之水-道將圳水岸公園」榮獲公園綠地/公共開放空間類「佳作獎」;「嘉義市東門派出所文化基地-東門町1923」榮獲社區營造/創生發展類「佳作獎」。


第十二屆台灣景觀大獎 嘉市府再造城市新風貌橫掃6項大獎 成最大贏家!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322 16:34:52)  新竹香山濕地及客雅溪棲息地是竹市重要的野生物種保育區,為改善區域內的生物棲地與生態廊道,提供更優質的棲息環境,新竹市政府日前參與「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並提出「香山濕地蟹居棲地水環境改善計畫」與「客雅溪頂南圳及客雅山段棲地改善計畫」,雙雙獲得「2024 第十二屆台灣景觀大獎—環境規劃類優質獎」,並於今(22)日正式受頒此項殊榮,彰顯竹市在永續發展與環境友善領域的積極作為,為未來的生態復育奠定更穩固的基礎。

代理市長邱臣遠表示,新竹市的生態瑰寶「香山濕地」是國家級重要保育場域,每年吸引約 50 萬人次遊客前來參訪。市府團隊積極向經濟部水利署爭取經費補助,成功推動獲得台灣景觀大獎的兩項水環境改善計畫,專注於濕地及聚落水域的生態景觀營造與規劃,其中,包含濕地保育目標物種的保育計畫,以及恢復城市河川生命力的生態復育工程。未來,市府將結合北台灣唯一的海洋保育教育中心——香山濕地海洋保育教育中心,打造生態旅遊、環境教育與都市自然河川復育的典範,提供遊客更優質且多元的服務場域。

產發處說明,「香山濕地蟹居棲地水環境改善計畫」的用地是台灣旱招潮蟹的重要棲息地,同時也是香山濕地極具價值的自然環境教育場域。該計畫已獲經濟部水利署補助,現階段正進行施工,預計今年 12 月完工啟用。未來,這片復育區將與賞蟹步道前的香山濕地海洋保育教育中心相結合,為遊客帶來嶄新的生態觀察體驗。市府也將搭配海洋與濕地環境教育課程,邀請周邊產業及社區共同參與,在地生態遊程的推動,讓香山濕地不僅成為新竹市各級學校的重要環境教育場域,也進一步帶動香山地區的經濟發展。

產發處指出,「客雅溪頂南圳及客雅溪山段棲地改善計畫」旨在整合河川治理、污水處理與生態保育,透過打開護岸、串聯綠帶、柔化水陸邊界,使河川與公園生態系統相互連結,營造多樣棲地。工程運用自然材料與生態工法,強化抗沖蝕河岸、提升自然淨化功能,同時優化沿岸綠帶,打造兼具治水、淨水與親水功能的優質水岸空間,依循與水共生、共存、共榮願景,規劃改善橫跨新竹市核心區域的客雅溪流域及周邊聚落環境,達到人與生物親水共享的河川。

產發處補充,此次新竹市在「2024 第十二屆台灣景觀大獎」中榮獲環境規劃類優質獎,不僅肯定市府在生態保育與水環境改善的努力,也展現竹市推動永續發展的決心。未來,市府將持續推動濕地與河川生態復育,優化生態廊道,並結合在地社區與教育資源,深化環境教育與生態旅遊發展,確保自然資源得以永續傳承,打造人與自然共生的宜居城市。


「2024 第十二屆台灣景觀大獎—環境規劃類優質獎」產發處生態保育科長陳岫女、華廷國際設計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協理袁慶山受獎


「2024 第十二屆台灣景觀大獎—環境規劃類優質獎」產發處生態保育科長陳岫女、華廷國際設計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協理袁慶山受獎


「2024 第十二屆台灣景觀大獎—環境規劃類優質獎」產發處生態保育科長陳岫女、華廷國際設計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協理袁慶山受獎


客雅溪頂南圳新興橋到重新橋段現況為三面光水泥鋪面


新興橋到重新橋段規劃改造河川水域成為生物廊道及市民親水環境


推動生態水岸再進化! 中市5項水環境改善勇奪台灣景觀大獎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於今(22)日舉辦「2024第十二屆台灣景觀大獎頒獎典禮」,台中市政府水利局憑藉卓越的水環境改善成果,一舉奪得五項大獎。
  

其中,「葫蘆墩圳水環境改善工程」榮獲環境規劃類優質獎,「溡空惠流.見水之湳—台中市惠來溪上游水環境營造」、「都市湧泉.水文化生活博物館/大智排水水環境改善營造」、「柳川水環境改善整體計畫」榮獲環境規劃類佳作,「台中市軟埤仔溪水環境改善工程」則榮獲設施環境類佳作,展現水利局致力於打造兼具生態保育、休憩與防洪功能的水域綠帶,讓市民享受更優質的親水生活。

水利局表示,葫蘆墩圳為台灣中部歷史悠久的灌溉水圳之一,早年因應停車需求而加蓋成暗渠,隨著環保意識與都市綠活概念的興起,水利局推動水圳復甦工程,在確保灌溉與防洪功能的前提下,逐步恢復水圳的開放空間。目前已完成第一期(三豐路至三民路)開蓋計畫,並規劃第二期(三豐路至博愛街)工程,透過雙孔廊道與口琴橋等歷史意象設計,讓市民重新認識葫蘆墩圳的歷史演變。

為響應2050淨零排放目標,工程採用低碳工法與透水鋪面,提升資源永續利用,並持續優化水環境,打造兼具歷史價值、生態教育與都市休憩功能的水岸空間。

此外,惠來溪上游的河南路二段河段屬於較為自然的河道,水利局以惠來遺址文化為設計核心,融合石器文化元素,保留原生樹木,並運用河南路側7米綠帶串聯滯洪池與水域環境,結合S型穿梭步道及多層次的草、木、石、光等開放空間,營造生態友善且具文化韻味的水域綠廊。

水利局指出,大智排水水環境改善工程著重於生態與防洪並重,透過植栽生態設計改善河岸環境,保留原有生態,並增強都市防洪韌性。在確保水防安全的前提下,減少過度結構化的堤防設計,並新建親水休憩設施、近水平台及休閒步道,透過縫合與結合手法提升河川整治層次,創造更融合地方特色的水岸環境。

水利局提到,柳川排水做為旱溪的支流,流經台中市人口密集的核心區域,長期受都市發展影響,水環境品質亟待提升。水利局透過水質淨化及環境景觀營造,復甦柳川生態系統,提升居民生活品質。

此次計畫延續柳川第一、二期的成功經驗,進一步推動中華柳橋至大誠柳橋區段的水環境提升,透過綠化工程與生態友善設計,強化柳川做為都市藍帶的重要角色,打造台中都會區的市民生態河川。

水利局進一步指出,軟埤仔溪除了是豐原地區重要的灌溉水源外,更承載著豐厚的水文化歷史。水利局與中央單位多次協商,並廣泛蒐集地方民眾意見,不僅克服水源調配挑戰,還同步打造生態護岸、近自然蜿蜒河道、污水截流淨化處理及人行步道縫合等工程,使軟埤仔溪恢復清澈水流,成為豐原地區的新亮點。

水利局強調,未來將持續推動水環境改善計畫,整合歷史、文化、生態與都市景觀,創造更具永續價值的水域空間,讓台中市成為人水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
 






「巴克禮紀念公園入口環境意象整合計畫」榮獲台灣景觀大獎肯定 文化局致力提升城市美學與人文底蘊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324 10:58:06)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與北區區公所於今年「第十二屆台灣景觀大獎」中,憑藉著「巴克禮紀念公園入口意象環境整合計畫」、「鎮北坊歷史街道整合計畫」兩案榮獲佳作獎,也延續去年獲獎的「新美街米街歷史街區改造計畫」傑出獎、「新化老街西側街屋立面景觀改造計畫」佳作獎的兩項卓越成績,再次彰顯了市府團隊在城市歷史和文化景觀營造方面的出色能力,獲得專業學術和社會各界的肯定。

巴克禮紀念公園作為「仁東藝文廊道」的重要起點,為紀念對臺南貢獻卓著的英籍牧師巴克禮而命名。為迎接公園命名20週年,並呼應市民對優質公共空間的期盼,文化局攜手工務局、交通局共同推動「巴克禮紀念公園入口意象及景觀環境改造統包工程」,投入經費1190萬元,旨在改善原入口意象辨識度不足及既有設施老舊等問題,並藉由公共藝術的設置,強化公園的歷史人文特色與作為藝文廊道入口的意象。

文化局表示,本次計畫不僅著重於視覺景觀的提升,更考量到市民的使用需求,同步更新了眺望木平台、公車候車亭,並新設公車停靠彎及YouBike站點,完善了公園周邊的都市空間機能與人行環境。整體設計以微型改造、減量設計為原則,力求在降低對自然環境干擾的前提下,突顯巴克禮紀念公園的自然風貌與人文價值,進一步落實「仁東藝文廊道」的政策目標,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此次「巴克禮紀念公園入口環境意象整合計畫」榮獲台灣景觀大獎,是對市府在推動城市景觀改造與藝文發展上努力的肯定。未來,市府將持續為臺南市民打造更多兼具美感與實用性的公共空間,提升城市的文化魅力與生活品質。


「巴克禮紀念公園入口環境意象整合計畫」榮獲台灣景觀大獎肯定


「巴克禮紀念公園入口環境意象整合計畫」榮獲台灣景觀大獎肯定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324 09:40:35)  2024第十二屆台灣景觀大獎於今(22)日在花博公園流行館舉行頒獎典禮,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首次參賽榮獲3件優質獎及1件佳作獎,分署長張岱率同仁及得獎廠商代表參與典禮,獲獎作品為風景遊憩類優質獎「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水山線環狀步道新設工程」與佳作獎「縣定古蹟阿里山貴賓館整修工程」、設施環境類優質獎「特富野古道設施改善工程」與「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木蘭園排水工程」。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水山線環狀步道新設工程」係為建立遊樂區內新亮點,嘉義分署特別以森林療癒為主題整建此路線,保護沿線特色植被、樹木根系及生物棲地,運用手作步道、降低生態干擾方式打造-水山療癒步道,串聯祝山林道、水山巨木與森林鐵道,形成一富含自然地景、歷史足跡、人文懷舊的環狀步道系統。

「特富野古道設施改善工程」係將既有13座橋樑進行全面整修,除保障遊客使用安全外,設計注重圍繞在步道、自然景觀與生態保護的和諧共生,希望行走在步道時能欣賞山林景色,使人與自然之間建立深層連結,並形塑出獨特林業鐵道之景觀特色,該古道也為山海圳國家綠道(MSTW)自台江延伸至玉山主峰,長177公里之鄒族原民風的重點路段。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木蘭園排水工程」係嘉義分署為改善遊樂區內木蘭園周邊區域導排水機制,完善保全原有木棧道及步道,並遵循生態友善機制,結合原有林木與當地塊石,打造人文休閒與環境保育並行之嶄新步道系統;加上基地新設的圓弧形3階淨水池,做為淨水滯洪之功用,亦可供民眾休憩遊覽。

「縣定古蹟阿里山貴賓館整修工程」除了參照日治時期原始建築圖說,將屋面、煙囪、內外牆面、木地板依原貌整修外,因應未來作為展示及空間活化再利用等用途,導入除濕、保暖空調設備,讓遊客有較舒適的體驗;也設置多媒體互動導覽設備,利用360度旋轉鏡頭即時觀看屋架內棟札、幣串、垂木及透氣窗等,使遊客更了解貴賓館歷史及建築特色。

張岱強調「永續森林經營,維護生態保育」是林業保育署行政的宗旨,藉由工程手法修復受傷的大地是最後萬不得已的措施,未來嘉義分署持續以自然復育為主體護衛山林,並輔以生態友善機制檢核工程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以達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使命。


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4項工程榮獲第12屆台灣景觀大獎殊榮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水山線環狀步道新設工程-步道內療癒空間「森天觀影」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木蘭園排水工程全景


特富野古道設施改善工程-6號橋全景


縣定古蹟阿里山貴賓館整修工程全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