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6日 星期日

2023香山濕地藝術季


香山濕地藝術季  | Facebook



112-11-25竹市香山濕地藝術季11/25起登場 高市長:來香山濕地體驗「竹潮」魅力!

新竹市香山濕地藝術季今年以「竹潮」為題,呼應濕地潮水更迭的氛圍,市長高虹安今(25)日出席開幕活動,宣布活動自即日起至12月3日登場,高市長表示,香山濕地藝術季開啟社區居民、旅人與香山的年度約定,創造每年回訪的藝術盛典,邀請國人來趟香山濕地,感受新竹濕地潮水所孕育永續生態魅力。

高市長指出,市府積極推動香山地區產業及休閒觀光發展,今年10月份辦理鹽溪流域自行車道開工,未來將連接17公里海岸線,並串連香山車站、那魯灣文化聚落、賞蟹步道等觀光資源,發展在地文化特色及產業,為香山帶來更多的人潮,也呼應這次活動主題「竹潮」,用心共築家鄉。

「今年香山濕地藝術季的藝術作品,我也親自貢獻了一點點心力」高市長說,感謝藝術家的帶領與用心,以各種不同的意象結合在地資源,且每件藝術作品的背後都有著豐富的故事,透過藝術品讓民眾更深入了解香山生態環境、在地文化,歡迎民眾來香山走在地、玩在地。

產發處長許智堡表示,今年香山濕地藝術季三大作品,邀請不廢跨村實驗室創作《海塑「大」自然:塑藝之蟹》展示於賞蟹步道、藝術家葉佐智創作《飛翔》展示於港南社區金城湖,以及藝術家許容瑜與黃筑暄創作《初生》,以不同的視角在地取材,打造專屬新竹香山的藝術品。

許處長指出,作品《海塑「大」自然:塑藝之蟹》,以螃蟹沙球裝置意象,透過環保永續的材料,呼應濕地原生螃蟹的棲息生態特色;《飛翔》以馬賽克拼貼,擷取海邊常見鳥類的線條、顏色等元素設計出鳥類生態;《初生》使用在地取材的漂流木勾勒,提取剛破卵而生的小魚作為意象,創造出圓滾滾的卵膜,與為了破卵奮力向前游的尾巴。 

「創作過程中最大的挑戰就是風」不廢跨村實驗室指出,在製作過程針對現場的環境與特色,一直不斷的調整,其中最有趣的是邀請居民共同創作,居民充滿熱情與用心的投入,製作出來的成品超出原本預期的大小與數量,也為作品增添豐富度。

居住在香山區及南寮的在地藝術家許容瑜與黃筑暄分享,《初生》創作以魚剛出生的樣子為意象,整個創作的心得和過程,與作品的理念很像,都是一開始很快速的發展,到後面細修的時候就是生長的比較慢,可是會漸漸地變得完美。許容瑜也提到,與民眾在共同討論創作過程很有默契,將整個設計理念跟大家說明一遍後,大家很快就抓到重點,並很順利的完成作品。

「2023香山濕地藝術季」即日起至12月3日於香山地區展出藝術家、農村居民及旅人共創的農村地景藝術作品;香山濕地生態館2樓則有永續遊程推薦、農村好物及藝術共創,歡迎旅人前來體驗竹市農村之美。民眾如需更多香山濕地藝術季相關資訊,可至香山濕地藝術季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ARTFESTIVALOFSIANGSHAN/ )查詢。

112-11-21香山濕地藝術季11/25起登場 高市長體驗編織沙球共創社區藝術品

新竹市年度藝術盛典「香山濕地藝術季」將於11月25日起至12月3日登場,活動起跑前,市長高虹安昨(20)日偕同產發處長許智堡來到香山濕地生態館外戶外教室,親身體驗編織沙球,和藝術家楊宜芳、林俊作以及現場參與志工和民眾共同創作《海塑「大」自然:塑藝之蟹》藝術品,高市長接著到賞蟹步道,將編織好的沙球作品綁到藝術品上,並邀請民眾25日起一起到香山走一趟,感受海天一線的美景與永續生態的社區藝術作品。

高市長表示,「香山濕地藝術季」今年以「竹潮」為題,呼應濕地潮水更迭的氛圍,邀請民眾來到美麗農村,市府並規劃3處農村再生社區與藝術家共創為土地而生的戶外地景藝術作品,更推出3大主題、9場次的農村永續遊程,以「玩在地、走在地、吃在地」的理念,結合竹市豐富生態、特色產業及農村好物。歡迎全台國人前來體驗竹市農村的美好,共創造農村永續旅遊風貌。

產發處指出,三件藝術作品邀請到不同社區藝術家來創作,也歡迎志工與現場民眾參與創作,《海塑「大」自然:塑藝之蟹》坐落於香山賞蟹步道上,用回收塑料布料、鋁線,打造出色彩獨特的「弧邊招潮蟹」,此創作將幼蟹及成蟹放大50倍,從步道探出頭來,讓觀者從大自然中,看見生物特有的面貌,與山海間生生不息的共生日常。

產發處進一步指出,藝術品《飛翔》則坐落於港南社區,藝術家透過馬賽克磚拼貼,擷取海邊常見鳥類的線條、顏色等元素設計作品,凝結住鳥類優美的姿態與神情,帶領觀者觀察金城湖的豐富生態,感受鳥類飛翔的自由快樂;《初生》坐落於港北社區,藝術家從過去漁村歷史為出發點,提取剛破卵而生的小魚作為意象,使用在地取材的漂流木,創造出圓滾滾的卵膜,與為了破卵奮力向前游的尾巴。初生的小魚是長得最快,變化也最大的時期,讓觀者感受到新生的希望。

產發處表示,今年「香山濕地藝術季-農村永續旅遊」共規劃「香山山海」、「紓壓里山」、「歸真好食」三大遊程,邀請民眾體驗農村生活及濕地生態,其中,「香山山海」遊程已於日前開跑,體驗永續農法、永續餐食以及濕地與人的關係,獲得熱烈迴響。

產發處說明,「香山山海」遊程透過生態觀察、藝術餐食體驗與農村生活體驗,讓民眾深刻體驗田園農村生活,自己親手製作永續餐桌,並享用辛勞一天的成果,獲得滿滿成就感。接下來「紓壓里山」、「歸真好食」等遊程將陸續登場,歡迎市民朋友踴躍報名,共同體驗一日田園小農,感受自然農村風情(報名網址:https://reurl.cc/4WnlbV)。

產發處補充,「2023香山濕地藝術季」將於11月25日起至12月3日展出藝術家、農村居民及旅人共創的農村地景藝術作品,歡迎旅人前來體驗竹市農村的轉型活化,享受一整天田園生活,放慢腳步融入綠色生活,共創專屬新竹的農村永續旅遊新風貌。民眾如需更多香山濕地藝術季相關資訊,可至香山藝術季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ARTFESTIVALOFSIANGSHAN/ )查詢。


2023香山濕地藝術季┃竹潮

展覽日期|2023/11/25 (六) ~ 2023/12/3 (日)
展覽地點|香山濕地生態館、賞蟹步道、港北埤塘、金城湖抽水站

主辦單位|新竹市政府
指導單位|行政院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
策展單位|什予文化有限公司



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馬祖資訊網

 

馬祖跨出去 世界走進來

馬祖資訊網       http://www.matsu.idv.tw/








馬祖記憶庫


馬祖記憶庫    https://matsumemory.tw/

整合107108年度馬祖文化記憶庫計畫成果,提供分類主題檢索、文史工作者共筆作品及投稿留言服務,讓讀者彈指間就能深度認識馬祖風土。

 

記憶馬祖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memoryofmatsu/

記憶馬祖主題式挖掘馬祖常民記憶、生活經驗,梳理文化DNA,透過田野、轉譯、策展,及陪伴社區,持續整合資源、透過多方協作,保存在地記憶。

馬祖島嶼博物館  馬祖記憶庫  社造中心

經營團隊 - 原典創思



連江縣政府文獻委員會

 

連江縣政府文獻委員會  

馬祖文史資料查詢系統      https://client.matsu.idv.tw/literature/index.html

 



2023年11月22日 星期三

2023台灣觀光高峰論壇

 

旅遊台灣 - 交通部觀光署觀光資訊網     https://www.taiwan.net.tw/

交通部觀光署 - 觀光資訊網      https://www.taiwan.net.tw/w1.aspx


交通部觀光署行政資訊網      https://admin.taiwan.net.tw/


出席「臺灣觀光高峰論壇」 陳揆:公私協力擦亮臺灣品牌 盼明年達成1,200萬來臺旅客人次目標

https://www.ey.gov.tw/Page/9277F759E41CCD91/ae66d1c9-b8c1-4e91-ad54-bc4dd019e710

 

2023台灣觀光高峰論壇《用心在地∞榮耀台灣》 建構大觀光生態系,實現永續觀光願景

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3307

為因應疫後轉型新契機,開創旅遊新時代,交通部觀光署於今(17)日假集思交通部會議中心3樓國際會議廳,舉辦《用心在地∞榮耀台灣》2023台灣觀光高峰論壇,開場即透過跨部會間圓桌對談揭開序幕,共同合作將台灣觀光資源整合,探討台灣觀光未來的產業走向,會中特邀觀光、科技、氣候、媒體及運輸等多元領域產業產官學研參與,引領觀光產業朝雙軸「永續發展╳數位轉型」前進,以建構台灣大觀光生態系,實現2030永續觀光願景。

■ 實現觀光立國願景 部會攜手齊推觀光

行政院陳建仁院長表示,全球觀光產業逐步復甦,台灣獲選美國旅遊雜誌「最喜愛的冒險旅遊目的地」(Favorite Adventure Destination)獎項,顯示造訪台灣的世界旅人,喜好體驗自然和戶外活動,感受濃厚的台灣人情味,以及享用最道地的台灣美食。台灣觀光產業正在穩定回溫,行政院今年10月推出「Time For Taiwan」國際形象影片,向國際介紹一天24小時的台灣,透過鏡頭向全世界介紹台灣的美好,而行政院會做觀光署最好的後盾,提供更多的資源與協助,全力支持觀光署所提的觀光產業提升方案,透過部會齊推觀光,整合部會豐富觀光資源,一起振興觀光產業,提供台灣觀光優質友善服務,共同擦亮「台灣」品牌。

交通部王國材部長致詞時表示,今天的論壇,在台灣重啟國門的一週年後舉辦,整合資源和Know-how建立永續的大觀光生態系,透過強化環境共生、文化傳承、地方體驗,以及透過創新思維和人才培育,創造價值夥伴引領觀光產業正向發展,提升至國家經濟社會的重要地位,讓台灣一步步成為世界矚目的旅遊勝地,持續深化台灣魅力。

■ 《用心在地∞榮耀台灣》 共創台灣永續觀光

本次論壇由交通部觀光署周永暉署長主持圓桌對談,將以觀光署為平台擴大「三部二會」的合作,攜手文化部、農業部、教育部、客家委員會及原住民族委員會等跨域觀光治理,豐富台灣旅遊體驗的內涵,共同壯大台灣觀光產業,打造永續、韌性、符合時代脈動的大觀光生態系。行政院鄭文燦副院長督導觀光業務,今日也特別到場為觀光產業加油打氣,並表示推動觀光,要集結群眾智慧,由觀光署領航搭配各部會多樣性資源加值台灣觀光。

首度透過聚焦「永續X跨域」、「品牌X治理」、「創新X培力」、科技X未來」等議題進行跨域專家對談與發想,挖掘台灣觀光發展的新趨勢,打造品牌化、國際化的升級版服務品質,形塑引人入勝的觀光魅力。本次論壇從觀光業者的經驗與洞察,探討「Brand in Taiwan」出發邁向「Taiwan as a brand」,將台灣打造成獨特的國際觀光品牌,接續將台灣旅行的意義,透過「親山、親海、樂環島」的三大主軸讓世界看見台灣,使寶島台灣成為世界的獨特旅遊寶地。同時為塑造更經得起時間考驗、富有底蘊的旅遊體驗,尋找跨產業合作創新、培養人才、引領產業動能的可能。透過科技提升景區的管理效率,創造更便利的旅遊型態,提供更好的遊客體驗,進而推動觀光產業的永續發展。

■ 建構大觀光生態系 台灣觀光耀身國際舞台

大觀光生態系的運轉,需要創新及人才共同推動;大觀光生態系的永續經營,則需要跨域的永續治理。為應對轉型新契機,開創疫後旅遊新時代,觀光署期以「減法設計」為主軸,藉由數位孿生打造在地化且具國際魅力景區、輔導地方創生亮點,同時強化產業界合作、推動低碳永續旅遊、深耕在地旅遊體驗,期將台灣觀光能量發揮到淋漓盡致,展現台灣觀光永續價值。

本次論壇觀光產業業者、關心台灣觀光產業發展的先進共同參與,為台灣觀光產業發展注入新思維及推動力,期待透過每位參與者展現台灣這塊土地的熱忱、對觀光產業發展的責任及決心,攜手各界共同開創永續、韌性的旅遊新時代。讓台灣觀光能夠在國際舞台上綻放光彩,成為世界矚目的旅遊勝地。 


LOCALCULTURETW:【交通部觀光署】


馬祖在地文化〔攀講馬祖〕談古說今

 

攀講馬祖      https://voiceofmatsu.com/

 

攀講馬祖  |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voiceofmatsu/





2023年11月18日 星期六

《東邊的西魯凱》

 

《東邊的西魯凱》繪本新書發表,見證族人移居發展史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31115 14:44:32) 11月14日晚間於臺東縣金峰鄉嘉蘭村,由曦麗古工坊、財團法人東台灣研究會文化藝術基金會、臺東縣立大王國民中學以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共同舉辦的「走讀發表會‧《東邊的西魯凱》魯凱排灣族語雙語繪本新書發表會」,現場聚集關心此書發表的族人與各界夥伴60餘人,也難能聚集了平時分散各地的西魯凱社群,其中好幾位是70、80歲的魯凱族長輩,嘉蘭村不分排灣、魯凱的村民也熱切到場支持。當天以魯凱語及排灣語來主持及敘事的現場,實現在地發聲的美好主體性。不少與會者深深被現場氛圍激勵,未來希望也能發展出家鄉的故事繪本。

《東邊的西魯凱》這本繪本的背景源於屏東霧台鄉魯凱族人的東遷史。戰後開放性資本的進入以及國家山林土地政策的關係,使得原住民在山上的謀生條件日漸嚴峻。當時大批原住民被迫離鄉從事勞動工作,舉凡工地建設、林班、遠洋漁工都看得到原住民的身影。當時不少霧台鄉族人也移居各地發展。東遷的歷史雖然不過五、六十年,然而現在已在臺東成長來到第五、六代的小孩子甚至年紀更大一點的青年,幾乎不知道過去第一代長輩的奮鬥史與出生地,因而希望透過製作繪本,讓臺東的西魯凱後裔也能認識這一段東遷記憶的歷史。

介達國小退休教師Sasare Palribulungu陳叁祥老師的父親,便是當年其中一位從好茶部落翻山越嶺來到金峰鄉的族人。陳老師長年來在排灣族領域學習,雙語擅長精通古謠,同時非常在意魯凱語的傳承,家族秉持父親遺志重建東臺灣難得一見的石板家屋。為了讓小孩子知道這段歷史,過去這四年來經由曦麗古工坊的田野調查與故事採集,與財團法人東台灣研究會文化藝術基金會、臺東縣立大王國民中學魯凱語班合作,透過回歸採集地的部落,從田野整理、內容發想、討論繪製、文字錄音到出版發表,將老人家在乎的生命經驗與群體發展的歷程,以繪本留下文本紀錄,從中也可以看到整個族群乃至原住民整體面對環境劇變下的調適與適應。

民國四○到六○年代,是屏東霧台魯凱族人開始大量移居各地的年代,範圍包括屏東三地門鄉三地村與青葉村、瑪家鄉三和村美園、滿洲鄉;高雄六龜鄉荖濃;臺東卑南鄉東興村以及金峰鄉正興、嘉蘭、歷坵這三村,其中金峰鄉是霧台鄉各部落最多魯凱族人移居發展的落腳地,來自霧台、佳暮、阿禮、好茶舊部落原鄉。

這是因為當時山林資源被政府掌控,加上好幾年乾旱、作物無法生長,而族人也面臨孩子念完小學必須離開父母親到山下就學、要繳學費就必須賺取貨幣,為了兼顧孩子的未來同時一家人又要能繼續生活在一起,就必須尋求新的出路。當時青壯年族人在採藤過程中來到了金峰鄉一帶,發現此地農作物碩大、適宜生產而覺得是個好地方,為了下一代的未來東移發展。魯凱族人在周邊排灣族人協助與接納下,例如提供地方耕種、協助定居,而逐漸在此安身立命,並建立起特殊的移住及族群交流經驗,形成東邊的西魯凱社群,而不同於一般人所熟知的東魯凱。

這段故事透過《東邊的西魯凱》繪本的成形,企圖涵蓋金峰鄉正興、嘉蘭、歷坵三村魯凱族人共同的集體記憶同時也希望讓大家知道,這些地方同時有著排灣族與魯凱族文化的村落是多麼獨特美麗。這本繪本於內頁以魯凱語、排灣語雙語並列,文末亦有閩南、客家、華語的文字,並錄製五個語言的音檔。就臺灣多族群及多語言的背景來說,這本繪本的出現,不僅記錄了一個從西魯凱各部落打散東遷後又重新集合起來的社群共同體,同時也是全臺第一本原住民族語繪本同時收錄客家語及閩南語,具有多重的重要意義。特別感謝財團法人根滿文教基金會讓這份在乎成為可以分享的實體,希望這本繪本,能夠成為眾人認識移居東部西魯凱人的起點之一。

編輯團隊鄭易旻表示,當初並非無來由將閩客語放進書中,而是魯凱族在遷移過程中本身就會遇見不同群體,下山過程第一個遇到的是排灣族,接著到水門、內埔轉運站時,遇見最多的就是客家人;一路遷徙過來,包括附近太麻里一帶也有閩客語群體,大家日常在採買、互動、拍照都在生活圈的街上,因此繪本也希望將地方周邊連動的人們所使用的語言都含納進來。他表示:「地方連動、人就會連動。希望不同族群都可以互相來認識,漢人可以聽原住民語,原住民的孩子也可以去聽聽看沒聽過的語言,互相去知道彼此語言的美麗。」而在文學表現上,這本書的序言採用耆老將自己遷移的生命故事如同融入傳說故事般講述的形式,非常值得一讀。

新書發表會當天,繪者莊詠婷與主編林慧珍分享無數修改的過程,在諸多考證、親自前往舊部落之下完成繪本創作與田野採集,才完成了讓老人家一看到圖畫就能辨識出自己老家的模樣、是兒時生活的記憶。大王國中魯凱語班的學生以母語朗讀繪本,也提到這本多語繪本讓他們可以學習各種語言,並且從這本繪本講到很多自己沒有聽過的故事,更了解以前長輩如何搬移過來的歷程。耆老則娓娓道來各部落各家族的移住故事,Lavakaw drakedrake拉娃告‧拉歌拉格提起國小四年級那時,如何從佳暮部落跟著家人東遷的記憶,包括現在的嘉蘭村新富社區整地的過程,魯凱族人如何在此處落腳。來自阿禮部落的Malracemace呂國雄提及他民國52年來到此地,當時黃藤需求極高而能靠採藤揹藤吃飯。好茶部落Ringucu陳添祥表示當時乾旱導致舊好茶部落的生活變得很困難,因而感謝遷居過來時嘉蘭村傳統領袖跟鄰居的幫助。來自神山部落的Valrialane歐幸治則感謝當年親戚婚入金峰鄉,讓他因為有機會拜訪親戚認識當地,後來也成了這裡的一分子。

發表會之後,緊接著是11月22日下午於大王國中辦理教師研習「走讀Café‧東邊的西魯凱─文化與歷史工作坊」。透過講述繪本創作與田野採集的歷程、西魯凱東遷史與移住生命故事分享,深入了解移住後族人的認同與文化適應狀況,更進一步探討移住後的文化與語言傳承課題。亦呼應當代原住民在移動過程中所面臨到認同與文化傳承議題,提升對當代原住民處境與議題的理解,有助於強化南迴線各級學校教師職能,也希望促進有心民眾更認識臺東的西魯凱社群。而陳叁祥老師曾經服務過的介達國小學童,也將以Sinapayan正興兒童古謠傳唱團隊的身分,前來共襄盛舉演唱魯凱、排灣歌謠組曲,祝賀出版美事。大王國中學生以族語配合書中故事場景朗讀。

大王國中學生以族語配合書中故事場景朗讀。族人與友人皆到場見證分享繪本出版的喜悅。
族人與友人皆到場見證分享繪本出版的喜悅。嘉蘭村族人到場支持此一盛事。
嘉蘭村族人到場支持此一盛事。編輯團隊不分原漢單位共同促成繪本出版。
編輯團隊不分原漢單位共同促成繪本出版。繪本得以出版讓陳叁祥老師非常高興並感謝各界參與。
繪本得以出版讓陳叁祥老師非常高興並感謝各界參與。

訊息來源:文化部(廣告)