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4日 星期六

【花蓮縣】磯崎 Kaluluan

 

行走磯崎|山海之間的小村探尋    https://kaluluan.com.tw/

磯崎,是花蓮豐濱鄉最北端的村落,又名「加路蘭」

 

關於本站    https://kaluluan.com.tw/site.php

 

行走磯崎 | Facebook



行走磯崎|山海之間的小村探尋 – YouTube

族群共居,是磯崎村最珍貴的資產。
走在這座山海之間的小村落,發現撒奇萊雅族、阿美族、葛瑪蘭族、布農族豐富的部落生活風情。 用我們的腳步,行走磯崎,感受部落的風土寶藏。




【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Hualien Indigenous Peoples Department

 

 

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    https://ab.hl.gov.tw/

 

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 | Facebook


 

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 – YouTube


國土計畫專區













【花蓮縣】原住民族地景裝置藝術

 

2022-11-15「原住民族地景裝置藝術創作徵件評選」自開放報名至截止日共計九組的藝術作品參選,最終由本縣豐濱鄉港口部落的【陳勇昌】藝術家獲獎

花蓮縣政府原民處於本月11日辦理「原住民族地景裝置藝術創作徵件評選」,邀集熟悉原住民文化與藝術的學者及行銷專家等組成評選委員會,分別針對作品的創意性、作品與環境融合度、創作者個人經歷及作品可行性四大部分進行評選,最終由來自豐濱鄉港口部落的藝術家陳勇昌的「Taloan 打魯岸 」脫穎而出。

  原民處陳建村處長表示,感謝大家踴躍參加徵件,自開放報名至截止日共計九組藝術作品參選,包括原住民或非原住民藝術家及藝術團隊都熱情參與,在各組參選的作品中,看見創作者對花蓮這片土地的用心與細膩,透過作品傳達原住民族精神與文化,展現藝術家及團隊在創作能量的爆發力與美學的生命力。

  評選委員由國立東華大學王昱心教授、蔡文慶老師、木雕藝術家陳建造、聯合報系數位文創行銷部副理劉明宏、欣傳媒總監黃秀卿以及縣府原民處藝文科徐采瑤科長組成,評選委員歷經五個小時的評選,由熟稔原住民傳統竹編的藝術家陳勇昌獲選,此作品以「Taloan 打魯岸 」傳達阿美族人的生活與文化,獲得評選委員高度的肯定,以作品的細緻度感受到創作者對文化與生命的熱情,以竹子的天然彈性與韌性呈現作品與環境的融合度,確切符合場域的條件與精神,竹編的交互脈動提升了視覺的震撼,也讓人感受到原住民族與土地的鏈結及温度,盼望大家能一起感受花蓮的細緻生活與美學能量。作品將於今年12月5日前設置於陽光電城原住民文創產業館外圍草皮。

  藝術家陳勇昌說,「Taloan 打魯岸 」對阿美族人是個重要的生活場域,是家屋以外另一個不可缺少的空間,具備一整個家庭的休憩與凝聚情感的功能,不論在部落的田野間、山坡地,只要有族人工作的地方,就會有一間打魯岸。陳勇昌以此作品傳達阿美族人的藝術與環境空間美學的張力,期待此次獲選作品的呈現,為即將在113年啓用的花蓮原創館開啟美好的篇章。更多原住民族地景裝置藝術創作相關訊息請上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官網或臉書「原住民族地景裝置藝術創作徵件」追蹤作品進度與各項活動。
 





原住民族地景裝置藝術創作徵件 | Facebook



哇!實在是太美了

搭配這藍天,簡直是……無敵的美! 歡迎民眾前往觀賞打卡喔!趕快





2022年12月22日 星期四

【花蓮縣】慈濟基金會

 

慈濟入口網站    https://www.tzuchi.org.tw/

 

圖解知識包/ 認識慈濟-基礎篇








慈濟基金會 | Facebook



BUILDINGFOCUS921地震20週年紀念專頁(06)希望工程



洄瀾宜居微型創業平台

 

HA-KKA|洄瀾宜居微型創業平台 | 一站幫助你成為小創意的大實踐家

https://ha-kka.tw/


計畫說明

花蓮客庄分佈在花蓮市、吉安鄉、壽豐鄉、鳳林鎮、光復鄉、瑞穗鄉、玉里鎮、富里鄉等區域,長期以來本區經濟活動與生活型態均是以農業生產為主,聚落分佈由北而南沿著花東縱谷廊道內之台九線而立,擁有豐富的農特產品與天然資源,客家文化歷史淵遠流長,近年來在時空交織的社會中,逐漸呈現其資產性。台灣各地擁有不同風貌的風土民情,更因而型塑多采多姿的客庄文化。透過推動客家特色產業發展,使客家精神與文化融入於生活產業當中,近來帶動整體客家整體經濟發展與再造,並使客家產業成為跨越族群邊境的特色產業。並且逐步影響擴散至週遭非客庄地區,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為了改善產業生態環境而齊心努力。

受限於位屬偏遠、交通不便及幅員廣大等因素,花蓮的產業型態較為封閉,就業機會與選擇、待遇也不如西部城市那麼高,近年來因為政府大力推動產業六級化及青年返鄉/移鄉等政策,促成東部地區微型創業日漸蓬勃。微型創業有如各種創意百花齊放的植物園,創意要靠實踐,實踐需要市場,微型創業以低成本的實驗,驗證市場的潛力。各式各樣的創意彼此競爭、觀摩、仿效,有如花朵間的相互授粉,下一個更好的創意由此產生。特別是文創,個人的才華,草根性的靈感,更容易在一個微型企業裡孕育,在微型創業活躍的生態中茁壯。 鑑此,微型產業將強調「心」經濟的到來,投入元素已由有形的土地、資本、勞力轉為無形的創意、美學、文化,因為無形的元素更能發揮無限的力量,它們都是農、工、服務等各行各業創造差異化和特色化所需具備的元素。本計畫期能成為一個孵化中心的角色,提供返鄉青年、城鄉文創工作者一個共好的平台,扶持有夢創業、創新的年輕人,在創業初期產量少、樣式少、通路少,種種資源都不足的情況下,給予輔導協助,達到創新、創業與創價的成果,並帶動地區新創蓬勃發展,翻轉產業經濟。



花蓮有機農業


有機花蓮電子書

一說到「花蓮」兩個字,就像順口溜般,讓人反射脫口滑出「好山好水好環境」, 但其實大家還漏了一句:「好有機」。

花蓮是太陽的故鄉、原民的故鄉,更是有機的故鄉,不但縣內有機驗證戶數在今年 首度突破500戶,有機驗證面積也高達2,433公頃,表示台灣1/4的有機驗證面積在 花蓮,兩項紀錄都排名全台第一;其中,除了有機水稻、蔬菜耕作面積居冠,有機特 作雜糧類耕作面積也是首屈一指。而有機轉型期必須經過二或三年的時間申請,透過 轉型期可以讓土壤慢慢恢復淨化,才能申請有機驗證。 除了相關部門的鼓勵與協助,主要支撐這些漂亮數字的是,有機小農們每天在田 間,與雜草、蟲害、缺工、天候等各種困境鬥智鬥力的結果。過程中的汗水和淚水別 人不一定看得見,但已有愈來愈多的青農開始採取「抱團打群架」的戰略,用韌性以 及智慧一起有機,向所有人證明,守護有機耕作/友善土地的決心與毅力


有機花蓮-1號


有機花蓮-2號


 

2022/12/21實踐永續花蓮 徐榛蔚率隊赴南華大學汲取有機農業及碳中和新知

2022/11/04花蓮縣有機農業促進區規劃成果發表記者會 見證花蓮永續農業的實踐

2022/10/18全國第一!「花蓮縣有機農業促進區設置暨輔導辦法」草案預告

2022/07/27花蓮縣政府有機農業月旦講堂本月精彩專題 【面對瀕危的生命界,我們能做什麼?】


2022/06/14花蓮縣府召開111年「花蓮縣有機農業促進諮詢委員會」產官學共創花蓮有機農業嶄新里程碑

2022/06/11花蓮縣政府積極推動設置有機促進區 攜手卓溪鄉南安部落規劃成立全台第一個原住民族有機農業促進區

2022/04/26「永續花蓮有機日常」館行銷宜蘭綠博 共同體驗花蓮慢活有機農業

2022/04/09花蓮縣政府有機農業提案獲中央補助 有望擴大有機農業產業規模

2022/04/09花蓮縣政府爭取中央補助 厚植花蓮有機農業、友善漁業推廣


2022/01/11永續花蓮 友善共好 2022 花蓮縣有機農業國際論壇 花蓮的有機努力讓世界看見

2021/12/09花蓮縣有機農業成立交流平台 徐榛蔚縣長盼與國際接軌 讓世界看見花蓮

2021/10/28開創永續花蓮 打造有機首都 2022花蓮縣有機農業國際論壇即將登場

2020/12/23有機農業新趨勢,AI科技神助攻 將花蓮打造為全國最優質的智慧有機農業模範縣


2020/09/16有機農業與土壤肥培管理及循環農業精神 有機農業促進對環境友善的永續農業是維持土壤、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

2020/02/27花蓮縣有機農業促進專案辦公室揭牌典禮 領航全台有機農業生產與行銷推廣

2019/09/11徐榛蔚接見君達集團董事長尹純綢 探討2019花蓮有機農業論壇議題

2019/07/11秋行軍蟲侵害有機農田 縣府提高補償 展現施政行動力 縣府全力支持有機農業發展





【花蓮縣】原住民族傳統文化數位典藏

 

花蓮縣原住民族傳統文化數位典藏    http://abda.hl.gov.tw/


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 | Facebook


計畫說明

文化多樣性是目前世界各國很重視的議題,並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而台灣是南島語族的發源地,因此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文化以及所創作的文學、音樂、舞蹈或工藝等文化藝術,更是人類文明重要的文化資產。面對這源自於台灣土地的重要文化資產,是需要從原住民族的觀點加以典藏、詮釋、推廣利用。期盼透過本專案執行,為國內外廣大民眾做最真確的呈現,也為許多原住民慢慢找回自己的面貌。

然而,如何保存與延續台灣原住民文化,已成為政府政策思考的重點,舉凡語言、祭儀、技藝、舞樂及自然知識等皆成為文化保存的焦點。主要可分為幾個領域:語言的領域(例如族語教育)、民族記憶的維繫領域(例如考古、舊部落探訪、古蹟維護、歷史教育、歷史著述與文獻出版等)、民族美學與成就的提倡(例如美食、建築、技藝、藝術、祭典、體育等)、社群維繫(例如社區總體營造、新部落運動等政策之推動),在原住民文化保存中逐漸成為重要的思維。

本計劃之典藏範圍包含:花蓮縣內六大族群(阿美族、布農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原住民族文化影音資料數位典藏、六大族群原住民族文學及藝術家資料數位典藏、六大族群原住民族傳統聚落(含古道)研究數位典藏、六大族群原住民族研究報告與文獻資料數位典藏。

典藏來自於:花蓮縣縣內原住民籍藝術工匠作品,如木雕、石雕、畫作(素描、油畫等)等藝術涵量較高之實體物件為主、六大族群傳統生活祭祀禮儀及所使用歌謠、六大族群主要祭典及儀式實景拍攝紀錄、原住民族衣飾(帽)平面拍攝及動態影音紀錄、獲獎之文學及藝術創作者影音介紹或出版品、作品電子書瀏覽。

放眼未來,本計畫將持續針對本縣原住民族之人文地景產進行深入盤點,並且增加典藏來源的多元性及多樣化,透過人文、歷史等深入研究而賦予人文資產更具歷史性的文化傳遞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