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2-20
公園處表示,中山北路一段至三段放眼望去行道樹為樟樹和楓香,屬臺灣原生樹種,其濃密的枝葉對於阻隔噪音、抵抗空氣汙染及蔽蔭有絕佳效果,皆適合做為行道樹種植。樟樹四季常綠,樹皮塊狀為其特色,容易辨識;楓香為落葉性喬木,耐乾旱抗寒根系穩固,且溫差大時葉片會呈現黃、紅色,是著名的景觀植物。
公園處園藝工程隊胡鴻威隊長表示,中央分隔島栽植樟樹為常綠喬木,人行道栽植楓香為落葉樹種,兩者樹形優美皆適合大街廓的行道樹使用,除了能營造櫛比鱗次的林蔭大道景觀。近日漸入二月低溫氣溫,讓楓香葉子內葉綠素順利轉換黃、橘、紅色,為綠廊增添橘紅虎年氣息,民眾漫步或乘坐交通運輸時亦可抬頭仰天望去,搭配綠廊色彩變換,風微微輕拂枝葉伴隨光影交織,映襯著虎冬的藍天白雲,徜徉於城市綠蔭廊道內,體驗喧嘩城市中的小確幸。
公園處永續維護管理街道綠環境,未來將會持續投入更多心力,使都市綠廊永續並融入有記憶的街道環境,讓競競業業忙碌生活的市民能夠停下腳步,暫時遠離喧囂,發現都市生活中的美好時光。
一條有故事的道路 中山北路今昔兩樣情
110-05-02
你對中山北路的記憶是什麼?沿著筆直的樟樹大道,橫跨中正、中山、士林3大行政區,途經花博公園、四號廣場、撫順公園及逸仙公園等公園廣場,綠蔭街道綿延,當我們踩著前人足跡,欣賞隨處留下的歷史痕跡,細嚼品嚐美麗的過往,用心體會蘊藏在巷弄間的人文內涵與美食小吃,心裡暗暗讚嘆:這就是「中山北路」。
日據時期,日本政府在圓山設置台灣神社,當時為方便日本皇族及特使參拜,而闢建了「敕使街道」,該道路自臺北市樺山町(今行政院一帶)起至明治橋(原中山橋)止,為現今臺北市中山北路一段至三段,原道路寬度僅15公尺,1934年拓寬為40公尺的五線大道,並於1940年完工。國民政府來台後,「敕使街道」改名為「中山北路」,「明治橋」改為「中山橋」,以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
現中山北路一段東側之「條通商圈」,在當時係日本人規劃的日本公務員宿舍區,仿效京都的棋盤式街道,有一到九條通的巷道,現巷道名稱已改,但仍有人習慣以「條通」稱呼當地巷道。日本戰敗後當地進駐許多酒吧跟卡拉OK,也曾出現風月場所,如今已搖身成為美食天堂,獨特的異國風情,成為日本觀光客及饕客必去之處。
國民政府來台後,中山北路成為先總統蔣公上下班必經之路,在國安考量下,沿路全面種植綠樹,便於安全人員隱蔽,保護元首安全,另實施交通管制,全線禁止設置天橋,並由地下道取代,這也是為何中山北路幾乎每個路口都有地下道的緣故。
戰後,台灣神社拆除後,改建成為具中國北方宮殿式建築的圓山大飯店,用以接待外賓,當時中山北路兩旁建築物樓層有高度限制,讓來訪外賓行經中山北路時,看見我國整齊有序的市容街景,因此又稱「外交大道」。
1950年韓戰爆發後,美軍在中山北路三段,現今的花博公園(美術園區)成立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進駐大量的美國官兵,其眷屬多居住於陽明山或天母;而越戰期間,中山北路更成為美軍的度假天堂,許多美式風格的PUB崛起,「洋」行興起,例如晴光市場有舶來品店、敦煌書局引進外文書。
現今位於老爺大酒店斜對面的光點臺北,原是美國駐臺北領事館,自1997年被指定為第三級古蹟後(現為市定古蹟),於2002年以公辦民營方式重新經營,圍牆內茂密大樹圍繞著白色二層式洋樓,除有小型電影院外,也經營洋食、咖啡廳,整棟洋房及庭院在燈光的點綴下,顯得美侖美奐。
中山北路也是著名的婚紗街,知名藝人紛紛進駐成立婚紗工作室,搶攻市場,精緻的新娘櫉窗及璀燦華美的禮服,讓人目不暇給,吸引不少新人前往造訪,充滿異國情調的中山北路,其地位曾取代當時愛國東路的婚紗街,創造一個興盛時期。
如今中山北路商圈形態改變,大樓高築、國際精品及五星級飯店紛紛入駐,巷弄老宅亦隨之轉型,美食店林立,少數僅存的婚紗店點綴其間。
中山北路隨著時代巨輪的轉動,產業更迭,但無論多少年華流轉,依舊保有大氣及風雅,轉身回顧這條與歷史共榮的輝煌的大道,中山北路儼然是臺北市最具故事性的道路。
備註:本文舊照片引用自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 ( 網址:https://tm.ncl.edu.tw/ )及國家文化資料庫 ( 網址:http://newnrch.digital.ntu.edu.tw/nrch/ )。
110-05-02
你對中山北路的記憶是什麼?沿著筆直的樟樹大道,橫跨中正、中山、士林3大行政區,途經花博公園、四號廣場、撫順公園及逸仙公園等公園廣場,綠蔭街道綿延,當我們踩著前人足跡,欣賞隨處留下的歷史痕跡,細嚼品嚐美麗的過往,用心體會蘊藏在巷弄間的人文內涵與美食小吃,心裡暗暗讚嘆:這就是「中山北路」。
日據時期,日本政府在圓山設置台灣神社,當時為方便日本皇族及特使參拜,而闢建了「敕使街道」,該道路自臺北市樺山町(今行政院一帶)起至明治橋(原中山橋)止,為現今臺北市中山北路一段至三段,原道路寬度僅15公尺,1934年拓寬為40公尺的五線大道,並於1940年完工。國民政府來台後,「敕使街道」改名為「中山北路」,「明治橋」改為「中山橋」,以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
現中山北路一段東側之「條通商圈」,在當時係日本人規劃的日本公務員宿舍區,仿效京都的棋盤式街道,有一到九條通的巷道,現巷道名稱已改,但仍有人習慣以「條通」稱呼當地巷道。日本戰敗後當地進駐許多酒吧跟卡拉OK,也曾出現風月場所,如今已搖身成為美食天堂,獨特的異國風情,成為日本觀光客及饕客必去之處。
國民政府來台後,中山北路成為先總統蔣公上下班必經之路,在國安考量下,沿路全面種植綠樹,便於安全人員隱蔽,保護元首安全,另實施交通管制,全線禁止設置天橋,並由地下道取代,這也是為何中山北路幾乎每個路口都有地下道的緣故。
戰後,台灣神社拆除後,改建成為具中國北方宮殿式建築的圓山大飯店,用以接待外賓,當時中山北路兩旁建築物樓層有高度限制,讓來訪外賓行經中山北路時,看見我國整齊有序的市容街景,因此又稱「外交大道」。
1950年韓戰爆發後,美軍在中山北路三段,現今的花博公園(美術園區)成立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進駐大量的美國官兵,其眷屬多居住於陽明山或天母;而越戰期間,中山北路更成為美軍的度假天堂,許多美式風格的PUB崛起,「洋」行興起,例如晴光市場有舶來品店、敦煌書局引進外文書。
現今位於老爺大酒店斜對面的光點臺北,原是美國駐臺北領事館,自1997年被指定為第三級古蹟後(現為市定古蹟),於2002年以公辦民營方式重新經營,圍牆內茂密大樹圍繞著白色二層式洋樓,除有小型電影院外,也經營洋食、咖啡廳,整棟洋房及庭院在燈光的點綴下,顯得美侖美奐。
中山北路也是著名的婚紗街,知名藝人紛紛進駐成立婚紗工作室,搶攻市場,精緻的新娘櫉窗及璀燦華美的禮服,讓人目不暇給,吸引不少新人前往造訪,充滿異國情調的中山北路,其地位曾取代當時愛國東路的婚紗街,創造一個興盛時期。
如今中山北路商圈形態改變,大樓高築、國際精品及五星級飯店紛紛入駐,巷弄老宅亦隨之轉型,美食店林立,少數僅存的婚紗店點綴其間。
中山北路隨著時代巨輪的轉動,產業更迭,但無論多少年華流轉,依舊保有大氣及風雅,轉身回顧這條與歷史共榮的輝煌的大道,中山北路儼然是臺北市最具故事性的道路。
備註:本文舊照片引用自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 ( 網址:https://tm.ncl.edu.tw/ )及國家文化資料庫 ( 網址:http://newnrch.digital.ntu.edu.tw/nrch/ )。
107-01-31。漫步全台最老行道樹街道 中山北路思古幽情
由 Wpcpey - 自己的作品, CC BY 4.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89252527
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