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5日 星期二

⊙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

*主題網頁【建築攝取網】史論網>考現


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    http://scsrt.programs.sinica.edu.tw/

為向國人展示現今臺灣農村風貌與計畫調查成果,歷時五年,由中央研究院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攜手合作的「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將於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陳列館舉辦為期四天的成果展。今(19)日上午舉行開幕式,以麥寮、斗南、鹿谷、霧臺與池上等地農村為案例,分享調查短片,同時由計畫總主持人王明珂院士致贈研究成果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出席開幕式的中研院黃進興副院長表示,儘管這三年執行計畫時,調查受到疫情影響,不少調查人員染疫,許多農村也因疫情改變了人際互動模式,或取消了長年來的祭典活動。但團隊仍勤勤勉勉,得到豐碩的成果,同時也培育了不少新生代的研究人才。他說,這些都是我國農業與農村發展的重要成果,也是未來農村再生或地方創生的重要資產。

感於大眾對臺灣農村缺乏整體性、系統性了解,民國107年時任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邀集中研院相關研究所共商,提出為期五年的「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本計畫以環境、生計、社會、文化等四大人類生態面向為主軸,進行資料蒐集並搭配研究與實踐工作。在計畫總主持人本院王明珂院士帶領下,開始對臺灣農村整體人類生態進行系統性的調查記錄。

為了豐富研究的多元性與共作協力,執行團隊橫跨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所、臺灣史研究所、數位文化中心,以及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等,過程中亦持續與農委會各單位協商及交換意見。在學術與現實考慮下,本計畫在全臺挑選50餘處、約100個村里,進行質化與量化的雙向資料蒐集,期望為過去和當代臺灣農村保留豐富記錄,以為研究、思考臺灣農村時代變遷、現況及未來發展的堅實基礎,也為活化農村傳統技藝、文化資產提供一記憶庫房。本次成果展現場也展出臺灣各地、各種農漁產業的「臺灣農村人類生態志」,是這項計畫重要的質性調查成果。

歷經近五年的調查,累計投入約800名調查人力,受訪者4,200餘人,完成近9,000份問卷,並蒐集大量文獻、口述錄音及影像資料,其中許多為幾近失傳的民間俗諺、歌謠、技藝。為了增加未來搜尋及利用史料的便利性,計畫建置「臺灣農村人類生態調查資料庫系統」(https://scsrt.ascdc.sinica.edu.tw/intesys/),以數位化工具處理和保存,讓這些影音、數字與文字材料能廣為政府相關部門、學界及一般民眾所用。為提高民眾對農村的了解,研究團隊也建置「臺灣農村數位博物館」(https://rural.openmuseum.tw/),將調查成果介紹給社會大眾,並增加互動性及參與。

近年來在都市化發展、產業轉型與農貿全球化趨勢下,以及異常氣候壓力下,臺灣農村面臨嚴峻的人口外流、人口老化、缺工、農產業外移、農地非法利用、收益受國際市場影響等問題,與之相應的是農村傳統社會與文化價值動搖。透過農村再生計畫,政府一方面投入農村各項建設,一方面推動農村自主發展、培育人才,以帶動農村復興。本院藉此計畫,蒐集分析臺灣農村環境、生計、社會、文化之現況與歷史變遷資料,供農政單位及社會大眾參考,以研究能量回饋社會。

 

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成果展

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 官網:http://scsrt.programs.sinica.edu.tw/
展覽時間:111年10月19日14時至10月22日16時
展覽地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地下一樓
交通路線:https://www1.ihp.sinica.edu.tw/map
講座時間:111年10月19日至10月22日,每日14時至16時
*配合防疫政策,敬請全程配戴口罩,展場內請勿飲食。


10/19(三)10/20(四)10/21(五)10/22(六)
14:00-15:001.埔里鎮桃米里人類生態
2.埔里鎮水頭里人類生態
3.埔里鎮麒麟里人類生態
1.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資料檢索系統與農村數位博物館實務分享
2.溪尾國小群眾協作策展成果分享
1.佳冬枋寮人類生態
2.麥寮鄉人類生態
3.臺西鄉人類生態
1.鹿谷鄉人類生態
2.湖西鄉人類生態
15:00-16:001.烏來區人類生態
2.復興區奎輝里人類生態
3.尖石鄉鎮西堡人類生態
1.安平區漁光島人類生態
2.元長鄉五塊村人類生態
3.口湖鄉水井村人類生態
1.新埔鎮人類生態
2.池上鄉人類生態
 






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 成果展


您想像中的農村該是什麼樣子?是一畝一畝金黃稻田、一窪一窪魚池、一幢一幢溫室,抑或是一間一間鐵皮工廠與豪華農舍?還是一棟一棟老舊無人居住的空屋?

臺灣農村始終為城鎮都市供應能源與糧食,但在千百年來也漸顯其發展瓶頸。

為此,107年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與中央研究院合作「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挑選50餘處代表性農村,探索農村環境、生計、社會與文化,時間橫跨過去、現在與未來,歷時5年終於111年完成調查。

為展現計畫成果、農村發展、農村生命力、農村活力與農村再生成果,精選10餘處農村展示,同時展示重要農村議題及數位科技服務。

 

展覽現場並規劃農村講座,邀請調查人員分享農村人類生態,邀請您一同探索臺灣農村。

 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參展場域:

屏東縣瑪家鄉涼山村、屏東縣長治百合阿禮部落

指導老師:夏傳位 副教授

屏東縣屏東市歸來社區

指導老師:林育諄 副教授

 

展覽時間:111年10月19日14時至10月22日16時

展覽地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地下一樓



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  http://scsrt.programs.sinica.edu.tw/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委託中央研究院執行之五年期調查計畫(執行期間:2018.1.1~ 2022.12.31




2022年10月24日 星期一

2022年10月20日 星期四

嘉義市城市品牌

 

嘉義市城市品牌


2022-05-25「小城市‧大創新Small City,Big Change」 黃敏惠市長:跨域合作共創城市品牌 從設計持續帶動城市升級


嘉義市政府於今(25)日在in89豪華影城發表嘉義市全新品牌識別系統,並推出「主視覺篇」、「人文篇」、「城市篇」3支形象影片及第一個縣市免費字體「嘉市體 Chiayi City Font」,由市長黃敏惠與翼翼馮宇、二棲、justfont等團隊及多位貴賓共同啟用,向外推展嘉義市的城市品牌「小城市‧大創新Small City,Big Change」,人文城市的嘉義市,有著滿滿的創新能量。

黃敏惠市長表示,嘉義市是個小而美的城市,蘊含豐富歷史人文,與時俱進的創新思維。感謝翼翼馮宇、二棲、justfont等團隊的參與,城市品牌不但是梳理城市歷史,更是展現城市多元特質,嘉義市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透過設計力點亮這座城市。由三大城市治理價值、四大設計亮點出發,打造城市品牌識別,期待透過品牌的力量,對外強化自己的特色與差異性,對內凝聚大家的認同與信心,同時以城市品牌發布作為新的里程碑;設計創新帶動市政創新;「西區大發展、東區大進步」激發城市美好生活與更多可能性。未來持續以市民為本,致力城市升級,實踐城市品牌「小城市‧大創新Small City,Big Change」的品牌核心精神。

智慧科技處表示,市府委託專業設計團隊,透過質化與量化的調研工作,重新爬梳嘉義市的紋理特質,挖掘出這座城市兼具成熟知性、穩重內斂的外在個性及熱情活潑、多元觀點的內在個性,以這項城市DNA為基礎,量身打造專屬視覺識別系統,開展出品牌標誌識別、中英文標準字、品標誌的色彩應用、標誌的視覺應用、指標系統等項目。

此次LOGO的設計藏有四大亮點:一、結合城市地標噴水池,以側視和俯瞰的不同角度,代表嘉義市富含歷史底蘊與開放前進的特質;二、負空間C的視角轉換,如同從更多元角度探索城市的面貌;三、視覺上的「I」「+」,隱含城市升級,由我出發向上Plus;四、「愛嘉」即「愛家」的諧音梗,邀請每位朋友來到嘉義市展開生活。

品牌標誌依循黃金比例製圖,由一連串費波那契數列組成,在色彩上,以暖灰色搭配鮮黃綠色,代表嘉義市成熟穩重又具熱情多元的獨特個性。中文標準字以具歷史感橫細直粗的明體為骨架,融合具現代感的黑體特色,並加入代表嘉義市溫柔面貌的圓體意象;英文標準字,部分字母筆劃上方做出變化,且y以小寫同高呈現,透過斜線傳達城市的活力與變化。

除了標準字之外,也設計臺灣第一個城市字型,專屬嘉義市的英文打字體「嘉市體 Chiayi City Font」,字體中包含英文大小寫、阿拉伯數字、羅馬拼音、原住民族語及越南文字,其架構取材自經典字體比例,映射城市的成熟魅力,並取法歐文書法家Edward Johnston,字體流動的筆觸使人有親切溫暖的感受,一款字型,呈現城市的多元與精彩。

為呼應眼球經濟的時代,更透過「主視覺篇」的動畫,建立品牌視覺的印象;「人文篇」的訪談,如:王偉忠、廖小子、蔡阿嘎、黃銘彰、汪兆謙、北興國中管樂班、垂楊國小棒球隊等16組人,凝聚各世代對嘉義市的認同;「城市篇」的場景,對外展現嘉義市獨特的城市面貌。3支形象影片,從不同的面相,傳達出品牌背後的城市精神與價值。


《嘉義市城市品牌主視覺-動畫篇首發》 - YouTube


此片,獻給所有嘉義人 ‧ 城市品牌人文篇 - YouTube


嘉義市城市品牌影像- 用城市的角度看嘉義 - YouTube



嘉義市眷村歷史文物網

 

嘉義市眷村歷史文物網    https://www.cabcy.gov.tw/web/Village/

 

嘉義市眷村背景與歷史



2022-10-10嘉義市慶雙十 黃敏惠市長參加經國新城、精忠新城國慶升旗典禮

 

2020-03-11嘉義市建國二村華麗變身敬請期待

 

2019-11-06嘉義市政府召開建國二村案開發商及潛在投資者座談會



2022年10月17日 星期一

三義木雕藝術節

 

2022三義木雕藝術節    http://2022sanyiwood.weebly.com/



三義木雕博物館     https://wood.mlc.gov.tw/

三義木雕博物館 Sanyi Wood Sculpture Museum | Facebook



2022-10-172022三義木雕藝術節系列活動〔起藝啟藝〕木藝慢活嘉年華 盛大開幕

「2022三義木雕藝術節系列活動-起藝. 啟藝 木藝慢活嘉年華」,於今(15)日在三義木雕博物館前廣場盛大展開,上午11時以祭祀巧聖先師魯班公揭開序幕,傳達對祖師爺魯班的尊崇與感恩。下午13:30分三義鄉親總動員,以精采的才藝表演,為今年的三義木雕藝術節帶來了充滿熱情與活力精采節目;15:00分進行「2022三義木雕藝術節系列活動開幕暨頒獎典禮」。


自2014開始裕隆汽車投注大量經費贊助苗栗縣政府擴大辦理「臺灣國際木雕競賽」與木雕藝術推廣活動等地方特色文化活動,藉此提升活動效益與能見度。期盼透過工藝產業與當代創作者的廣泛參與及良性切磋,整合產、官、學三界體系彼此攜手合作,讓三義木雕館成為木雕技藝與創作能量薈萃之處,今年參與競賽「工藝木雕類組」與「當代木雕類組」兩大組別合計54件作品入選展出。

得獎名單由縣長徐耀昌、文化觀光局長林彥甫及裕隆李建輝副總等長官公布,並頒發獎狀及獎盃給予裕隆木雕薪傳獎得主鄧朝譽《編織愛-富貴王者》、裕隆木雕創新獎得主陳以倢《蚵仔有殼》、工藝木雕經典大獎得主徐書建《追逐》、當代木雕大獎得主鄧坤《木雕速寫—生活即景》;工藝木雕類優選得主吳忠霖《羈絆》、邱裕翔《水族箱1號》、溫作偉《霓裳羽衣曲》、陳爐鋼《祈福》、曹小武《橫掃千菌》;當代木雕類優選得主劉柏漢《直至飛越終結》、李承翰《反躇》、陳瑀珩《吾蚣陣3125》、王千楙《平衡》、 王康《摸太陽》,以及臺灣木雕薪傳獎得主資深且對木雕藝術貢獻的蔡楊吉先生,所有獲獎作品均於三義木雕博物館展出至10月23日。

縣長徐耀昌感謝文化部、客委會、交通部觀光局、台灣中油、台電、裕隆公司等單位支持與協助,共為推展木雕藝術而努力,也讓三義木雕藝術節能持續辦理,更歡迎全國各地的遊客,在連續四天的十月假期,到三義木雕博物館及水美商圈,賞木雕遊山城,享受三義慢城的深秋浪漫風情。

三義木雕藝術節在光輝10月15、16、22、23日四天活動期間,在木雕博物館廣場進行的活動主軸,為邀請10位木雕大師以動物為主題現場創作,另有文創市集、親子木藝DIY、車製文昌筆等活動;在水美藝術街,則有探索職人走廊、木工學堂、竹籐編織、微創輕市集等相關藝文活動。同時,更特為規劃四梯次「慢遊山城-生態、藝文、鐵道之旅」及「地圖集藝-探索木雕師工坊」,將不同面向的文化景點融入三義小城的雕刻秘境,邀請民眾感受木雕藝術能量以及豐富的人文風情故事,相關活動資訊,請上活動通網站查詢 http://2022sanyiwood.weebly.com/



2022年10月15日 星期六

戀戀山海廊帶文化特色計畫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https://www.nhclac.gov.tw/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 Facebook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 ►戀戀山海廊帶文化特色計畫


2022-10-14山海巡旅・文化深耕 戀戀山海廊帶串連在地 打造文化觀光特色品牌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規劃北臺9縣市「戀戀山海廊帶文化特色遊程」,今(14)日在疫情解封國門開放後的第2天,於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小白宮發布成果,以「山海巡旅・文化深耕」為目標,串連10個在地團隊、9個地方場域,發展「淡蘭古道」及「森川里海」兩條特色遊程,與廊帶各地社區齊心齊力,推廣北臺灣尚蓋水、尚溫暖、尚療癒的文化遊程。


文化部主任秘書陳登欽、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長葉于正、台灣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王本壯、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教授黃宣衛、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前館長陳訓祥、新北市深坑區區長黃美華,以及廊帶文化特色10個社區代表和居民出席,共同分享這一年多來歷經26場次專業課程、陪伴輔導、共學觀摩、公眾論壇、遊程體驗與專家媒合活動,以及52次工作會議,凝聚在地公民的共識與願景,串連出具有國際潛力的文化廊帶,為在地文化循環經濟,擘劃出永續共創的營運模式。

文化部主任秘書陳登欽表示,廊帶文化特色的遊程,不僅呈現各地豐富的文化內涵,也展現在地自然生態的永續價值。社造是國家重要的戰略政策,透過地方智慧的凝聚與整合,把廊帶各地豐富的知識、歷史、生態等面向,以文化遊程的方式展現,讓大眾能以「深」而「慢」的旅行,體驗精彩的臺灣文化。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長葉于正表示,「戀戀山海廊帶文化特色計畫」所發布的兩條廊帶遊程中,「淡蘭古道」是具有深厚文化傳統底蘊的遊程,而「森川里海」則是帶領大眾走入臺灣各地亮點社區,玩出「慢」而「深」、讓文化生生不息、讓自然永續且韌性的遊程。

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所副所長黃勢璋表示,社造4.0和地方創生的推展,就是要把社區長期累積豐富的社造經驗和產業做結合,讓社區把在地文化、歷史及智慧涵養,用低碳永續的方式,以及溫暖熱誠的人情味,向國內外大眾推廣,展現在地優質生活的方式,和對土地的認同與光榮感。

活動中發表廊帶文化遊程形象影片,展出廊帶社區團隊的亮點成果,也邀請深坑在地的「簪纓國樂團」演奏社造青年世代為廊帶特色創作的茶山古道茶樂。現場廊帶團隊並與專家顧問分享座談,為文化遊程的推廣,展現各地的歷史感、價值感、國際感及創造力,將攜手共願,為深耕在地知識、打造文化品牌、振興地方經濟齊心努力。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指出,「戀戀山海廊帶文化特色計畫」,引入文化轉譯顧問群,走入社區為文化據點把脈,以文化深耕為行動,培力在地社區,優化廊帶遊程,具體打造臺灣深度文化的潛力路線,除了呈現臺灣豐富多采的文化內涵,更期待未來持續為臺灣共創永續發展的文化經濟。




2022年10月14日 星期五

嘉義縣鄉村藝術行動

 

2022-10-132022再。嘉義-鄉村藝術行動 讓藝術成為日常

嘉義縣今年起策辦「再。嘉義—鄉村藝術行動」主題藝術節,以嘉義的人文地理學概念為經、流經的溪流為緯,架構在地藝術的行動論述,用全新觀點描繪嘉義文化生活圈,首度舉行挑選沿著台三線公路的竹崎、番路、中埔、大埔四鄉鎮出發,活動展期自10月15日至11月6日,來自全台的藝術家與本縣11處社區,共同創作15件地景藝術裝置作品,要使在地面容更加立體突出。

藝術節藉族群融合、聚落文化、友善農業、環境教育四大核心,切入不同地域及議題主軸,整合「聚落文化共融、共榮」以及「人與自然共生、共存」觀點,從流經嘉義縣4條河—北港溪、朴子溪、八掌溪及曾文溪流域區分,為期五年在18鄉鎮分年分區舉辦,立基在地自然景觀、人文資產,藝術介入與社區共創,產出豐富多元的作品與展演。

「藝術並非遙不可及,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策展人向家弘表示,藝術家致力將流域之中的那些人、那些事再一次書寫,就是「再」這個字的核心詮釋,運用「藝術輪庄的行動,在地交陪的策略」,從土地出發來書寫在地人文故事,再次詮釋藝術,同時輪替深入詮釋地方。

13日上午舉行宣傳記者會,邀請創作藝術家們共襄盛舉,地點選在中埔鄉民代表會前,此處也設置一座由藝術家林純用、楊海茜老師及在地和興村辦公室共同創作的藝術品「日月同輝」,以鐵、竹條、彈性布鉤織而成,主體長寬7公尺、高3公尺,設計融入客家建築的半月池特色,表現客家文化的精彩。

「再。嘉義—鄉村藝術行動」亮點滿滿,活動期間週週有豐富精彩活動,包括藝文展演、親子遊戲、市集野餐日、文化論壇,更與知名烘培師吳寶春與本地烘培坊協同創作開發在地時令新鮮水果麵包、點心、果醬,也邀約縣內外藝文表演者共襄盛舉,讓藝術節不再只是作品展覽,而是人的溫度與土地的脈動,以此帶來更多迴響、共鳴。

記者會安排現代舞、凱渥模特兒走秀演出,為活動增添風采,吳寶春今也出席,帶來東石小麥製作而成的麵包與大家分享嘉義好滋味,他說用在地的食材製作才能讓大家認識嘉義,從「吃」融入生活,這些食材都是嘉義的驕傲。

2022年沿著竹崎鄉的竹崎親水公園4件作品【竹雨嬉遊】、【蜂育/豐裕】、【灣果聚香】、【綻放】;番路鄉牛埔仔愛情大草原3件作品【柿柿同心】、【土匪夫妻】、【凝望】;中埔鄉的中埔農創園區2件作品【瓜瓜一嘉親】、【月灣下的祝福】與中埔街區的【日月同輝】;大埔鄉街區與湖濱公園的5件作品【水分子2】、【蛻變】、【2021曾文大旱、地質紀念碑】、【野燒藝術行動/大埔燒】及【山麻雀之歌】。

在此同時,也將編輯出版2000本專冊,紀錄中埔鄉、番路鄉、竹崎鄉、大埔鄉藝術行動與社區故事,形塑當代地方學,讓更多人瞭解這片土地的文化價值,透過藝術家參與激發在地行動與對未來的想像,重新發掘因地制宜的地方知識學,展現原創的文化生命力,累加成為文化自信最堅實的基礎。

翁章梁說,希望全國所有好朋友能夠來嘉義欣賞常民生活跟藝術家結合所展現出的能量,也了解各個地方所發展出的不同生活文化,透過在地輪替創作再一次審視自己的生活,也能夠向外地人開口介紹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