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 星期一

【文化部】第一屆百大文化基地獲選名單 110

 

LOCALCULTURETW【文化部】第一屆百大文化基地徵選活動



首屆百大文化基地名單出爐 文化百點織就風土百味


第一屆百大文化基地獲選名單 PDF


第一屆百大文化基地

【臺北市】  【新北市】  【桃園市】  【臺中市】  【臺南市】  【高雄市】

【基隆市】  【宜蘭縣】  【新竹市】  【新竹縣】  【苗栗縣】

【彰化縣】  【南投縣】  【雲林縣】  【嘉義市】  【嘉義縣】  【屏東縣】

【臺東縣】  【花蓮縣】  【澎湖縣】  【金門縣】  【連江縣】


001【臺北市】文化基地〔日星鑄字行

002【臺北市】文化基地〔北投文物館

003【臺北市】文化基地〔牯嶺街小劇場

004【臺北市】文化基地〔紀州庵文學森林

005【臺北市】文化基地〔郭怡美書店

006【臺北市】文化基地〔渭水驛站

007【臺北市】文化基地〔萬座曉劇場


008【新北市】文化基地甘樂文創合習聚落

009【新北市】文化基地李梅樹紀念館

010【新北市】文化基地朱銘美術館

011【新北市】文化基地板橋放送

012【新北市】文化基地猴硐礦工文史館

013【新北市】文化基地雲門劇場

014【新北市】文化基地〔中和緬甸街區〕

015【新北市】文化基地〔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


016【基隆】文化基地見書店

017【基隆】文化基地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018【宜蘭縣】文化基地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

019【宜蘭縣】文化基地藝驛頭城文化基地

020【宜蘭縣】文化基地白米木屐村

021【宜蘭縣】文化基地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

022【宜蘭縣】文化基地來宜蘭迺菜市場

https://morningmarketyilan.com/


023【桃園】文化基地

024【桃園】文化基地

025【桃園】文化基地


026【新竹】文化基地

027【新竹】文化基地

028【新竹】文化基地

029【新竹】文化基地


030【新竹縣】文化基地

031【新竹縣】文化基地

032【新竹縣】文化基地

033【新竹縣】文化基地

034【新竹縣】文化基地


035【苗栗縣】文化基地

036【苗栗縣】文化基地

037【苗栗縣】文化基地

038【苗栗縣】文化基地

039【苗栗縣】文化基地


040【臺中市】文化基地

041【臺中市】文化基地

042【臺中市】文化基地

043【臺中市】文化基地

044【臺中市】文化基地

045【臺中市】文化基地


046【彰化縣】文化基地

047【彰化縣】文化基地

048【彰化縣】文化基地

049【彰化縣】文化基地

050【彰化縣】文化基地


051【南投縣】文化基地

052【南投縣】文化基地

053【南投縣】文化基地

054【南投縣】文化基地

055【南投縣】文化基地

056【南投縣】文化基地


057【雲林縣】文化基地

058【雲林縣】文化基地

059【雲林縣】文化基地

060【雲林縣】文化基地

061【雲林縣】文化基地


062【嘉義縣】文化基地

063【嘉義縣】文化基地

064【嘉義縣】文化基地

065【嘉義縣】文化基地

066【嘉義縣】文化基地

067【嘉義縣】文化基地


068【嘉義市】文化基地

069【嘉義市】文化基地

070【嘉義市】文化基地


071【臺南市】文化基地

072【臺南市】文化基地

073【臺南市】文化基地

074【臺南市】文化基地

075【臺南市】文化基地

076【臺南市】文化基地

077【臺南市】文化基地

078【臺南市】文化基地


079【高雄市】文化基地

080【高雄市】文化基地

081【高雄市】文化基地

082【高雄市】文化基地

083【高雄市】文化基地


084【屏東縣】文化基地

085【屏東縣】文化基地

086【屏東縣】文化基地

087【屏東縣】文化基地

088【屏東縣】文化基地


089【花蓮縣】文化基地

090【花蓮縣】文化基地

091【花蓮縣】文化基地

092【花蓮縣】文化基地

093【花蓮縣】文化基地


094【臺東縣】文化基地

095【臺東縣】文化基地

096【臺東縣】文化基地

097【臺東縣】文化基地

098【臺東縣】文化基地

099【臺東縣】文化基地

100【臺東縣】文化基地

101【臺東縣】文化基地


102【澎湖縣】文化基地

103【澎湖縣】文化基地

104【澎湖縣】文化基地

105【澎湖縣】文化基地

106【澎湖縣】文化基地


107【連江縣】文化基地

108【連江縣】文化基地


109【金門縣】文化基地

110【金門縣】文化基地


文化部「文化百點-織就風土百味:臺灣百大文化基地」報告

 

文化百點—織就風土百味:臺灣百大文化基地〔院會議案〕

https://www.ey.gov.tw/Page/448DE008087A1971/e31b7184-6fc9-4064-8901-e82d18941911


卓揆:發揮「臺灣百大文化基地」特色 打造「日日都是文化日,人人都是文化人,處處都有文化點」環境

https://www.ey.gov.tw/Page/9277F759E41CCD91/319e1f7b-998e-4dff-8a01-72f1f04c0da9



百大文化基地攜手中央、地方及民間 盼成為大眾走近臺灣的靈魂座標 | 中央社訊息平台




【文化部】第一屆百大文化基地徵選活動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503 16:34:00)  文化部今(3)日於華山文創園區西一、二館舉辦第一屆百大文化基地發表會,文化部長李遠、環境部長彭啓明、評審團召集人柴松林與評審委員、各部會及地方文化局處代表等出席。

除頒發110處基地獲選證明外,來自全國各地73個獲選基地,也將連續兩天(5/3-4)在華山大草原以「開箱文化百頁」市集,帶來各具特色的文化體驗及特色飲食,從山區到海線、客庄到部落、都市到鄉村,一次開箱點亮臺灣的文化百點。

文化部長李遠說,希望從百大文化基地開始,讓大家看見「文化就在生活裡」。


第一屆百大文化基地共有110個基地獲選,今(3)日於華山文創園區舉辦授證及開箱活動,攜手共同實現「日日都是文化日、人人都是文化人」理想。

文化部長李遠說,百大文化基地計畫從去年父親節萌起想法,一直走到今年母親節,終於開箱發表,過程雖然很緩慢,「因為我不想草率」。

徵選過程從自行報名、縣市或部會推薦,總共吸引了1000個單位報名,最後選出110個基地,李遠形容,「這應該是個很不會做官的做法,因為會得罪許多未獲選的單位,但是我想對的事情就是要做」。

李遠說,在選擇評審的時候,就特別謹慎邀請各領域代表,評審委員會組成後,文化部更秉持「不要干預」的原則。

李遠特別感謝曾當選「1990年代臺灣最有影響力的人」柴松林擔任召集人角色,也代表著臺灣文化是不分老、中、青大家一起做的。而他作為文化部長,他也非常清楚自己的角色,文化就是一棒一棒接力的工作。

李遠特別提到他上任第一場活動是出席環境部「全國菸蒂不落地」記者會,從那刻起,他就更體會到文化部應該攜手各部會,繼承蔣渭水在100年前推行的「臺灣新文化運動」,很高興此次的百大文化基地籌備階段,各部會都指派代表出席會議,並承諾將共同投入資源,今天更看見彭啓明率先提出「新文化環保運動」。


百大文化基地類型多元,包含文創聚落與工藝、藝文展演、獨立書店、地方文化館、社區營造、古蹟聚落及影視基地等7大類,文化部長李遠(前左)及評審團召集人柴松林(前右)交流各區域獲選基地亮點。

「看一場電影是文化、不丟菸蒂是文化、廁所很乾淨也是文化、聽一首音樂是文化、走出門在捷運中看一本書也是文化,文化就在我們生活裡面」。李遠說,百大文化基地最重要的理想就是希望臺灣人真的有一個新的文化生活,看見今天百大文化基地共同出席受證及發表會,「我覺得很驕傲」。

臺灣走到今天,在文化上已經成為一個非常進步的文明社會,大家都很懂得怎麼樣愛護自己的環境、愛護這個國家,實現一個完整的公民社會,這就是我們大家所努力、所想要的。

今天特地出席支持的環境部長彭啓明說,他今天一定要出席的原因除了從進入內閣以後,座位總是在李遠旁邊,而他從小就是李遠的粉絲,也因為兩人都從民間進入政府工作的身份,所以他上任第1場活動就邀請到李遠出席,從那場活動開始,也讓他下定決心推動「新環保文化運動」。

彭啓明說,環保必須「從文化做起」,所以過去這一年環境部一直思考以「感動人心」的方法推動政策,「如果沒有文化、沒有心,再多的法規都沒有用」。


文化部今(3)日舉辦第一屆百大文化基地發表會,由文化部長李遠(左7)、環境部長彭啓明(右6)頒發基地獲選證明。圖為連金澎「鯤洋跳島」的獲選基地代表共同合影。

彭啓明也大讚百大文化基地是歷年來最好的政策,環境部未來也一定會作為所有文化基地的最強後盾,除了整合260幾個環境教育設施場域、33萬個環保志工資源,一起投入文化基地串連,環境部也會積極與文化部合作,「將兩邊場域的人潮倒給對方」,一起從心、從文化開始,讓臺灣更乾淨、更美麗、更有文化。

文化部指出,百大文化基地類型多元,包含文創聚落與工藝、藝文展演、獨立書店、地方文化館、社區營造、古蹟聚落及影視基地等7大類。

遍布全國的文化基地,參考所處地理環境、生態及文化歷史等,分為北北基宜的「淡蘭新都」、桃竹竹苗「浪漫智城」、中彰投雲「濁水沃土」、嘉嘉南高屏「南國創域」、花東「黑潮原鄉」及連金澎「鯤洋跳島」等6大區。


文化部長李遠(右2)及環境部長彭啓明(右1)開箱文化百頁市集,並邀請民眾今明(3、4)日前來細細品味6大區域主題特色。

不論是由退休老礦工自力發起保留礦業文化的文史據點、為重新喚起並維繫鹽業文化而重建的產業基地,或是在劇烈天災之後攜手族人重新打造家園與復振族群文化的協會,每個基地豐碩纍纍的文化果實,都有一個促使種子萌發的重要過去。

文化部表示,第一屆百大文化基地只是起點,期盼透過持續發掘的過程,由點至線再到面,豐富臺灣原生文化能量、形塑臺灣文化主體性。

文化部說明,百大文化基地一屆為期兩年,未來兩年(114-115年),文化部除投入自身資源外,亦將邀集各部會共同合作、整合資源。

同時,將攜手各百大基地與縣市政府,串聯不同的文化基地、地方文化場館及其他亦具潛力的民間文化據點,打造各有主題特色的文化走讀路線。

邀請國人親自走訪,透過參與不同的文化體驗,感受各基地長期深入耕耘地方的成果,共同實現「日日都是文化日、人人都是文化人」理想。


百大文化基地分為北北基宜「淡蘭新都」、桃竹竹苗「浪漫智城」、中彰投雲「濁水沃土」、嘉嘉南高屏「南國創域」、花東「黑潮原鄉」及連金澎「鯤洋跳島」等6大區,與會貴賓宣示共同攜手,以文化點亮臺灣。

有關百大文化基地相關訊息請見「文化地圖網站」:https://map.culture.tw/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331 13:42:58)  歷經數月徵件及審查,文化部今(31)日公布「第一屆百大文化基地」110名獲選名單,獲選基地將獲得首屆入選證明及50萬元獎勵。文化部長李遠表示,「文化就是在你我身邊,最能夠觸動內心也讓你有如回返家鄉的自在感覺」,期盼接下來藉由各地創意十足的文化基地,成為全民共創、共享,感受臺灣歷史脈絡及多元文化內涵的場域。

李遠表示,「百大文化基地」是他上任後的首要理想之一,除了對應行政院均衡臺灣「六大區域產業及生活圈」政策,也希望將近年公私協力的成果,包含社區營造、地方創生、再造歷史現場、地方文化館舍、獨立書店等,整合呈現於大家眼前。接續也將積極跨單位溝通合作,期盼集中各部會能量,使每一處的文化基地,成為點亮臺灣的據點,讓所有的臺灣人及國際旅客,在身邊隨處可及的文化基地,都能感受「日日都是文化日、人人都是文化人」。


「第一屆百大文化基地」設定「淡蘭新都」、「浪漫智城」、「濁水沃土」、「南國創域」、「黑潮原鄉」及「鯤洋跳島」六大區域主題,對應行政院均衡臺灣「六大區域產業及生活圈」。

文化部表示,百大文化基地第一屆為期2年,今年首次辦理徵選,透過民間團隊自主報名,以及縣市、部會與委員推薦等多元管道,總計候選件數高達1,026件,經21位各文化領域類別專家學者組成評審委員會審查,初審共計205件進入決審,委員會依自主永續營運性、場域現階段對外開放程度、多元文化主題,以及考量地域衡平性等,共計選出110名,成為第一屆百大基地獲選單位。

110個文化基地涵括文創聚落與工藝、藝文展演、獨立書店、地方文化館、社區營造、古蹟、影視等7大多元類別,同時遍布全國各地。文化部考量所處地理環境、生態及文化歷史等面向,設定區域主題名稱為北北基宜的「淡蘭新都」、桃竹竹苗「浪漫智城」、中彰投雲「濁水沃土」、嘉嘉南高屏「南國創域」、花東「黑潮原鄉」及連金澎「鯤洋跳島」,期待透過文化路徑、河流等串連臺灣各地不同的地理、生態,同時看見臺灣的文化多樣性及旺盛生命力。

文化部表示,「百大文化基地是一份榮譽也是一份責任」,除了繼續維持據點的蓬勃營運、發展歷史脈絡及文化內涵,更期盼接續能以基地為中心,進一步串連當地社區組織、藝文館舍、獨立書店、學校、古蹟聚落等,並規劃主題策展、導覽解説、實作等,進一步從點至線到面擴增基地能量及豐富體驗。

文化部強調,「百大文化基地政策並不會影響其他既有的補助計畫及資源」,後續文化部將邀請各部會共同加入,協助基地永續營運及提升文化能見度。對於首屆未能入選最後百大的候選基地,文化部也規劃透過相關培力課程,協助爭取2年後的第二屆百大文化基地。

文化部表示,第一屆百大文化基地獲選名單已公告於文化部官網、文化地圖、台灣社區通等網站,各獲選基地接下來將繼續更新、豐富「文化地圖」網站內容,未來大家都可透過網站,隨時查找百大文化基地資訊與相關文化推薦行程。

文化部也將在5月3日於華山文創園區辦理「第一屆百大文化基地發表會」及「開箱文化百頁市集」,歡迎大家踴躍到場共同開箱臺灣美好,品嚐文化百味。

文化部官網:https://www.moc.gov.tw/
文化地圖:https://map.culture.tw/
台灣社區通:https://communitytaiwan.moc.gov.tw/Home/


文化部文化地圖網站    https://map.culture.tw/

百大文化基地從113年12月展開徵件,至今年1月15日截止,已收到上千件申請案

申請類別

「文創聚落或工藝據點」、「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等藝文展演據點」、

「獨立書店、雜誌社或出版社」、「博物館或地方文化館」、

「社區營造或地方創生點」、「古蹟、聚落或文化路徑點」、「影視據點」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315 17:11:29)文化部長李遠今(15)日到訪苗栗,參觀長期在苑裡蹲點扎根的「苑裡掀海風」,以及苗栗現存唯一仍保有以手擠坯技術製作大型甕缸的銅鑼窯。

李遠表示,「越接近生活的文化,就越能吸引人」,苑裡掀海風及銅鑼窯從最接近在地的文化而生,不管是書店、藺草帽、菜市場、音樂、甕缸,都讓文化與生活、產業緊密結合。百大文化基地選出後,文化部會積極展開與經濟部、教育部等各部會密切合作投注資源,實踐「生活就是文化」、「人人都是文化人」目標。

首站來到苑裡第一家獨立書店「苑裡掀海風」,創辦人也是現任苑裡鎮長劉育育及創辦人林秀芃說,「掀海風」由獨立書店作為基地,以掀書、雙腳走讀、品嚐食物推動閱讀,也從書店出發往外擴展,與在地合作教育活動「苑裡教芋部」、辦理「海風祭」等,鼓勵青年回鄉協助農友推廣友善農產、為在地學生課輔、參與每年重要的藝術祭典跟家鄉說「Hi」。從賣書、餐飲收入平衡,到募集民間資源共同投入活動,林秀芃說,「獨立書店經營還是很有可能性的」。


「苑裡掀海風」 活化紡織廠,打造苑裡鎮第一家獨立書店。苑裡鎮長暨書店共同創辦人劉育育(右)及林秀芃(左)向文化部長李遠(中)介紹店內選書。

李遠也親自走了一趟書店設計的走讀行程,從百年藺草振發帽蓆行、臺灣音樂家郭芝苑故居、苑裡菜市場歷史建築。「聞到房子裡的藺草香,我就知道夏天來了」,李遠在帽蓆行時說,藺草帽是極具臺灣特色的產業,從道卡斯族的編織技術、材料,到日治時期產業化後,藺草成為許多臺灣人的回憶,他的家裡也有一張藺草席,每當太太拿出來擦拭時散發的滿室藺草香,就知道夏天來了。


擁有百年歷史的振發帽蓆行,以苑裡三角藺草為材料,發展出提袋、草蓆、坐墊等手工編織品,文化部長李遠(右2)也購入草帽,以行動支持在地產業。

在郭芝苑故居時,由客庄國小1到6年級組成的台語歌謠團,合唱郭芝苑的創作《嬰仔睏》、《凸鼠(膨鼠、松鼠)》。林秀芃說,郭芝苑一生奉獻給音樂,他最大的希望是讓孩子「唱自己的歌」,所以他為國中小編校歌,也創作許多台語童謠。

客庄國小藝術教師王穗萍說,小朋友從不會講台語,到參加台語演講比賽獲獎,「就是因為從練習台語歌謠中日積月累的深化」。郭芝苑為知名歌手鳳飛飛創作出道第一首單曲,而為鳳飛飛製作第一張台語專輯的李遠也分享,他生長在萬華,小學時學校老師用台語教數學、教「國語」,他成為全班唯一聽不懂台語的小孩,後來也是靠著唱台語歌開始學會台語。


苗栗客庄國小台語童謠團在臺灣音樂家郭芝苑故居演唱郭芝苑的台語童謠,文化部長李遠(右2)與同學交流學習台語的樂趣。

第二站到訪銅鑼窯,第三代張維翰說,從小在窯廠長大的他,卻從來沒有實際接觸製作,直到父親說「如果再不回來接棒,就要把工廠收掉」,為了不讓窯廠斷根在他這一代,他決定回鄉傳承。回鄉12年,他努力從基礎學起,當工廠由10個師傅到沒有師傅,他仍然不放棄,開始學習申請農村技藝保存、地方創生等計畫,除了工廠經營積極轉型,張維翰也擔任銅鑼窯青年創業基地負責人,「讓年輕人的想法發聲」,推廣、傳承銅鑼的故事及文化,近年更成立銅鑼灣1895文化生活館,近一步成為銅鑼文化及地方創生的重要基地。


銅鑼窯第三代窯主張維翰(右)說明手擠胚常搭配手勢「七」進行,並帶領文化部長李遠(左)實際體驗。


銅鑼窯為傳承三代的老窯廠,生產花盆、醃甕、醬油缸、茶具等,兩代窯主張世浩(右1)及張維翰(中)帶領文化部長李遠(左2)等人參觀廠內瓦斯窯。

文化部表示,百大文化基地在自主參加徵選,以及縣市政府、部會與委員推薦後,共有1015件候選名單進入評選,經21個各領域專業委員評選後,共有205個單位進入決審。後續將於3月底前完成決選,4月初公告評選結果於「文化地圖」網站,並在5月初辦理第一屆百大文化基地發表會。邀請全國民眾一起到華山文創園區,體驗百花齊放的臺灣文化群像。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222 17:09:31)  文化部所屬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於2月22日舉辦「戀戀山海廊帶文化特色計畫」公眾論壇,以「有責任的旅行,鏈結關係人口」為主軸,與北臺灣地方團隊共同探討文化傳承與永續經營的核心價值。

本次論壇匯集5位深耕地方、擁有返鄉留鄉或移居經驗的專業人士,分享他們在地方創生、文化保存與社區營造等領域的實踐心得,並與參與者們經驗交流,透過互動討論凝聚共識,為文化觀光的推動奠定堅實基礎,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實現文化與觀光的永續共榮。當天論壇新竹市文化局陳淑妃科長也特別出席與講師及學員互動,現場反應熱絡。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葉于正館長表示,文化部去年提出百大文化基地徵選,發掘各地不同領域的文化歷史脈絡及特色故事,串連當地的社區組織、藝文館舍、古蹟聚落,建立文化地圖。而竹美館「戀戀山海廊帶文化特色計畫」自109年起整合區域文化資源,關注人與地方的互動關係,以跨縣市遊程串聯北臺灣社區據點與文化景點,恰好呼應百大文化基地構想理念。

本次公眾論壇藉由實務者的經驗分享,從研擬設計策略、剖析在地視角、分析當地風俗民情,來形塑企劃內容進而鏈結文化觀光與永續旅遊,串聯地方團隊,帶動地方經濟與文化的永續發展。新竹市文化局陳淑妃科長則分享慢慢來比較快的社造經驗,勉勵大家透過與地方的溝通過程、增進彼此理解。

這次論壇主題圍繞「有責任的旅行,鏈結關係人口」,林事務所林承毅執行長長期關注社會創新與地方創生,累積豐富的案例經驗進行剖析,為參與者們帶來獨到見解;洄游創生邱子軒執行長分享其與桃園龍潭青年夥伴啟動「神龍鬧鎮」三年期計畫,為在地注入文化與信仰的活力。

下午場次由雞籠卡米諾單彥博創辦人以自身經驗出發,藉由探索基隆深厚的歷史與文化脈絡,進而將其形塑為充滿魅力的朝聖之路;坪感覺蔡威德創辦人也提及移居者的在地深化,透過品牌創造,為坪林注入全新魅力;大茅埔調查團吳哲銘團長則分享透過地方設計,以「龍神山水祭」結合信仰與生活,轉譯在地新價值。

活動最後透過講師與在地團隊的沙龍對談,進行深入議題探討,激發彼此創意思維,汲取寶貴經驗,期盼能將其應用於實務中,實現深耕在地的永續願景,提升參與者在文化觀光與永續旅遊領域的專業能力。「戀戀山海廊帶文化特色計畫」已在桃園、雙北、基隆、宜蘭等地區完成「大漢溪、北海岸、淡蘭古道、森川里海」4條廊帶規劃,今年更將打造「竹竹苗文化特色廊帶」,串聯地方團隊及文化基地,促進關係網絡緊密連結。

更多計畫資訊及活動訊息
請上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網站 https://www.nhclac.gov.tw/ 
或至「戀戀山海」臉書粉絲專頁查詢

竹美館戀戀山海公眾論壇與參與者們共同探索文化觀光永續發展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葉于正館長(前排右三)、林事務所林承毅老師(前排左一)、雞籠卡米諾單彥博創辦人(前排右一)、大茅埔調查團吳哲銘團長(第二排右一)齊聚戀戀山海公眾論壇


林事務所林承毅老師分享有責任旅行


竹美館葉于正館長(中)與團隊交流地方經驗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214 16:14:52)  文化部所屬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配合走春,藉由具103年歷史之公會堂之寫生活動,宣揚文化部百大文化基地之概念,在元宵節前辦理「與美學館有約-打卡送禮寫生活動」,民眾至新竹公會堂參觀與喜愛作品拍照上傳Facebook打卡,並於美學館粉絲專頁點讚、追蹤後出示貼文,兌換筆記本於現場進行寫生,吸引上百名參觀民眾熱情參與,完成畫作後抽奬可獲得限量版宣導品,現場小朋友抽到可愛狗狗手機架、喜好畫畫民眾抽中日本水彩紙素描本、愛好運動者喜獲毛巾等,增加參與此次寫生活動的樂趣。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葉于正館長表示,新竹公會堂自日治時期至今增改建多次,遮蔽了原貌特色,美學館自2016年開始進行修復再利用整體規劃、2022年10月修建完成後重新開館,讓民眾到館除了見證新竹市區都市計畫發展與變遷,體現百大文化基地概念必須兼顧歷史保存、建築美學及民眾文化近用,也認識歷史建築新竹公會堂,是開春踏青一遊的好去處。

此次參與「與美學館有約-打卡送禮寫生活動」的民眾,特別鍾愛美學館廣場藝術家張弘欣創作的12件巧奪天工、維妙維肖的雉雞、小牛、鴕鳥、長頸鹿、兔子、公雞、鵜鶘及臺灣黑熊等可愛動物為寫生描繪對象,民眾在戶外冷風中仍專注描繪漂流木創作作品,也有以公會堂建築為主題的創作,不管是華麗的建築外觀、浪漫的拱門造型柱廊,皆為民眾寫生熱門的場景。藉由此活動啟發大家動手畫,養成仔細觀察環境的藝術眼,生活美學從此而生。

美學館目前當期展覽有「追尋自主光彩-鄭瓊娟۰鍾桂英۰黎蘭的女性藝術心橋」及簡川特「機場日常」個展,開放參觀中,歡迎有興趣的民眾來趟豐富的心靈之旅。相關展覽資訊可上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網站 https://www.nhclac.gov.tw/ 查詢。
(廣告)


民眾在冷風中聚精會神地描繪展出的漂流木創作


「與動物共享大自然」展出栩栩如生的長頸鹿與公雞是大家喜歡描繪的對象


親子在美學堂展場內摸擬寫生的可愛畫面


小朋友完成寫生後興奮地與103年歷史之公會堂立面合影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212 15:58:43)  文化部長李遠今(12)日展開年後的地方文化設施參訪行程,分別到訪新竹縣橫山鄉「大山北月」團隊經營的柑橘博物館,以及新竹市「見域工作室」經營的見域青草座。

李遠表示,百大文化基地從去(113)年12月展開徵件,至今年1月15日截止,短短1.5個月即收到上千件申請案,各種類別的候選案,如同今日訪視的兩個文化設施,有柑橘、有貢丸湯,共同呈現臺灣的文化百味。

李遠表示,百大文化基地最原始的規劃即是要透過資源整合,呈現近年政府及民間累積的各項成果。因此,即使面臨今年文化部預算被刪凍,除了與各部會資源整合在現階段成為更重要的工作,面對上千件民間自主的申請案,「百大文化基地工作一定要想盡辦法繼續往前走」,並且與各部會充分合作,共同讓國人及世界看見臺灣各地的精彩。

首站來到以廢棄學校豐鄉國小活化,去年獲得第二屆社區營造青年行動獎的「大山北月」。還原成有教室、黑板、課桌椅的國小場景,希望帶大家「找回小時候最單純、勇敢的自己」。

創辦人莊凱詠說,文化往往面臨不易傳達的困境,所以他以「食物」作為觸媒,在貢丸、米粉外,持續發展新竹各地的特產,例如峨眉的東方美人、橫山的窯烤麵包、竹東的客家麻糬、北埔的養生擂茶等,成為餐廳特色;更在夏季限定,以關西的手工仙草結合冰淇淋、沙拉、涼麵,成為臺灣絕無僅有,被大廚譽為看似衝突、吃起來很美妙的「仙草冷麵」。

而園區最特色的橘子,更開發成香腸、貢丸、大福、咖啡、氣泡水、醬油、禮盒等各式產品,讓民眾品嚐橘子的百種滋味。莊凱詠也持續結合各部會資源,成立開放博物館型態的「柑橘博物館」,策劃專屬大山背的柑橘策展;開發故事、採果、農民市集、生態步道、露營等各種體驗;並持續響應文化平權、社會創新、藝術進駐、企業ESG等永續理念。

莊凱詠說,大山北月從重建廢棄國小的文化開始,一直努力期盼作為大家的靠山,帶動地方的發展,「我們會繼續去發現美好的故事」。

從發行地方生活誌《貢丸湯》開始的「見域工作室」,以舊城週遭豐富的文化資源出發,除了記錄、轉譯新竹的城市空間及文化,也持續開發城市導覽、走讀、講座、展覽等活動,並爭取文化部、國發會、教育部等資源,辦理青年村落文化行動、地方創生、青聚點等計畫。

創辦人吳君薇、林宗德今日特地帶著李遠從新竹公會堂,經中央商場、城隍廟,一路進行導覽。吳君薇說,希望用刊物、導覽、策展、空間、商品,與城市中的人產生更多連結,讓更多人成為城市故事、行動者,「作為文化的貢丸湯,我們希望讓認識新竹更有趣」。

文化部表示,百大文化基地共計邀請19位涵括社區營造或地方創生、古蹟聚落或文化路徑、文創聚落或工藝、視覺藝術或表演藝術、獨立書店或出版社、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影視等7大領域專家,以及文化部2位代表共同組成評審團。

評審團已於1月中完成評審共識座談,將於接下來密集展開票選及決選作業,預計於5月辦理百大文化基地發表會,邀請大家一起開箱臺灣文化百味。(廣告)


大山北月團隊於2014年進駐廢校多年的新竹縣豐鄉國小,重新活化閒置空間,文化部長李遠(左3)拜訪大山北月園區,由創辦人莊凱詠(右2)及執行長吳宜靜(右3)導覽。


大山北月莊凱詠(左)帶領文化部長李遠(中)參觀園區內的「柑橘博物館」,透過典藏、研究、展示、 教育等4大主軸,系統化整理出每一項大山背柑橘品種的特色。


深耕於新竹舊城區的見域工作室,致力連結人與地方的關係。文化部長李遠(右2)、見域工作室共同創辦人吳君薇(右3)與林宗德(右1)及其團隊等人共同合影。


見域工作室共同創辦人吳君薇(右2)帶領文化部長李遠(右1)走訪新竹中央商場,導覽城隍廟與商家共生的故事。


文化部長李遠參觀「見域工作室」以柿餅、貢丸湯、花磚、烏魚子等新竹元素,設計的特色文創商品。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1210 09:36:36)「第一屆百大文化基地徵選」於12月3日對外開放徵選,文化部長李遠今(9)日特地赴花蓮拜訪榮獲本屆「社造貢獻獎」的牛犁社區交流協會等山下線團隊,包含「阿改玩生活:耕吧.園區」、「山東野表演坊」、「牛犁社區交流協會」等,以及獨立書店「孩好書屋」等,以實地了解百大文化基地實踐的可能性。

牛犁協會長期從事社區營造工作,近年更投入地方創生串連地方關係團隊,包括萬榮鄉的支亞干的部落及花蓮市的山東野表演坊等,共同打造「山下線」地方創生品牌,形成文化與創生廊帶,開創青年返鄉移居宜居的可能性。牛犁社區交流協會表示,「我們在山下線,支持每個人來到這裡,讓每個不敢實現的夢想發生,也期待讓每個感到困厄的靈魂,尋找到新的生活。」

李遠首站拜訪山下線團隊「阿改玩生活:耕吧.園區」,體驗手作太魯閣族傳統香蕉飯Hlana Bibul。「文化就是要用做的」,負責人Apyang Imiq表示,園區透過舉辦農產主題市集、盤整地方知識建置入口網、串聯周遭店家、結合環境及傳統技術研發的文創品、與在地團隊「山東野表演坊」推動環境劇場等活動,做出與大眾旅遊不同的體驗經濟,讓參與人數逐年增長。地方政府及學校也紛紛提出合作,把知識網內容轉化為教材、規劃戶外藝文教育,即使今年花蓮特別艱辛,卻也創造更多內需,「地方民眾認同且參與,就成功了一半。」

「阿改玩生活」負責人Apyang Imiq(左)透過文化復振、遊程發展、文學書寫,重振部落的經濟、教育、環境及文化,其著作《我長在打開的樹洞》曾獲臺灣文學獎蓓蕾獎。

李遠也與曾獲臺灣文學獎蓓蕾獎、明年即將出版新書的Apyang Imiq分享,可嘗試「以書帶路」的方式,結合個人及地方文史書籍,推廣如兩天一夜的讀書會遊程。也鼓勵「山東野表演坊」運用文化部表演藝術金三角、兒童劇團扶植政策,將更多孩子拉進劇場,並結合周遭山邊的活動,打造獨一無二的五感文化體驗。

接續參觀由社區孩子們以「充滿了酸甜苦辣各種人生滋味」命名的「五味屋」,聽取東華大學教授顧瑜君介紹涵蓋生活化陪伴與學習、物資循環教育、食農教育、藝文推廣、鄉村款待經濟的13個營運據點。顧瑜君表示,「希望村莊作為基地,不只是打造一個空間,因為生活就是跑來跑去,就如同生態博物館般流動且可以變化的概念,讓每個人的加入都能增添不同風采。」李遠也響應理念,提議將整理自己的簽名著作,贈予社區公益書店「豐田の冊所」義賣或自由運用,貢獻一己之力。

「五味屋」募集二手物品進行銷售,讓青兒少從做中學,學習如何「靠自己的努力獲得所需」。

牛犁社區交流協會以「一個人在千萬人的都市會被淹沒,三千人的村莊會因你到來而改變」為精神,積極發展人才培育、產業發展、社會福利、環保生態、環境景觀等多元社區營造工作,也扶植青年及NGO組織一起投入。協會也運用二手工藝商店「五味屋」淘汰的衣角布料,邀請居民以在地文史及耆老的生活故事為題材,拼貼共創出富有地方人文記憶的布畫,也形成東部重要的文化記憶庫。

「山東野表演坊」分享在地劇團特色,與文化部長李遠(右3)、臺東生活美學館館長徐敍國(右1)合影。

獨立書店「孩好書屋」選書以海洋環境為大宗,店內蒐羅花蓮在地作家、移居花蓮的創作者、學校社團、鯨豚攝影家等,透過不同類型的文本創作及史料整理紀錄下這塊土地,將不復存在的文化風景,透過記憶的傳承及不斷地轉述,一代傳一代。店主江珮瑾特別向李遠提及文化幣針對獨立書店點數放大,以及花蓮限定加碼方案,讓她有感更多年輕族群開始願意走進書店,參與各式活動及消費。明年2月也將以營造花蓮臨港線書式生活圈為主軸,辦理「創新書市 庄頭書展」,希望讓更多民眾親近閱讀及藝文。

文化部長李遠(中)訪視花蓮獨立書店「孩好書屋」,店主江珮瑾(右)介紹書店特色、並辦理親子共讀、講座等活動,經營在地愛書客群。

李遠表示,花蓮多元的文化據點都具備成為百大文化基地的潛力,未來結合花蓮文創園區或鐵道文化園區等公部門營運的大型文化園區或館所,作為文化基地平台樞紐,進行基地資源的整合、串聯、共享及共創,攜手各點基地,透過文化主題策展、體驗深化與推廣,結合產業、觀光跨域行銷,應有助於提升在地文化的能見度。「第一屆百大文化基地徵選」已於12月3日對外開放徵選,期盼透過徵選,公私協力在既有的基礎上,爬梳各地不同領域的文化歷史脈絡及特色故事,發展各類文化主題,打造全民共創、共享,且具歷史脈絡及文化內涵的百大文化基地。

(前左起)文化部長李遠、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訪視花蓮文創園區,並表示,公部門營運的大型文化園區或館所,可作為平台樞紐,攜手各點文化基地進行資源整合、串聯、共享及共創。


第一屆百大文化基地徵選開始 文化部長李遠:讓臺灣「天天都是文化日、人人都是文化人」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1203 10:24:05)  臺灣推動社區營造邁向30年之際,文化部歷經數月的規劃及諮詢,今(3)日公布「第一屆百大文化基地徵選」自即日起至114年1月15日開放線上申請,獲選的文化基地將獲得50萬元獎勵及首屆入選證明,歡迎符合資格的法人、團體或商號(如個人工作室等)踴躍報名。

「我任內最重要的工作是要將資源有效地整合及運用」,文化部長李遠上任之初即提出「百大文化基地」構想,李遠說,臺灣推動社區營造30年,開創了一股由下而上的民間參與力量,近幾年,透過前瞻計畫及其他補助資源的再造歷史現場、地方文化館舍升級、獨立書店支持等,為各地造就最美的人文風情。「百大文化基地」就是希望透過資源的整合,將政府與民間多年努力累積的各項成果,呈現於大眾眼前。

李遠指出,期盼透過徵選,公私協力在既有的基礎上,進一步爬梳各地不同領域的文化歷史脈絡及特色故事,發展各類文化主題,打造全民共創、共享,且具歷史脈絡及文化內涵的百大文化基地,以故事力讓臺灣「天天都是文化日、人人都是文化人」,進而強化臺灣文化主體性及豐饒文化生命力。


文化部「第一屆百大文化基地徵選」自即日起開放線上申請,獲選的文化基地將獲得50萬元獎勵及首屆入選證明。

文化部說明,百大文化基地申請的類別包含「文創聚落或工藝據點」、「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等藝文展演據點」、「獨立書店、雜誌社或出版社」、「博物館或地方文化館」、「社區營造或地方創生點」、「古蹟、聚落或文化路徑點」、「影視據點」等,符合相關類別依法設立登記或立備案的法人、團體或商號(如個人工作室等)都可報名。

文化部進一步說明,百大文化基地除了強調基地的歷史脈絡及文化特色內涵故事等,更期盼能以基地為中心,進一步串連當地的社區組織、藝文館舍、獨立書店或雜誌出版社、各級學校、古蹟聚落營運點等,並規劃主題策展、導覽解説、實作等文化體驗,或其他有助於擴增文化基地量能及豐富基地的相關體驗。

文化部表示,獲選2025年第一屆百大文化基地除可獲得獎勵金及入選證明,並將納入文化部文化地圖網站推廣基地相關活動資訊。為使各界能了解徵選方式與參選內容,文化部將於12月中旬,於全國北、中、南、東4區辦理說明會,辦理時間與地點請關注文化部文化地圖官網、台灣社區通網站或臉書粉絲專頁。

「第一屆百大文化基地徵選」自即日起至114年1月15日於文化部文化地圖網站(http://map.culture.tw)開放線上申請報名


關於文化地圖

文化是國民記憶的連結,也是觀光之本,而在數位時代下,如何運用觀光及科技去行銷,讓在地各景點的建築、藝術、宗教、生態等文化融入觀光,運用科技連結空間與地方文化,帶動城市慢遊。

考量現代人要去什麼地方,往往會先用 Google 地圖查詢怎麼去。Google Map 被認定是全球最有價值、最受歡迎的地理資訊系統,尤其是在地嚮導服務提供的景點資訊廣受全球使用者喜愛。

鑑於本部 2021 年將「臺灣文化觀光」視為一個品牌,運用Google Map 在地嚮導服務,整合「文化帶路」、「再造歷史現場」、「國定古蹟」、「公私立博物館」、「走讀台灣」、「文協 100點」、「工藝之家」及「台灣百年老店」等景點資訊,讓臺灣在地文化之旅邁向深度旅遊,讓觀光客在城市慢遊時,感受到文化的底蘊,爰辦理此案。


百大文化基地徵選 - 說明會簡報





















【新竹縣】第一屆百大文化基地 5

 

新竹縣0413文化部首屆百大文化基地名單出爐 新竹縣5文化基地入選



【臺中市】第一屆百大文化基地 6

 

臺中市0402文化部「百大文化基地」中市6處上榜 文化局:連假期間歡迎造訪文化城!




臺東「原住民族日」

 

臺東「原住民族日」形象正式發布!象徵日月、傳承與未來,臺東邀您共響部落之聲 | 中央社訊息平台




2025 嘉遊好步道 秋遊嘉鄉

 

翁章梁攜手氣象主播王淑麗 推廣嘉義秋季步道健行旅遊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630 16:14:30)   嘉義縣文化觀光局今(30)日舉辦「嘉遊好步道 秋遊嘉鄉」活動宣傳記者會,縣長翁章梁與人氣氣象主播王淑麗共同宣布第二屆步道健行活動開放報名,誠摯邀請全國民眾11月2日一起走入山林、親近自然,享受秋季的嘉義風光。活動開放1,000個名額,報名成功者可獲得環保紗製紀念衣、百元市集抵用券,並享有「住宿加碼贈」與「健行集章趣」兩大限定旅遊優惠。

健行路線規劃在風景秀麗的「石棹步道群」,由霧之道、茶之道、霞之道、雲之道與櫻之道串連而成,每條步道皆具特色,透過串連健行的方式,帶領民眾深度體驗嘉義山林的多元風貌。

翁章梁表示,健行活動分為三種組別:親子組(1.5公里,400名)、健行組(3.4公里,300名)及挑戰組(5.1公里,300名),適合不同年齡層與健行經驗者參與。報名費為250元,全程採網路報名,額滿為止。凡完成報名者皆可獲得以環保紗製作的紀念衣及100元市集抵用券,當日可於活動市集使用,購買在地特色伴手禮,將嘉義的美味與回憶一同帶回家。

王淑麗表示,11月正是欣賞「石棹步道群」美景的最佳時節。此時山區雲霧繚繞,還有機會目睹壯觀雲海,景色宛如仙境。周邊茶園遍布楓紅,層層山巒染上秋意,絕對是秋季健行與賞景的絕佳選擇。

為提升旅遊體驗,文觀局特別推出參加者專屬優惠活動。凡於10月31日(五)或11月1日(六)入住嘉義縣合法旅宿,憑住宿發票或收據可於現場加碼兌換50元市集抵用券。

此外,文化觀光局也規劃「慢遊嘉義LINE電子集章活動」,藉此鼓勵民眾走訪嘉義熱門景點。10月1日至11月2日到嘉義縣24處指定旅遊景點,使用慢遊嘉義LINE@線上集章,集滿3點,活動當天可兌換「2026台灣燈會紀念筆組」。

活動延續去年佳評如潮的規劃,導入馬拉松晶片計時系統,完賽即可獲得專屬電子證書,為參加者留下難忘紀錄。為保障參與者安全並減輕阿里山公路壅塞情況,活動全程採接駁制,於樂野服務區設置接駁站,統一接送參加者至主會場中興國小,避免人車擁擠、提升參與品質。

本次活動更攜手「運動筆記」、「健行筆記」兩大戶外運動平台合作,透過精準推廣與社群行銷,吸引更多戶外愛好者參與,深入探索嘉義豐富自然資源與慢活魅力。

更多觀光活動資訊,請鎖定「慢遊嘉義」臉書粉絲專頁、LINE官方帳號(@chiayitravel),或至嘉義縣文化觀光局官網查詢( https://tbocc.cyhg.gov.tw/ )。

報名網址:https://irunner.biji.co/2025Chiayihiking/signup


翁章梁攜手氣象主播王淑麗 推廣嘉義秋季步道健行旅遊


霧之道


櫻之道


雲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